10道工序被稱奢靡,千年歷史遭毀滅式禁絕,揭秘扎染背後的故事

2020-09-07     鯨看

原標題:10道工序被稱奢靡,千年歷史遭毀滅式禁絕,揭秘扎染背後的故事

一塊白布、一卷白線、些許染料;

提起記憶中的扎染,你是否也會想起:白藍相間的自然氣息中,有種簡單、溫柔的質樸感。

如此簡單的「配置」,憑啥能成為散落人間的藝術瑰寶?

關於扎染,遠沒它看起來那麼簡單。

千年歷史,全民追捧,卻遭毀滅式禁絕;

10道工序,環環相扣,成就永不褪色的非遺;

今兒,咱們就聊扎染背後的故事

1

【扎染的歷史】

千年歷史 曾遭毀滅式禁絕

前兩天,和朋友無意中聊起扎染

在他心裡對於扎染的概念不過就是一塊白布放在染料里染色,此外再無其它了解。他也很納悶,單憑這項「技術」咋就能成為非遺之一呢?

聊到這裡的確是有些傷感的,看著扎染千年的歷史,有些無法表達心酸與嘆息。

其實扎染能延續至今,實屬不易,雖然有過鼎盛的輝煌時期,卻也經歷過毀滅式的禁絕政令。

關於扎染(也稱扎纈[xié])最初由誰創造的,尚未被證實。但它在我國已有1500年的歷史,始於秦漢時期,興於魏晉南北朝,鼎盛於

唐代成為扎染的紡織品最為流行的服裝面料

上圖為"青碧纈衣裙";

在唐朝,扎染因品種豐富、技藝精湛,廣受人們的喜愛與追捧。

薛濤在《海棠溪》中一句「人世不思靈卉異,競將紅纈染輕沙」,把扎染後的絲綢與海棠相媲美,表達了扎染在當時人們心中的地位水平審美標準

除了詩歌讚美外,唐三彩、繪畫、壁畫等藝術形式也同時記錄了扎染在民間的「記憶」,如唐代畫家張萱的《搗練圖》,能即刻腦補出唐代婦女們扎染時搗練、絡線、熨平、縫製勞動操作時的情景。

細看其中一位藍衣女子,其下裳是典型的捆綁而成的大圓圈紋,上衣圖案或為先扎染、後刺繡而製作的成衣。至此,可以看出在唐朝,扎染已然成為貴族間的時尚,且製作複雜、需耗費大量人工

完整版唐代畫家張萱的《搗練圖》

《搗練圖》細節展示

也正因如此,北宋仁宗皇帝便下令:因扎染服飾奢侈費工而禁絕此工藝,使中原扎染工藝衰落,以致消失。

好在西南邊陲的少數民族,仍然保留著這一古老技藝。除中國外,日本、印度、柬埔寨等國也有扎染手藝。

日本藍染細節圖

扎染在唐朝時傳入日本,被叫做藍染。

日本將其視作珍寶,至今還在日本的東大寺內,保存著我國唐代的五彩絞纈

很多人疑惑,日本為何對扎染的如此珍視?其原因源於日本文化崇尚自然的饋贈

在日本的傳統色彩中很大一部分來自於植物染料的色彩。無論是自然培土的植物管理,還是後期染織而成工藝程序,都帶有濃厚的日本傳統文化,在他們心裡植物染料與如今的化學染料是不可比擬,原因有三:

第一:變化莫測的自然色澤;

第二:草木自有的沉靜安詳的氣質;

第三:人與自然的良性循環;

也正是自然染料的獨特性、草木性及循環性,讓日本人愛上扎染。

日本植物染織工藝傳人吉岡幸雄的草木染工作室

(調色-上色-晾曬成品)

除了日本,扎染在印度也頗為流行,在印度扎染是彩色的。

因為印度人堅信神靈的世界是五彩的,他們可以從中吸取靈感,將色彩文化嫻熟的運用在生活的每個角落。

所以印度扎染隨處可見的都是顏色斑斕的圖案,並且帶有濃重的宗教色彩,常常有著象徵吉祥蓮花,以及象徵力量與智慧大象等紋樣,以表達他們對神靈的敬仰和對生活的期盼。

宗教色彩濃重的印度扎染服飾及圖案

無論是中國扎染的「雲淡風輕」、日本扎染的「回歸自然」,還是印度扎染的「濃墨重彩」,都在扎染的大日記中記載了屬於自己的風格。

而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扎染經歷了萌芽、發展、鼎盛、衰落、局地保留的各個階段,也可謂是歷盡滄桑。

回看中國扎染厚重的歷史,我們雖能通過其每個階段感受到它獨特的底蘊,但卻無法走過它的時代。這種歷史的滄桑感即便不是每個人都能感同身受,但至少希望人們不要淡忘它的經歷以及「成就」它的每一道工序

