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意見很對,但是我做領導的卻不能改,高明領導都如此

2019-07-25     權謀網

【出處】《資治通鑑》第97卷 晉紀19

【原文】虎畋獵無度,晨出夜歸,又多微行,躬察作役。侍中京兆韋謏諫曰:「陛下忽天下之重,輕行斤斧之間,猝有狂夫之變,雖有智勇,將安所施!又興役無時,廢民耘獲,吁嗟盈路,殆非仁聖之所忍為也。」虎賜谷帛,而興繕滋繁,游察自若。

【譯文】石虎打獵沒有節制,清晨外出,夜間返回,又經常微服出行,親自檢視工地的勞役情況。侍中京兆人韋謏勸諫說:「陛下輕視天下的重位,輕易地來往於危險之地,倘若突然發生狂人的變亂,即使有智有勇,又將何處施展!況且徵發徭役不分時節,荒廢民眾的農業生產,吁嗟嘆息之聲充溢於行路。恐怕不是仁聖之人所能忍心乾的事。」石虎賞賜韋穀物錢帛,但修建工程更加繁多,自己游巡察看泰然自若。

【解析】先解決一個生僻字「謏」讀音和「小」相同,意思也相近。歷朝歷代的領導無不講究納諫,因為「偏聽則暗,兼聽則明」只有建立起多言論渠道,鼓勵大家說真話,做領導的才能不被蒙蔽,但是納諫在實際上,為什麼不被領導所接受呢?因為這都是針對領導自身的行為提出的意見,大多是限制領導自由,而且一旦接受建議,做出改正,這同時也就意味著,自己有錯,而領導講究的是「王者無錯」,不然自己的威望就會受到損失,而威望受到損失,權力形象自然就會受到指責。如何解決納諫和自己偉大正確的政治形象之間的矛盾呢?其實歷史上的領導都是採用了和石虎一樣的策略,具體的我們看下這個權術的玩法:

1、下屬講真話和正確建議必須要獎勵

侍中京兆韋謏提出了兩條好意見,一個是領導微服出巡安全無法保障,一個是勞役繁多,不利於社會穩定。韋謏說的很對,這一個是為了維護領導的自身安全,一個是為了維護組織安全,領導必須對這樣下屬獎勵,只有獎勵這樣的說真話的人,組織才會充滿著正能量。讓人有說話的地方,這樣的組織即使有毛病,暫時還不會讓人徹底失望。領導就是要利用好,獎勵好,正確行為,來引導組織風氣。

2、決策的事情必須領導自己來拿主意

按照正常的邏輯,石虎你作為領導,認為下屬提的意見是對的,那就立即改正不就行了。我們日常被教育的不就是有錯就改嗎?但是石虎依然我行我素,你說的對,但是我就是不改。因為,如果石虎立即糾正了自己的行為,這就證明自己之前的行為是錯的,一個犯錯的領導威信何在?即使石虎覺得自己的確該糾正自己的行為了,也是自己過一段時間自己改變,而不是此時。

3、不要把正確意見和執行混淆在一起

領導事後可以自行糾正錯誤行為,這是政策正常調整,但是如果下屬提意見之後,立即糾正,這就是認可自己的錯誤。很多普通人腦子裡一根筋,你認為我說的對,你就改正,你認為我說的不對,就批評我,為什麼你做領導的一放面認為我對,而另一方面卻又不不改,這是什麼邏輯?其實普通人把正確意見和決策執行混淆了。意見和執行時兩碼事,不能混為一體。

經過上述的分析,我們能夠看出來,領導面對必須糾正自身錯誤的正確建議,通常是直接對這個提建議的人做出獎勵,但是錯誤卻不是立即糾正,過段時間找個客觀理由再說。這就平衡了對於提意見的人一種鼓勵,同時也避免了自己的行為受到指責,給別人一個評價自身錯誤的機會。這個領導權術,總結起來一句話,你說的對,但是什麼時候改,怎麼改,我說了算。決策主動權永遠在手裡。本文源自「權謀智慧」微 信 公 眾 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5d0sT20BJleJMoPMpeG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