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搜狐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某天晚上散步,和李麻花走到一家咖啡店門口。
新開的社區咖啡店,門面不大,但裝修很溫馨。
光是站在門口,就能聞到一股濃醇的咖啡豆的香氣。
走進去,發現背靠點單台的那面牆,整整齊齊地疊放著各種不同的咖啡豆。
店員很熱情地向我們介紹,每款豆子的風味。
比如,有一款豆子是果香類,帶有檸檬味和柳橙味;還有一款豆子,是花香類,帶有近似茉莉花的香氣;另外,還聞到了有木質香的豆子,如同松樹的氣息。
而當自己說出「木質香」這個三個字的時候,很明顯,店員妹子露出了驚訝的表情。
一邊誇我:「哇,你的鼻子真靈,很少人能聞出來的……」
莞爾一笑,並沒有告訴她,聞香,這是日常最普通的工作內容。
一直覺得,品茶和品咖啡,有異曲同工之妙。
所以,我們也算是半個同行了。
擁有一個嗅覺靈敏的鼻子,對於茶葉鑑賞的意義重大。
確實,有的人對於味道不太敏感,或者有鼻炎,感覺喝什麼茶都差不多,只有濃和淡的區別。
可但凡感官正常的茶客都會發現,不同的茶類,有不同的風味。
即便是同一種茶類,就拿白茶來說,白毫銀針、白牡丹、壽眉,新茶老茶,散茶餅茶,春茶秋茶……
品嘗出來的味道,截然不同。
於是大家就會好奇,白茶為什麼會有這麼多香型呢?從哪裡來的?
接下來,就好好聊一聊這個話題吧。
《2》
茶葉的香型,可以分為品種香和工藝香。
前者是由茶葉中自帶的芳香物質,也就是這個茶樹品種天然生成的香氣。
後者則是由外力所賦予茶葉,是加工製作的過程中,利用工藝讓它生成的香氣。
而白茶的特點是,不炒不揉不殺青。
沒有太多複雜的加工步驟,只以萎凋和乾燥為主。
所以,喝白茶時我們能感受到最清晰、最濃郁的,就是它的品種香。
包括毫香、花香、草藥香、荷葉香等,都屬於白茶的品種香。
當然了,不同的品類,因為採摘標準不同,主導香型也不一樣。
比如,白毫銀針的主導香型,是毫香。
甚至不用湊近,就能聞到撲鼻的毫香,而如果靠太近,會吸入滿鼻子的白毫,惹人打噴嚏。
關於毫香,有人說毫香像玉米須的味道,也有人說像野蕨菜的味道,還有人說像野蘆葦曬乾後的氣息……
這些說法都對,因為每個人口中的味道是不同的。
但值得高興的事,在某個節點,大家對白毫銀針產生了共鳴,進而喝懂了毫香。
白牡丹則是兼具毫香與花香,清雅的花香,是白牡丹的固有基調。
順便再利用清瑩的毫香,來映襯自己的高級。
壽眉的香型,是以花香和草藥香為主,清鮮、清郁,是它的靈魂,甜美是它的魅力。
除此之外,白茶的香氣還會因為採摘季節、種植方式、年份、形態等條件,發生變化。
比如,春白茶更加清冽,清冷,鮮爽,秋白茶更加甜美,張揚,溫暖。
散茶原汁原味,餅茶醇厚雄渾,壓了餅的老壽眉還會生出棗香。
荒野茶中的野勁十足,能喝到類似野蘑菇的鮮味和勁道感,有機茶更空靈純凈,不食人間煙火。
《3》
學習品茶,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主要可以分成四個步驟。
首先,聞干茶香。
茶葉在乾燥的狀態下,也會自帶香氣。
在正式沖泡之前,聞一下干茶的香氣,是否純正,有沒有雜味和異味,也可以初步判斷它的品質。
當然了,直接湊近去聞干茶,味道還不是太明顯。
最好的方法是,燙壺溫杯以後,趁著蓋碗還有餘溫,立馬把干茶投進去。
之後端起來,三下輕輕搖晃幾下,便可以把蓋子揭開一個小口,聞香。
