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親子溝通中扮演哪種角色?協助者還是破壞者,只在你一念之間

2019-09-22     媽咪有方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今天一大早,五歲的小鵬就闖了一個禍,或許是心情太好的緣故,小鵬起床之後,就在家裡跑來跑去,結果一不小心,撞到了外婆的身上。雖然外婆沒有摔倒,可是上了年紀的她還是被小鵬撞得很痛,只不過,外婆沒有明顯地表現出來,但是臉上的神色,還是可以讓人察覺的。

這一幕,正好被小鵬的爸爸看到了,眼見小鵬撞了外婆之後就當沒事發生一樣,爸爸立刻就火大了,當即重重地罵了他幾句。

爸爸的責罵,讓小鵬的好心情一下子沒了,甚至還哭了起來。外婆見狀,只好跑過去安慰,表示自己也沒有被撞疼,又說小鵬是不小心的。然而外婆的安慰,只是讓小鵬哭得更厲害了,與此同時,小鵬的爸爸也更火大,責罵的語氣也變得越來越重了。

客廳的吵鬧驚動了小鵬的媽媽,她趕緊放下廚房的活走了過來。媽媽一邊試圖平息老公的怒火,一邊也開始安慰起小鵬來。說來也奇怪,也不知媽媽對著小鵬的耳朵說了什麼話,居然就真地讓他停住了哭,不僅如此,小鵬還鄭重地向外婆道了歉。

看到這樣的場景,爸爸的怒火才總算平息了下來,只是如此一來,一直的心病也變得越來越重:這孩子,怎麼總是不聽自己的話,卻對媽媽言聽計從呢?


小鵬爸爸的疑惑,可能許多家長也會有的吧。有不少孩子,他們常常會對某一位監護人非常信服,對方提出的要求,也會積極地滿足;可是換成另外一位監護人,卻變得死活不依,比如小鵬對待爸爸那樣,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家長在親子溝通中扮演的角色

  • 溝通中的破壞者

要想回答上面的問題,就不得不提一下「溝通中的破壞者」這個概念。

它出自《溝通的藝術》這本書,在這本書中,作者向大家展示了溝通中常見的一些問題,而且把溝通中參與的一方,分為協助者與破壞者兩類。

所謂破壞者,就是指總是喜歡對被溝通的對象進行負面評價,總會讓自己的言語傷害對方的自尊和自信的人。很明顯,上文中的小鵬爸爸,在與兒子小鵬的溝通中,就承擔了破壞者的角色。

  • 溝通中的協助者

而小鵬的媽媽,就是典型的協助者了,即常常對被溝通的對象進行正面評價,從而讓他們更有自尊,更自信的人。

雖然在上文中,沒有詳細描述媽媽平時是怎麼與小鵬交流的,但是從她幾句話就可以讓小鵬止住哭啼,而且還能主動道歉,就足以看出小鵬對媽媽是很信任並且信服的,而這正是溝通中的協助者才能產生的效果。

看到這裡,相信大家應該能解決小鵬爸爸心中的疑惑了吧,孩子之所以不聽他的話,正是因為他總是扮演溝通中的破壞者這一角色,相比之下,媽媽卻是溝通中的協助者,這種角色的差別,就決定了孩子到底是聽誰的話。


著名的非暴力溝通專家馬歇爾.盧森堡也曾經在自己的名著《非暴力溝通》中提出過這樣的觀點,他認為溝通的目的應該是幫助別人實現他們的需求,並在誠實和傾聽的基礎上與對方建立深層次的聯繫,而不是迎合自己的需求。

美國的一位語言學家艾伯塔.梅瑞賓甚至還總結出了一套溝通公式:溝通的效果=7%的語言+38%的音調+55%的表情。

溝通公式

語言是必要

和別人進行溝通,語言是最好的工具,一般來說,也是必要的工具。因為語言能夠承載很多的信息,通過語言的交流,就可以達到信息的交換,從而實現溝通的目的。

然而對於溝通的整體效果來說,語言雖然必要,卻不重要,更不主要。比如在艾伯塔的溝通公式裡面,語言就只占了7%的比重,可以說是相當少了。

音調很重要

在這位專家的溝通公式里,音調是非常重要的,音調高的,往往意味著語氣比較強烈,情緒表達也會比較明顯,這種情緒,既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負面的;高音低的,則往往語氣比較弱,情緒也不怎麼顯露。

通過調整音調,就可以讓被溝通者產生不同的感受,而且這種感受隨音調的變化也很劇烈,這就是為什麼艾伯塔認為它能占到38%這麼高比重的緣故了。

表情最主要

根據溝通公式,不難發現在整個溝通的過程中,表情才是最重要的,甚至比語言和音調加起來還要重要。

事實也的確如此,當一個人嘗試與他人溝通的時候,別人首先會關注到你的表情,並一直將它作為重要的參考對象,以此來揣摩你的真實意圖。


了解了溝通公式,相信大家應該明白,在與孩子進行溝通的時候,應該要注意哪些方面了。

簡單的說,就是儘量讓表情和善,也不要使用過高的音調,並且儘量用不那麼刺耳的話語,只有這樣,才能夠讓溝通的效果最大化。

關於親子間的溝通,以下這三個原則也是父母需要掌握的。

溝通三原則

  • 關鍵期原則

要想讓溝通的效果更好,就必須抓住溝通的時機,對於每個孩子來講,都有所謂的溝通關鍵期,也即咱們常說的,管教孩子要趁早。如果父母錯過了這個關鍵期,以後的溝通也就很難有好的效果了。

  • 適齡性原則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在溝通上也需要有所調整。有些父母沒有注意這些,無論孩子多大,都是同一套溝通方式,這肯定是行不通的,在多數時候,總會讓溝通的效果變得負面。

  • 個性化原則

對於不同的孩子,往往也應該使用不同的溝通方式,這一點,也需要父母們多加留意。因為每個孩子都是有自己的個性的,溝通在他們身上起到的效果,也與這些個性有關。


儘管溝通是雙向的,但實際上,在親子關係中,真正把握主軸的,還是父母,而不是子女。正如著名教育專家盧勒所說:成人世界和孩子世界的溝通鑰匙,父母與孩子各有一把,但父母手中的那把,才是更重要的。

今日話題:你覺得自己在與孩子溝通中,是扮演了協助者的角色,還是扮演了破壞者的角色呢?歡迎說出你的看法。

————————————

我是媽咪有方,一個3歲寶寶的媽媽,每天分享育兒知識,教子也可以很輕鬆。

媽咪育兒有良方,關注我了解育兒小知識,互動留言不要停,輕鬆帶娃不費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5yrieW0BJleJMoPMm6M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