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過兩次奧斯卡,這位台灣導演卻拍不好漫威電影

2019-08-18     洞察影視

在中國導演之中,「拿獎成績」最好的,就是李安了。

他是第一個拿奧斯卡最佳導演的亞洲人,總共拿過兩次奧斯卡最佳導演獎。

這裡普及一下,雖然李安長期在美國工作,擁有美國綠卡。但綠卡只是一種長期「居住證」,不代表改國籍。

他的國籍依然是中國的,因為他是我們台灣省的導演。

拿過兩次奧斯卡最佳導演,證明他是有很有水平的,

但讓人意外的是,他拍不好漫威的超級英雄《綠巨人浩克》。

他這部2003年的電影,不僅票房成績不好,而且口碑欠佳。

《綠巨人浩克》的製作成本是1.37億美元,但最終票房只有2.45美元,明顯是虧了,因為按常規來算,電影最終票房至少是成本的3倍,才能回本的。

而在口碑方面,它表現也不好。它在國外的IMDB網站的評分只有5.6分,而在國內的豆瓣網站上,評分也僅僅只有6.6分。

豆瓣上,這個分數只能算是平庸之作。

豆瓣上,電影評分超過7分,才能算優秀。而6.6分的評分,對於李安來說,非常低。

拿過兩次奧斯卡最佳導演,李安卻拍不好漫威電影,這是為什麼呢?

我覺得不是他沒水平,沒能力,而是他不適合,也不想拍「好」這種電影。

漫威宇宙電影是怎樣成功的,你要先了解!

《綠巨人浩克》是漫威電影,不屬於《復聯者聯盟》背後的漫威宇宙電影。

但了解漫威宇宙電影,是有助於你明白為什麼李安拍不好《綠巨人浩克》的。

漫威宇宙的超級英雄電影,在票房上,是非常成功的。

今年《復聯4》的票房,就超過了《阿凡達》,成為全球票房最高的電影。

而在《復聯1》之後的漫威宇宙電影,不僅是賺翻了,而且是沒有一部虧了的。

為什麼它們能這麼成功?

網上有各種各樣的觀點,但我的觀點是:

娛樂化是漫威電影成功的第一原因

漫威電影,就是好萊塢大片里的「王晶」

漫威宇宙的電影,定位都是合家歡,劇情非常簡單,不同年齡段的人都能看懂,因此定位的觀眾群體範圍很廣。

本身就是特效片,已經比普通電影多一個「維度」,更能吸引觀眾進電影院了,

而且風格是無厘頭喜劇,電影情節中不斷插入段子,讓觀眾不會無聊。

特效+喜劇,加上不需要用腦就能看懂,能夠讓全球觀眾「普天同樂」,讓大家都看得「爽」,因此大量觀眾喜歡,願意去電影院看。

在漫威宇宙第一階段的電影中,除了《復聯1》,只有《鋼鐵俠》系列能賺錢,就證明了這點。

因為在第一階段的電影中,

相比《無敵浩克》的壓抑;《美國隊長》的「老黨員」路線;《雷神》的神話感;

《鋼鐵俠》系列是最具娛樂性的,角色討人喜歡,經常炫富,幽默,而電影情節很搞笑,因此它是最受歡迎的,最能賺錢的。

《復聯1》之後,漫威宇宙更是開始「流水線」,開始全面娛樂化!

除了《美隊2》和《黑豹》,後期幾乎每一部電影都是以《鋼鐵俠》為標準來「生產」的,

情節簡單,輕鬆,幽默,充滿了娛樂性。

幾乎每一部《復聯1》之後的漫威宇宙電影,都是不同題材的《鋼鐵俠》!

就連《雷神3》這種題材那麼傷感的電影,漫威宇宙還是娛樂化,無厘頭喜劇化,結果還票房大賣了。

除了娛樂性,營銷能力也是漫威宇宙電影大賣的原因

以前的電影,最多只是走系列路線,1,2,3,4地拍下去,或者出一下外傳。

但漫威宇宙的電影不同,每個主要角色都有各自的單人系列電影,然後組隊在一起,又有「大部隊」的系列電影。

這種設定,本身就是最好的營銷,因為能夠形成流量互引。

《復聯》系列的背後,有多部單人系列電影為它們「打廣告」;

而《復聯》系列,又會為其他,或者以後的單人電影「打廣告」。

這種組合模式下,20多部電影能有效地相互打廣告,因而越到後期,賺的票房越多。

不僅「打廣告」厲害,在「客戶運營」方面,漫威宇宙也很厲害!

漫威宇宙更注重與粉絲,在電影里外進行互動

成功培養了一大批的老鐵粉。

漫威宇宙會在電影里,與「粉絲」互動,連劇情都是為了粉絲而設計的,顧及粉絲對角色的情緒。

比如《復聯4》中,明明讓驚奇隊長打最後的響指才是最合理的,或者連響指都可以不打的;

但導演偏偏安排鋼鐵俠搶到寶石,完成最後打響指的任務,目的就是為了感動鋼鐵俠的粉絲!