在熱氣的蒸騰下,干茶的氣息更加清晰,也變得有層次了。
其次,聞蓋香。
當茶湯從蓋碗里倒出來以後,先不要急著分湯喝茶,而是應該趁熱揭蓋,聞蓋香。
尤其是仔細感受頂心的位置,香氣聚集地最多,也最濃郁。
除了熱聞以外,蓋子上的香氣會隨著溫度變化,所以建議在不同的溫度時都聞一聞,會有不同的收穫。
再次,品嘗落水香。
一般最鮮明的時候,就是茶湯入口的第一下,香氣四溢。
如果喝茶前,吃了口味比較重的食物,導致味蕾變得遲鈍了,可以先用清水漱漱口,避免雜味影響。
最後,回味餘韻。
在茶湯滑過喉嚨後,會有殘留的湯水附著,它們也會散發一些香氣。
品質好的白茶,喝完後,舌面上還會迅速回甘生津,並帶來陣陣幽香。
總之,想要擁有能品鑑出白茶香氣滋味的能力,是需要時間去訓練的。
《4》
針對那些味蕾比較遲鈍,喝不出白茶各個層次風味的朋友,村姑陳也總結了一些小建議。
第一,多喝、多聞、多感受。
俗話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比起看書、看文章,或者聽別人的經歷,都不如自己認認真真地品一杯茶湯。
即便剛開始,你對品茶一竅不通,更不懂得怎麼去分辨毫香、花香、草藥香等等,都沒有關係。
起步階段,因為記憶庫比較匱乏,沒有辦法快速辨認。
其實,只要在日常喝茶的過程中,儘量感受不同品類風味的區別,豐富自己的味覺記憶庫。
如果擔心自己越喝越混亂,那就只盯著一種喝。
譬如,很多剛入門白茶的新手,都是從壽眉開始喝起。
那麼,就買一斤壽眉新茶回來,用功夫茶的方式,用蓋碗去沖泡,出湯以後,從聞干茶香到聞蓋香、落水香,再感受茶湯的滋味。
把每一次的感受,都用小本子記錄下來。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連續喝上兩三個月,久而久之,腦子裡就形成了慣性,也對這款茶中的各類香型都大致了解。
之後,再去喝白牡丹,喝白毫銀針,喝不同種類的白茶,都能手到擒來,很容易喝懂。
第二,多交流,和不同的人交流自己感受到的風味。
有些人的習慣是,閉門造車。
這種情況下,全憑自己摸索,在黑暗中前進,走得既艱難,又緩慢。
而如果換一個環境,找幾個喝茶經驗相對豐富的朋友,一起品茶。
或者有空的時候,多去茶葉店坐一坐,和裡面的「高手」喝茶交流。
你會發現,自己的喝茶水平,品茶技巧,聞香識茶的段位,也會突飛猛進。
第三,要掌握正確的喝茶方法,會讓你事半功倍。
在茶圈中,有一招很厲害的方法——啜茶。
假如你發現,有人在茶桌上喝茶時發出「咻咻咻」的聲音,千萬不要覺得他不禮貌。
因為,人家那是在啜茶呢。
所謂「啜茶」,就是把茶湯吸進嘴裡,靠氣流震盪,讓茶湯與口腔全方位接觸,充分感知這杯湯水裡的美好。
可以說,品茶仿佛是一場充滿魔幻的旅程,無比享受。
《5》
最後,再教大家一個小訣竅。
喝茶時,比起大口牛飲,更優雅的是小口慢飲,一杯茶湯分三口喝完,剛剛好。
多次吞咽,就比較容易品出茶湯中細膩的香氣和滋味。
當然,品鑑白茶的風味,都是老茶客,喝茶忠實愛好者才會去研究的。
對於普通茶客來說,喝茶的目的很單純,只是為了好喝,自己舒服。
那麼,就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感受一泡茶吧!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鑑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