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來訪者推開了我們諮詢室的玻璃門,年齡30歲左右的樣子,滿臉的疲憊和焦慮,經過心理評估得出這個中年男子有了中度的焦慮和輕度的抑鬱,這個男子自我總結是 「嫉妒」引起的。據他描述中年的他剛剛離婚不久,當他看到別人工作能力比他強時,看到別人的生活條件好時,看到別人夫妻關係比他更親密時,他總時習慣性的心理不舒服,甚至控制不住的說別人的壞話,就因為這種心理,他發現妻子、朋友、同事都開始慢慢的有意識的疏遠他。他見不得別人好,看到別人好,自己就會象一隻「醜小鴨」一般,甚至感覺被人嘲笑…….
帶著這個案例我們今天就一起來認識下嫉妒心理,嫉妒心理是指人們為競爭一定的權益,對相應的幸運者或潛在的幸運者懷有的一種冷漠、貶低、排斥、甚至是敵視的心理狀態。
嫉妒的核心,其實就是一句話:我不夠好或我不如別人好。這個中年男人有一個哥哥,從小街坊鄰居和父母經常夸哥哥有禮貌,長的好看並且學習也好,雖然自已也不錯,但他感覺一直生活在哥哥的「陰影」中,長大後,哥哥很聽話,而自己卻很叛逆。上初中時便和一些不良青年混在一起,而且經常逃學打架,也因此經常被叫家長,他覺得:既然我不能獲得認可,那就做一個讓你們操心的「壞孩子」,這樣你們就開始關注我了。
嫉妒只產生在我們特別在意的事情上,容貌,學識,經濟,身高,被某人更賞識等等。這裡都伴隨著相應的曾經的愛的缺失,或者不公正的對待,以及曾經被鄙視。善妒的人,曾經都是「受害者」,嫉妒的點往往伴隨著創傷記憶,而造成這樣創傷的人,恰恰可能是最「愛」我們的人,那就是我們的父母。
善於吃醋,那是因為父母曾經的不公平對待;你不好、經常紅眼病,那是因為父母曾經總拿我與「一個我無法超越的對象」來比較。一開始,我們存在的價值就被剝奪了。嫉妒,實際就是在吶喊「我是有價值的,我不糟糕,我也一樣優秀」。只是,在現實的生活里,人和人互為鏡子,當我們的「不好」被一面鏡子找出來的時候,恐懼帶來的沮喪,直接就激發出了憤怒情緒,把鏡子摔爛(惡意中傷,誹謗等),就是很多人採用的方式。
創傷已經形成並且深藏在我們的潛意識裡,它會時不時的出現攪動著我們的生活,我如何才能改變善妒的心理?畢竟嫉妒是傷人又傷己,作為一名心理工作者我給大家幾點建議!
第一步,接納自己的嫉妒,我們只是普通人,允許有貪嗔痴。
第二步,觸碰我們的嫉妒,知道嫉妒的來源並不是自己惡意造成,我們曾經是「受害者」。
第三步,當嫉妒發生時,我們不做任何行為,只是去體驗自己的感覺,不管是憤怒,哀傷,沮喪和恐懼,都和這樣的感覺待一會;告訴自己:這只是一個想法而已!
第四步,看到嫉妒積極的一面,當嫉妒心理發生時,你也可以看到自己有很多可以努力進步的空間,化嫉妒為動力!嫉妒的力量也可以是積極的。
最後送大家一句話:你不需要跟別人比,你只需要成為你自己就好了!
來源 | 微信公眾號:525心理網( ID:psy525_cn)一個有營養的心理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