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市到欠薪,每日優鮮是怎麼芭比Q的?

2022-08-04     廚房人類研究所

原標題:從上市到欠薪,每日優鮮是怎麼芭比Q的?

大家好,我是小肥良。

上個月28日,很多在每日優鮮App充過值的小夥伴在嘗試「次日達」服務時,卻發現已經無法下單。

無法下單就算了,每日優鮮的首頁還赫然出現了服務變更通知:

配送時間由原來最快30分鐘送達,改為最快次日送達

當一個買菜app不僅買不了菜,還要等到第二天才能送達,你就應該要意識到,這家公司是不是出問題了。

而且你名字叫「每日優鮮」啊,你都不能當天送了,不如你把名字改了算了吧。

果不其然,在每日優鮮上熱搜後,更多的壞消息為人所知。

截至7月29日美股收盤,每日優鮮股價已跌至0.115美元,與峰值相比暴跌99%。

7月30日,時代周報記者在每日優鮮廣州某配送站看到:配送站大門緊鎖,除配送袋等廢棄物料,倉庫內已空無一物。

時代周報記者攝

更讓人瞠目結舌的,是每日優鮮公司內部的「內亂」

甚至一則「每日優鮮公司原地解散,內部飛書及VPN停用」的消息,也在社交媒體不脛而走:

雖然這則消息遭到了創始人和公司官方的光速否定,但每日優鮮沒錢了,已經是眾所周知的一個事實。

7月29日上午,北京市朝陽區勞動人事爭議仲裁院就聚集了一批每日優鮮的員工。

他們大多是團隊解散的受害者,公司遺留了欠繳的工資、社保、公積金等一連串棘手問題。

同樣焦急的全國各地的供貨商,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9日下午14:39分,已披露數據的供貨商欠款總額已達9800萬人民幣

而為了節流,每日優鮮早在6月就將公司辦公室從北京望京搬至順義,以求能省下2000萬元的房租。

但你可別看每日優鮮現在這落魄的樣子,一年前他們才剛剛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意氣風發的樣子,我至今還記得:

那麼短短一年多的時間裡,每日優鮮是怎麼從上市到上熱搜的?

這就不得不提到他們的經營模式:前置倉模式了。

所謂的前置倉模式,是在社區附近建立小型倉庫,將原本儲存在城市遠郊大倉的商品前移。

用戶下單後,商品可以就近發出。

這種模式極大地提高了生鮮的配送效率,使下單到收貨的時間從此前的1-2天縮短至0.5-1小時

顯然,前置倉模式的設立,既是每日優鮮競爭的資本,也是吸引顧客的核心競爭力

然而這種模式固然是好,但也有個致命問題:成本太高

全國那麼多城市,多如牛毛的小區,你到處搞前置倉,租金要給吧,人工成本也要給吧?

有人曾經總結出了前置倉模式的「不可能三角」

想要實現這其中的兩項,必然需要捨棄剩餘的一項,不然這三項不可能同時達到:

盒馬CEO侯毅在關掉盒馬的前置倉業務時也稱:

前置倉模式可以快速複製,但是難以兼顧成本效率,不可能全面盈利。

他曾斷言,前置倉「是不成立的模式,是做給VC(風投)看的模式」。

果然,這一模式持續不到半年,每日優鮮因投入成本太高、單量低,又切回外包模式,推出「微倉合伙人」制度。

這一來二去的,又有一大筆錢打水漂了。

那有的小夥伴就要問了:

叮咚買菜也是走的前置倉模式,為什麼他們沒出事呢?

一方面,叮咚買菜其實也一直在虧損,但近期業績的好轉,離不開其發展戰略的調整

2021年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叮咚買菜前置倉增加數量分別為239個和25個,增幅大大縮減。

而2022年5月,其又相繼退出安徽宣城、滁州,廣東中山、珠海,以及天津等地市場。

目前,叮咚買菜平台顯示正常經營的城市僅存27個,整體數量縮水近1/4。

與此同時,除了收緊前置倉,叮咚買菜還大力開發預製菜等產品,其毛利率由2021年一季度的18.9%提升至28.7%。

相比之下,每日優鮮的戰略就顯得飄忽不定多了。

在不少員工看來,每日優鮮進行的諸多新業務嘗試,完全就是投機思維

比較典型的一個例子,是每日優鮮旗下的「每日拼拼」

當年社區團購興起,每日優鮮也試圖通過每日拼拼來搶占市場。

然而內部員工利用邀請碼拉新牟利未與每日優鮮共用供應鏈,都為每日拼拼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尤其是不共用供應鏈這條,每日拼拼的貨單獨採購後,全部堆放到大倉,有用戶下單才會出貨。

因此相對於每日優鮮,每日拼拼的運營成本高出了將近20%,反映到價格上的結果,就是比每日優鮮還貴,失敗自然在情理之中:

原本這些問題都有一個解決辦法,那就是繼續融資,拿投資人的錢繼續燒:

然而步入2022年,受整體大環境自身長期虧損的影響,願意相信每日優鮮的資本,已經不多了。

畢竟你前面燒掉一百多億的錢,還沒能盈利,拿什麼去讓別人相信呢。

前置倉模式的失敗,再加上戰略上的隨波逐流,每日優鮮的失敗,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539b8e741dd09b5954cb90c4d8b64eb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