2

【製作工序】

先扎後染 流程講究

對扎染的製作工序,很多人估計和筆者朋友有著一樣的感念——給布染色。對於這種高度概括,確實不可否認,但想要染出個「名堂」,就得按照老一輩的工序流程來。

在扎染工藝中,扎與染是兩個不同的工藝概念,即扎結染色。其工序頗為講究,基本分為10個步驟:

扎結:前處理、定形、描稿、扎結;

染色:浸色、晾乾、水洗、固色、脫結、後整理;

扎結:前處理、定形、描稿、扎結;

扎結說白了就是對預設圖案的織物上,進行扎、縫、縛、綴、夾等多種形式組合,扎結完畢後,會有不少小揪揪,雖然皺巴巴,但卻是扎染紋樣的靈魂。

古法染料來源於植物

在染色之前,我們首選需要確定你選用的染料,中國的古法染料一般也用植物染料,有紅花,紫草,藍靛、板藍根等,所以傳統扎染以紅色、褐色、黃色、藍色等單色居多。

板藍根中提取藍

確定扎結圖案及染料後,便可染色,這裡的染色並非直接上染料就完事兒。則是通過浸色、晾乾、水洗、固色、脫結、後整理熨燙。

浸色需經過熱染、冷染兩種方法定色。

染出來的布,顏色藍白相間,藍裡帶青,不易褪色,是其它方法無法達到的地方民族特色。

熱染:在開始加熱時放鹽,會使熱染不易褪色,加固色澤;

冷染需浸泡織物後,用冷水清洗、解結,熨平;

看到扎染複雜的工序後,相信大多數人會「刷新」對扎染工藝——給布上色的刻板印象。

而它的10道工序看似冗雜,卻有著其存在的必要性,每一步都是影響扎染最終成品質量的關鍵過程。亦如人生沒有白走的路,跨出去的每一步,都算數

試想下,有這樣幾位七八旬的老人們,她們眼神不濟、行動緩慢,本是享受天倫之樂、承歡膝下的年紀,卻依舊去堅持手工製作的這10道複雜工序,用大半生的精力延續扎染這門老手藝……

這種匠心精神不止是上一輩人手藝的延續,也是如今她們守望傳承的期盼。

目前,我國國內扎染工序延續較完善的是大理白族扎染四川自貢扎染,它們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少手工藝人都會慕名前去學習,去親自感受那原汁原味的扎染工藝及藝術精髓。

雖然如今扎染工藝還在堅持,但依舊需直面當下改革與傳承的現實問題。

3

改革與傳承

賦予時代性 延續扎染人文內涵

扎染的精細入微持之以恆,時刻體現著勞動人民匠心精神人文品質,但工業時代的來臨後,機器逐漸代替了手工,高效的數字化智能化,使扎染藝術中的人文精神逐漸消失

在緊隨其後的現代信息化、科技化等現代文明浪潮的衝擊下,扎染藝術等一些傳統工藝品被貼上了「土氣」的標籤,而將逐漸被推向淘汰的邊緣。

但筆者認為扎染之所以被貼上這樣的標籤,是因當下人們未賦予它時代性

在傳統文化不斷被外來文化及技術的衝擊的過程中,傳統工藝若沒有得到高度重視和保護,自然也無法很好地傳承與發展。

如此看來,將融合+創新的理念融入當代扎染的設計中:即融合當代流行元素,藉助於現代化的手段,將古老的藝術樣式與現代的審美需求相對接,既可一定程度緩解其當下的問題,也可保留其傳統文化的內核

例如數碼印花+扎染技術:將數位技術傳統意義上的印染技術結合起來,根據扎染相應的特性,設計出與其相配的現代數碼印花圖案

在藝術領域,我們可以利用現代科技彌補時代性的融合問題,但扎染的全套產業鏈若想更好的延續,仍需思考其商業化的良性發展與運作

筆者前幾天去參觀扎染坊時,最大的感觸便是其商業化的量級是夠的,隨處可見的扎染作品:扇子、錢包、服飾、用品等,但人們對扎染工藝、文化背景、基本工序的認知和概念的普及卻弱了很多,太多為了商業利益而頻繁灌輸的品牌概念,令人們輕易忽略了扎染的精髓。

琳琅滿目的扎染商品

想要真正傳承扎染的藝術及品格的精髓,除了提高其商業化的普及度與高度外,其人文內涵認知普及也急需真正的灌溉到人們心中。

從對扎染的初步認知、到詳細了解、再到深入研究、最後實際上手,只有經歷上述系列體驗後,才能真實的體會到扎染的樂趣,從而了解到扎染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所在

參考文獻:

扎染工藝流程

獨具魅力的沉澱之美:民間扎染工藝特色及其應用和傳承

扎染的歷史與文化

扎染各種捆法圖案圖解

扎染工藝技法與欣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4wI9Z3QBd8y1i3sJhdR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