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遊戲遇見電影,玩轉的到底是什麼?

2023-05-04     深度文娛

原標題:當遊戲遇見電影,玩轉的到底是什麼?

「可以說,這種二次開發的遊戲IP就是好萊塢片方的一座金礦,如何將這種劇情單一甚至沒有主線的遊戲擴充為一部電影,看似簡單,其實也需要熟練的技巧和技術支持。」

隨著《龍與地下城:俠盜榮耀》與《超級馬力歐兄弟大電影》兩部遊戲改編電影的熱映,遊戲改編電影這一依附於電子遊戲獨有文化IP的電影題材再次引發了熱議。不難發現,遊戲改編電影擁有其獨特的發展歷程與特色,同時也承載了電子遊戲成為流行文化載體的變遷過程,這讓這一類型影片多了一層時代的色彩,而遊戲IP在改編電影時到底有哪些優勢,又為什麼能不斷掀起改編熱,不如一起走進遊戲改編的世界看一看!

類型優越——引領遊戲改編電影浪潮

在流行文化領域,電子遊戲顯然是電影的「晚輩」,上世紀50年代才出現的電子遊戲崛起於70年代,盛行於80年代,風靡於90年代,到如今已經成為流行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形態、內容不僅見證著世界數字科技的發展歷程,也蘊含諸多創作者對世界的看法——而在倡導IP價值的電影行業,遊戲改編也在其漸漸發展之下成為電影取材的重要途徑。

90年代,因為電腦的普及電子遊戲迎來轉折,一批擁有完整故事線以及精彩畫面、場面的遊戲亮相,電子遊戲進入「新舊交替」期,但是將遊戲改編為電影似乎還是「奢侈」,即便有如《街頭霸王》系列電影的出現,卻始終無法走進經典電影行業。這不僅是因為當時擁有廣大玩家基礎的遊戲內核還是相對單薄,還在於電影技術一定程度上無法較好地還原新視聽電子遊戲場景,直到探險題材影片《古墓麗影》與科幻驚悚類電影《生化危機》的誕生。

《古墓麗影》遊戲自1996年推出,就憑藉充滿場景化的驚險體驗獲得追捧,尤其是主角蘿拉勇敢、智慧、無懼的形象,成為諸多玩家的夢中女神。2001年,由安吉麗娜·朱莉主演的電影《古墓麗影》一經推出,就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成為探險題材系列影片又一經典之作,這也成就了安吉麗娜·朱莉「女漢子」的銀幕形象。相對於遊戲,電影更精緻與具象地展示了遊戲所呈現的世界觀,也賦予了蘿拉更深刻的情感。

一年之後,同樣在96年推出的遊戲《生化危機》也被改編成電影上映。值得關注的是,這同樣是一個以女性為主的故事,米拉·喬沃維奇飾演的愛麗絲一路過關斬將,大戰被病毒感染的喪屍,讓觀眾們大呼過癮的同時,也標誌著喪屍電影的誕生。

可以說正是這兩個電影系列,開啟了遊戲改編電影的大門,此後十多年,諸如《寂靜嶺》系列、《極品飛車》系列都在不斷鞏固著遊戲改編電影的陣營,能窺見此階段電影對遊戲IP的選擇看中的是其類型優勢——探險、驚悚、動作……但隨著好萊塢商業類型化的高度完善,遊戲改編電影在類型方面的優勢逐漸喪失,這也是這期間遊戲改編電影除了類型,很難在其他方面有所突破的緣由。

視覺為王——打造奇觀場景沉浸體驗

進入二十一世紀,電子遊戲實現產業化全景式發展,不僅依託類型大放異彩,還依靠更高水平的電腦特效,促使「視覺」也成為其突出特色。於是遊戲影視化的類型優勢有所削弱之後,便將目光投向了視效。

其中遊戲《最終幻想》改編的系列影片成為極具標誌性的作品,其第一部作品《最終幻想7:聖子降臨》原本只是想做成10分鐘的CG短片,但是因為玩家的支持,被擴充成為電影,也開啟了CG動畫電影的先河。據了解,《最終幻想7:聖子降臨》在製作時,強調每根頭髮都單獨建模,這對於當年的視效技術來說,是一項不小的工程。

如果從視效製作的角度來看,遊戲與電影絕對有完全契合的話題,兩個領域都在不斷相互促進,因此在遊戲視效不斷升級的同時,電影特效同樣擁有飛躍的進步,到了2015年後,依託成熟的視效,新一輪遊戲改編電影出現,其中《魔獸》《刺客信條》則成為遊戲改編電影中優秀視效的典型代表。

