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石飛月 北京報道
上次聯想集團出現收入與歸母凈利潤同時出現兩位數增長,還要追溯到2021/2022財年,時隔兩年多,該公司終於又迎來了業績「飛升」。8月15日,聯想集團公布的2024/2025年財年第一季度(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的三個月)業績顯示,其營收和歸母凈利潤分別漲20%和38%。
AI是聯想集團此次業績大增的大功臣,無論是智能設備、基礎設施方案還是方案服務,這幾大業務收入的增長都離不開AI產業爆發所帶來的市場利好。在業內人士看來,隨著AI日後全面深入各行各業,覆蓋了基礎設施、硬體和方案服務的聯想集團,也將繼續受益。
業績大幅增長
「聯想已經成功度過行業的下行周期,正在把握新的增長機遇,今年有信心恢復兩位數增長,也會進一步改善利潤。」 在今年5月舉辦的2023/2024財年業績說明會上,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定下了新一年的業績目標,而僅僅過去一個季度的時間,聯想集團已經實現了這個目標。
2024/2025年財年第一季度財報顯示,聯想集團實現收入154.47億美元,同比增長20%;歸母凈利潤為2.43億美元,同比增長38%。聯想集團業績下滑的趨勢得以扭轉。聯想集團在截至2024年3月31日的2023/2024財年的全年營收為568.64億美元,同比下跌8%;歸母凈利潤為10.11億美元,同比下降37%。
除了整體業績表現良好,這一財季,聯想集團旗下三大業務集團的收入也都實現了兩位數增長。
其中,由個人電腦、平板電腦、智慧型手機及其他智能設備業務組成的智能設備業務集團,也就是聯想集團最核心的業務,在第一財季的收入為114.22億美元,較上年同期的102.61億美元增長11%;經營利潤為8.28億美元,上年同期為6.5億美元。
AI PC的上市,是智能設備業務集團收入增長的一大動力。5月20日,聯想AI PC旗艦新品「AI元啟」版線上線下全網開售,按照Canalys的最新統計,聯想作為全球出貨量最高的PC廠商,二季度AI PC出貨量環比增長228%。
個人電腦之外的智能設備業務也實現高增長。這一財季,聯想集團智慧型手機業務繼續展現健康勢頭,出貨量和激活量均實現兩位數同比增長,營收同比增長28%,在亞太和歐—中東—非兩個大區營收同比增速更是高達245%和59%。
隨著向Windows 11 的過渡和AI PC 供應量的顯著提升,全球PC市場有望加快進入新一輪的換機周期。對於備受關注的AI PC出貨量,Canalys預測,2024年全球出貨量將達到4400萬台,2025年有望達到1.03億台。
聯想表示,公司已加大研發投入,加速推動包括AI PC和AI手機在內的下一代人工智慧設備儘快上市。
非PC業務占比創歷史新高
轉型的口號喊了很多年,對於聯想集團來說,這個目標的實現方式之一就是將非PC業務的收入占比提升到一定數值。
去年夏天,楊元慶說,希望兩年時間內非PC業務收入占比過半,當時這一比例是41.4%。而在新財季,這個數字達到了47%,創歷史新高,距離過半的目標已經很近了。
方案服務業務集團在2024/2025年財年一季度實現收入18.85億美元,相較於上年同期的17.13億美元增長10%,連續第13個季度錄得雙位數的收入增長;經營利潤率達到21%,穩居所有業務集團之首,占三個業務集團合併經營溢利的三分之一;經營利潤同比上升10%至3.96億美元。
聯想集團表示,企業客戶追求更高的生產力及數字化轉型,尤其是人工智慧賦能的服務和解決方案,推動IT服務的多年增長。
而基礎設施方案業務集團的季度收入首次突破30億美元,同比增長65%。聯想集團指出,由於人工智慧基礎設施的重大投資及人工智慧圖形處理器的供應增加繼續推動人工智慧需求,基礎設施方案業務集團的全面產品組合(包括人工智慧解決方案)有助於吸引新客戶,生成式人工智慧應用產生的推理需求亦驅使通用計算伺服器升級。
不過,基礎設施方案業務集團雖然已經在逐漸改善盈利能力,這一財季虧損額同比減少2300萬美元,但仍然有3727.4萬美元的虧損。
聯想集團表示,這是因為開發新項目的投資增加以及舊項目的升級進度較預期慢,繼續對其成本結構構成壓力,導致分部虧損。
文淵智庫創始人王超就此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聯想在基礎設施業務上面對的競爭是很激烈的,有華為、紫光等競爭對手在一起「搶食」市場,而且聯想在基礎設施業務這方面的銷售網絡和品牌效應並不像PC業務一樣優秀,這是阻礙其發展的一個因素。
至於預計基礎設施業務何時能夠扭虧,《華夏時報》記者採訪了聯想集團方面,截至發稿,對方未給出回復。
總之,聯想集團這一財季業績的大幅提升,都離不開AI的利好。只不過,最近關於AI泡沫的言論在行業中流傳,即便目前受益於AI,但又能持續多久呢?
楊元慶在媒體溝通會上回應媒體稱,AI絕不是泡沫,未來一定會越來越深入到每個人的生活、工作以及(幫助)企業工作效率提升,同時,AI實現的路徑有很多,不要「千軍萬馬擠獨木橋」,全部押注在造大模型上。
那麼,聯想集團又能受益於AI多久呢?「單從硬體業務的角度來看,AI對於硬體公司的加持還在繼續,尤其現在不管是手機還是電腦,都結合了AI功能,聯想就一定是受益者。」 王超說。
楊元慶則表示,僅僅有公共智能是不夠的,未來一定是公共智能與私有智能構成的混合式人工智慧,才能讓人工智慧更好地落地,這也與聯想智能設備業務集團、基礎設施方案業務集團和方案服務業務集團三大業務集團的布局完全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