這直接的影響,就是大量的粉絲根本都不在意電影情節是否合理,看到鋼鐵俠犧牲了,聽到鋼鐵俠的那句「愛你三千遍」,

粉絲就直接在各大評分網站打滿分,設定更不合理,評分卻更高;

而且鐵粉們還不斷默默地為《復聯4》做宣傳。

因此《復聯4》口碑和票房都很猛,《復聯4》剛開始的豆瓣評分比《教父》,《指環王》都高;

這背後都是漫威多年養粉絲的結果。

在電影之外,漫威更是懂得製造話題,與粉絲互動,

比如經常播放「假預告片」,或者預告片帶有「欺騙性」,撩動粉絲的心,因此粉絲很多,而且很穩。

總的來說,娛樂性和營銷能力,是漫威宇宙的成功的根本原因。

了解漫威宇宙成功的原因,我們就可以開始理解李安為什麼拍不好《綠巨人浩克》了。

李安是「頂級大廚」,不適合也不想做「快餐」

/1/

比起任何一部漫威宇宙的電影都更像科幻片

這是我對《綠巨人浩克》的評價。

許多漫威的電影都會被分類為科幻電影,其實我是不認同的;

幾乎所有的超級英雄電影,都應該歸類為奇幻電影的,

因為超級英雄電影的主題一般都與科學無關的,只是有科學元素而已。

但李安這部《綠巨人浩克》就更趨向於科幻片了。

《綠巨人浩克》不是講綠巨人如何「打打打」的故事,

而是講一個科學狂人,將兒子變成基因實驗的試驗品。

兒子長大後,因為基因本身改變了,加上受了輻射,擁有了超能力,每當生氣的時候,就會變成綠巨人。

綠巨人在政府和軍方眼中,只是一個潛在的武器,或者是一頭待馴服的怪獸。最後政府控制不了他,只能追捕他,殺了他。

整部《綠巨人浩克》的主題,更像是對這個實驗,以及涉及事件的思考,可以說是一部正宗的軟科幻電影。

/2/

李安想把「快餐」做成「營養餐」

相比其他超級英雄電影,李安真的拍得很認真。

電影里的主要情節,都儘量設計得合理一點。

無論是人物對每件事的感受,還是情節的走向,李安都很認真。

但問題在於:

像《綠巨人浩克》這種超級英雄題材電影,認真你就輸了

漫威宇宙電影那麼成功,

是因為它的娛樂性,以及它們的營銷能力。

娛樂性的本質就是觀影體驗。

說白了,一般來說,這種電影觀影體驗才是重點,有沒有深度,情節是否合理,大部分觀眾根本不在乎!

大部分觀眾只在乎看得爽不爽!

李安的《綠巨人浩克》就拍得很認真,但觀眾看得很不爽。

「明明是特效片,為什麼劇情那麼難理解?」,這也許是很多觀眾的心聲。

相信很多觀眾,第一次看《綠巨人浩克》的時候,究竟浩克的父親,最後是愛他,還是不愛他?其實都是看不懂的,因此很不「爽」。

劇情難理解還是其次,更重要的是這部電影節奏有點平淡,整部電影沒有太多的起伏點。

觀眾更多是想有看網絡小說的感覺,而李安卻給觀眾帶來看嚴肅文學的感覺。

加上沒有段子,觀眾感到很無聊,因此更不「爽」。

而且,《綠巨人浩克》的特效更趨向於物理攻擊,沒有「電閃雷鳴」,亮點也不夠,觀眾爽不起來。

還有,電影里,李安經常多畫面拼在一起,想讓電影有看漫畫的感覺;

這很有創意,但對觀眾來說,沒什麼感覺的。

對於這種一般來說不需要「用腦「的電影,李安非常認真,想讓它「有腦」;

觀眾想看得「爽」,李安卻想引導觀眾像看嚴肅文學那樣去思考電影

而且因為兼容特效,《綠巨人浩克》表達的東西又不算太有深度,

因此《綠巨人浩克》口碑和票房都不好。

這根本不是他沒能力拍,而是他不懂得將這種電影娛樂化

因為李安是專門做「營養餐」的人,不適合也不願意做這種「快餐」!

觀影體驗和藝術性之間,他更傾向於藝術性。

為了觀影體驗,設計「一個響指滅了半個宇宙」的劇情,這是李安打死都不願意乾的事。

而《綠巨人浩克》這種商業片,觀眾更注重的是觀影體驗,而李安更注重的是藝術性,因此失敗了。

與李安的《綠巨人浩克》相似,諾蘭導演的《蝙蝠俠:黑暗騎士》不是爆米花,為什麼成功了,口碑票房都高?

因為諾蘭《黑暗騎士》,依然很注重觀眾的觀影體驗。

他沒有像漫威宇宙那樣,做「麥當勞」,而是趨向於做「星巴克」,注重高端「爽」!

《黑暗其實》雖然也要用腦,但劇情設計趨向於懸疑,有種「解謎」的爽感;

雖然沒有太多色彩斑斕的電腦特效,但主要「特效」場景,主要是實景拍攝的,而且用IMAX攝像機拍;

因此相比其他電影,《黑暗騎士》就是「藍光畫質」,很逼真,畫面質感非常好;

它配樂也一流,提升了觀眾在電影院的觀影體驗,

而且《黑暗騎士》劇情很有創意,觀眾能夠理解電影的深度,

因此它雖然娛樂性不夠,但觀眾觀影體驗一流,有高端「爽」感,成為了2008年的全球票房冠軍。

總的來說,拍不好《綠巨人浩克》,不是李安沒能力,而是他不適合,也不想做」快餐「。

多年過去了,他是否有突破,就要看他今年的新電影《雙子煞星》的表現了。

以上僅為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洞察影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5m8OpmwBvvf6VcSZ6KZ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