《魔獸》改編自擁有絕對大眾玩家的遊戲《魔獸爭霸》,其衍生出的網絡遊戲《魔獸世界》創造了「世界上玩家人數最多的網遊」記錄,全世界創建的帳號總數超過一億,人物角色達到5億。其實,早在2009年玩家們就聽到該遊戲影視化的消息,但無論是製片公司還是觀眾對其改編成電影都信心不大,不少玩家認為,電影很難還原遊戲中的魔獸世界,尤其還有大量「獸人」、大量超越常規的戰鬥,以及在現實世界中難以複製的恢弘場景。

因此2016年影片上映時,玩家除了在影院重回遊戲時的澎湃心情,更想在影院沉浸式地感受遊戲中的魔幻世界——視效成為了遊戲改編電影重要元素之一,而是否能真正意義上還原遊戲宏大的場景,也是玩家們最關注的內容之一。如果說《魔獸爭霸》還是90年代的遊戲,沉浸式體驗感欠缺,那麼《刺客信條》則因趕上電子遊戲升級時代,將超高的沉浸式自由度和精美的畫面作為最大賣點,因此觀眾對電影版《刺客信條》的畫面也充滿期待。

同時,改編自遊戲的電影開始打開格局。無論是改編自當時風靡一時的單機小遊戲《憤怒的小鳥》,還是改編自上世紀80年代街機遊戲《猩猩拆樓》的電影《狂暴巨獸》,都在原本毫無故事情節的遊戲設定基礎上進行天馬行空的改編——這也預示著,遊戲改編電影進入百花齊放的時代。

玩家情懷——用光影打造超越遊戲的故事

時下,《超級馬力歐兄弟大電影》《龍與地下城:俠盜榮耀》兩部遊戲改編電影正在熱映,從其經典程度來看,一部是歷經40年,從二維風靡到三維,依靠可愛的人物形象以及奇趣的探險尋寶,俘獲世界玩家的電子遊戲頭部IP,一部則是始於70年代,後經由電子遊戲發酵流行了近50年的桌牌遊戲——迄今全球大多數「組團打怪」套路的角色扮演遊戲都是受《龍與地下城》所影響。

兩部影片雖然院線「爭霸」,實際上卻「無人傷亡」,因為無論是類型還是受眾,兩者都大相逕庭,除了都是遊戲改編,幾乎沒有可比性。這也是2020年以來遊戲改編電影新浪潮中呈現的特色之一。

電影市場對電子遊戲IP的選擇經過20年的沉澱,已經能準確玩轉:《真人快打》擁有動作類型優勢、《刺蝟索尼克》則以萌寵主打搞笑、《神秘海域》是依託完整的探險故事與特效場景、《怪物獵人》主打奇幻世界與怪獸場景……雖然不是頭部遊戲IP,卻各具特色,也更講究情懷。

不得不說,遊戲改編電影內卷到今天,已經不單單只靠娛樂向內容,更是靠著時間積澱下的歲月情懷。正如當年的電影版《刺客信條》的口碑崩盤,因為故事雜亂無頭緒,人物塑造稍顯淺薄,即便視效優秀,卻仍舊被玩家吐槽。相反,同時期的《魔獸》則以超高的還原度與濃烈的情感內容,給全世界的魔獸玩家獻上了一場饕餮大餐。

在情感導向下,遊戲改編電影也開始大走情懷路線,即將上映的電影《俄羅斯方塊》聚焦的是這一遊戲誕生與流行的過程,結合歷史時代背景,揭秘遊戲開發背後不為人知的故事——或許這不完全算遊戲改編電影,卻牢牢抓住了玩家們的心態。近日,遊戲公司CAPCOM宣布與傳奇影業合作,將遊戲《街頭霸王》再次改編電影,其「動機」中必然有情懷元素加持,畢竟一提及這一遊戲,80後、90後都會想起自己當年在街邊遊戲廳里的「光輝歲月」。

毋庸置疑,當電子遊戲已經成為人們生活娛樂的一部分,當人們幾十年如一日地沉浸於某款遊戲時,遊戲已然不單單是遊戲,也承載著人們的夢想、情感與寄託,而這一定是遊戲改編電影最終獲得觀眾青睞的重要原因之一。從題材類型到視覺特效,再到如今的情懷為王,遊戲電影改編始終的宗旨便是讓玩家找回遊戲的樂趣,讓觀眾徜徉非凡的旅程,因為這也是電子遊戲誕生時的使命,即便改編成電影,它也不曾改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66595fa869ae432a921c92419e4b93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