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新兵連的故事

2019-08-02     軍旅警營

原創:吳濤 軍旅警營

關注軍旅警營公眾號

閱讀更多軍旅美文

新兵連,是每個軍人走進軍營的第一站。新兵連的故事趣事多。我的新兵連隊故事,至到幾十年後的今天,每當戰友聚會或遇到特殊的紀念日,想起時,還覺得是那麼生動有趣,難以忘懷。這是屬於那個年代,那一群新兵,那個「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的難以磨滅的記憶。

朱同兵找床

全連一百多號新兵,穿的是一模一樣的軍裝,分到各個連隊班排,睡的是一模一樣的高低鋪木板床。白天訓練返回連隊,常常會有很多新兵摸不到方位,找不到自己的床鋪,尤其是新兵走進軍營的頭一兩個月。一到夜晚,熄燈號一響,那些洗漱沒有來得及走進自己班排的新兵,跑錯寢室,上錯床是常有的事。我們連新兵三班朱同兵,為找自己的床鋪可沒少吃苦頭。一開始,同兵每晚排班站哨,夜裡起床出來撒尿,他三天兩頭爬錯床,睡錯鋪。常常把別的新兵吵醒,弄的兩隔壁的班排新兵「雞飛狗跳」,睡不成覺。那個被弄醒的新兵「咬牙切齒」恨得心裡直痒痒。咋辦,又不能打架罵人。每輪到朱同兵排夜哨,大家都高度警惕,提防著「這傢伙」一個不小心又會摸上自己的床上。同兵為此事苦惱了很久,常常責怪自己不長腦子,沒記性。為什麼別的新兵都能記住自己的床鋪,而自己卻怎麼也記不住,老是出錯呢。終於,有一天,同兵想出了一個好辦法。讓他擺脫了老爬上別的新兵床鋪的尷尬。那天在靶場進行射擊訓練回來,他從靶場邊的松樹林裡,掰下一根小松樹枝,帶回了連隊。到了晚上,同兵悄悄的把這根松樹枝綁在自己的床頭邊,做好標記。每次下床回來,他只要摸到床頭的松樹枝,就不會摸上別人的床。有了這根床頭「航標」,同兵的心頭隱患終於消除了。從那天晚上起,同兵每晚睡覺前必做的功課,便是將這根引導自己避免上錯床的「航標」綁在床頭,清晨收起來,壓在床鋪底下。如此反覆著,把自己的新兵生活過的「酸甜苦辣」,啥滋味都有。

蔡班副的糞瓢

蔡班副比我們早當一年兵,蘇北灌雲人。眼睛很大,個也不小。一口蘇北腔,說起話來嗓門很響。在我印象中,蔡班副是連隊老兵中,要求進步最強烈的老兵之一。因為訓練成績不是很出色,他就在細小工作中處處要強,特別勤奮刻苦。他所在的十一班,在新兵連的綜合訓練、內務衛生和農付業生產三大方面,由他負責的農付業生產,打掃衛生等細小工作,幾乎在每周連隊列會和每天晚飯前的一日點評中,都會受到指導員肖聖清的表揚。蔡班副為了抓好本班的打掃衛生和農付業生產種菜養豬工作,他常常開動腦筋,找竅門,帶領全班新兵去尋找和爭搶連隊不夠用的掃帚、糞桶糞瓢。半夜裡或者凌晨起床號還沒響,就把班裡的新兵叫起床,跟他一起到各營連廁所掏糞挑糞,到別的連隊豬圈偷豬糞攢豬肥。把掃帚藏在自己的床下。最意想不到的事情是,蔡班副在夜深人靜時,偶爾也將放在連隊農付業生產基地和豬圈的糞桶糞瓢,挑到水塘邊洗乾淨,將糞桶藏在別人找不到的地方,而把掏糞不可缺少的糞瓢沖洗乾淨,扛回連隊,偷偷放在自己的床底下,以備天不亮就帶領班上新兵去掏糞拾肥。那個糞瓢在床底下,散發出來的臭氣,洗的再乾淨也無法除掉,薰的滿屋的新兵就象是睡在剛澆過大糞的菜地旁一樣難受。從農村來的新兵,沒那麼大的強烈反應,而那些從上海、南京等大城市入伍的新兵就受不了了。他們對蔡班副的「怪癖」,只能是敢怒不敢言,忍氣吞聲。不過,蔡班副的這一行為,也充分驗證了中國那句莊稼漢的老話,「沒有大糞臭,哪來稻穀香」。那些很難見到農民種地,不熟悉農民生活的城市兵,恐怕今生也忘不了蔡班副以這種方式,無意中讓他們認識和接受到了農事中「香與臭」的辯證學。

飄在麵條桶里的軍帽

我所在的部隊,是從北方調房來到南方的,來自五湖四海的官兵中,北方占比大。故這支由賀龍元帥創建的老部隊,飲食習慣還是以北方官兵為主,儘管南方大米很多,但我的老部隊所屬各營連,從來都是麵食特別多。我記得在新兵連的時候,隔三差五吃麵食,饅頭包子水餃花捲麵條樣樣有。每次輪到吃麵條的時候,會有一個挺尷尬的現象。飯堂里,每個新兵班輪流值班打飯的那個新兵,在吃麵條的那天,都習慣性地爭先恐後為全班新兵每人打到一大碗麵條。儘管麵條很多,不存在每個新兵吃不飽的問題,可新兵那搶面的勁頭,從來都不會減弱。當炊事班老兵將一桶桶麵條抬進飯堂那一刻,各班排值班打飯的新兵,就象「賊」一樣,尾隨其後,緊盯著大飯桶里的麵條,尤其盯著上面飄著的豬肉和雞蛋蔬菜。

老兵桶一放下,他們狼一樣撲過去,彎腰低頭用飯瓢和筷子夾著麵條往自己班裡的小盆里撈。一桶麵條幾分鐘之內,就被搶光了。而剩下的麵條湯里飄著的,常常是新兵低頭撈麵時相互頭碰頭擠掉進去的軍帽。我也曾經有過兩次軍帽掉進麵條湯里的經歷。每次輪到吃麵條的時候,連長和指導員或是值班的排長,都要重複強調「撈麵條」的紀律,請大家注意點形象。但是,這些還沒有完全實現從老百姓向軍人轉變的「新兵蛋子」,從來都是不長記性的,在一次次的下一個吃麵條的時刻,還是將連首長的訓話忘的一乾二淨。

新兵連的生活,五味雜陳,什麼都有。我選擇幾個小側面,講述40年前我的新兵連的故事。這些原汁原味的新兵連生活,反映了改革開放初時階段,那一群充滿活力的城鄉青年,在軍營里「野蠻生長」的人生經歷。年輕時,誰沒有過這樣的「野蠻生長」?成長中的不足與煩惱,我們誰也跨越不過去。唯有如此,我們才更加珍惜今天的自己。

共和國每個軍人,就是這樣被塑造成型的。我非常感恩人生有過這樣一段不尋常的軍旅歷程。感恩我的祖國,感恩我的首長,感恩我的戰友兄弟姐妹,把我從一個不諳世事的懵懂少年,塑造成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2019.8.1.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5AD8V2wBUcHTFCnfNZV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