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裝劇里,店小二常問:客官,打尖還是住店?「打尖」是什麼?

2022-03-25     面對生活要勇敢

原標題:古裝劇里,店小二常問:客官,打尖還是住店?「打尖」是什麼?

《聽雨叢談·打尖》:「今人行役於日中投店而飯,謂之打尖。」

相信大多數看古裝劇的人,都能在電視中聽到「打尖」一詞,那「打尖」究竟是在何種情境下說的呢?一般都是從客棧老闆或店小二口中說出,詢問客人「打尖兒還是住店」,用我們現在的話講,就是服務員問你吃飯還是住宿?古裝劇里,店小二常問:客官,打尖還是住店?「打尖」是什麼?中國地大物博,每個地方的習俗自然不同,所以就有一些人認為「打尖」大機率是某地的方言,就是指用一些粗茶淡飯來打牙祭的意思,出門在外,勉強吃飽肚子。

清朝有一位名叫福格的文學家寫了《聽雨叢談》,福格詳細考察了打尖的來源。他提出了「打尖」二字來源的兩種假設,一種是民間常說的「打火」的錯誤認識,另外一種是「打間」的有誤傳承。不管是這其中的哪一種都證明了,原本社會上是沒有「打尖兒」這一詞的,都是由別的詞語誤傳或誤認的。前者的意思是,在趕路途中,間歇休息,所以叫「打間」。前一種說法起源於宋元時期的說書先生,一般先是在民間小茶樓、作坊先流行起來,意思指的是「打火煮飯」,指生火開飯。後面一種假設則起源於明清小說,人們將「打間」理解為「打尖」,一來一往,一傳十,十傳百,誤傳的人自然就多了。

《聽雨叢談》的作者福格,是清朝乾隆年間的大學士,曾擔任山東通判、後升為知州。他在自己的書中寫道:「現在的人如果要出一趟遠門,總避免不了在外茶館歇息吃飯、投宿,而社會上興起了一種風氣,一進一家旅店或者茶館,店小二總是會問「打尖兒還是住店?」,是從什麼時候興起的,卻不得而知。」通常,我們閱讀宋元至明清時候的小說時,我們經常都會注意到「打火」這個詞,雖然起初是在說書先生那裡才能聽到,但漸漸地,這個詞彙卻被一些寫書的文人注意到並且採用。而且我們大家可能也都明白一種趨勢,就是民間原本流行的詞彙一旦被官方使用,就代表這個詞彙被大多數人認可。如四川方言中提到「擤鼻涕」,先開始「擤」這個字僅是四川的方言,但隨著使用的人越來越多,所以就被收入進了普通話中。

中國傳統優秀名著中《水滸傳》、《西廂記》里,都自然而然地提到了「打火」一詞,簡單的來說,「打火」和「打尖」是兩個同等意思的動詞,只是在細節上兩者略有不同。「打火」的意思涵蓋範圍較窄,僅僅指生火煮飯,而且主語還可能是自己生活燒飯,並不一定是花錢享受,叫別人煮飯。而「打尖」的意義就不同了,它包含的面更廣,它也有吃飯的意思,但同時還包括了在路途中的客棧稍作休息、小憩、吃飯、喝酒聊天等等。

我們再看這兩個詞語出現的背景,前文中提到的「打間」和「打火」,「打尖」都是起源於宋元時期,我們說這一時期的中國可能出現了資本主義的萌芽,但僅僅是可能。因為宋朝經濟發達,全國的GDP總量占當時世界的70%,經濟發展自然拉動各項服務產業的發展。商人四處奔波,而與商人相關聯的必定是客棧、飯店、旅店等服務行業的興盛,所以使用這詞的人也越來越多。

電視劇中出現的客棧一般為兩層,底樓一般是吃飯的地方,而二樓一般是住宿的地方。而吃飯的桌子也有考究,只要給的錢多,我們一般都會聽到店小二說:「您請上座」,指的可能是吃飯中最好的位置。住宿的房間中也有好與差之分,好的稱為「雅間」。就同我們現在住酒店一樣,也分好差。「打尖兒」這個詞一直流傳到民國初年,只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人們自然而然的覺得,如果當代人說「打尖」未免太「落後」了。受近代西方文化的影響,西方式的「酒店」、「民宿」等詞語漸漸湧入我國,就漸漸取代了客棧,當然也就取代了「打尖兒」。

在今天的廣東方言中,「打尖」是插隊的意思,所以自然的「打尖」就用的少了,現在的「打尖」也僅僅是流傳於福建、廣東等地。「打尖」一詞本來是說書先生的專有用詞,但是隨著使用的人越來越多,它也曾流行於中國大地,是店小二用來區別於「住宿」的詞彙。我們講,世界物換星移,任何東西都在時間的長河中慢慢變化,同樣也包括方言的使用,一些方言從無到有,從興盛到衰落,背後同樣也見證的是國家社會的發展變化。

參考資料:《聽雨叢談·打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57b5596f97d02a209d1fac381226b4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