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部電影叫做《末代獨裁》,不知你是否看過。影片的主角,是一個名叫尼古拉斯的白人醫生,他懷著拯救第三世界人民的崇高理想,前往非洲的烏干達行醫,並邂逅了烏干達總統阿明。很快,尼古拉斯被阿明的人格魅力給征服,與之成為至交。
尼古拉斯認為阿明會是個好總統,對方聲稱要替烏干達人民造學校、蓋醫院,修公路,並發誓他的政府絕不只會誇誇其談,但他錯了。在成為阿明的私人醫生後,他發現這個所謂的人民英雄,其實是嗜血的魔王。尼古拉斯想逃跑,但一切已由不得他,直到最後才幡然悔悟,也許來到非洲,就是個天大的錯誤。
《末代獨裁》根據真實的故事改編,阿明的扮演者福里斯特·惠特克,還獲得了第79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而他所扮演的伊迪·阿明,也藉此暴得大名,成了二十世紀非洲獨裁者的標誌性人物。
1/8 非洲的苦難之源
《末代獨裁》於2006年上映,而伊迪·阿明已經於2003年去世。他至死也不會想到,自己竟會以這樣的方式遺臭萬年。阿明政權被推翻後,烏干達國內大街小巷張燈結彩,百姓載歌載舞,熱烈慶祝這位暴君的下台。
1971年,45歲的阿明發動政變,推翻了奧博特領導的政府。只有小學文化的他,曾於上世紀40年代加入英國軍隊,參加了緬甸戰役。因為功勳卓著,阿明逐漸獲得非洲軍人的擁戴。烏干達獨立後,阿明掌控了軍隊,以人民的守護者為標榜。但私底下,他卻參與了一系列走私活動,為自己和家人大肆斂財。
烏干達總統阿明
掌權後的阿明,對異己分子開展了大清洗。據不完全統計,在他統治期間,烏干達有數十萬人被屠殺或失蹤。關於他的暴行,網上能找到各種繪聲繪色的描述。包括吃人肉、虐殺政敵、好大喜功、揮霍無度,還有各種自封的浮誇頭銜。有些故事聽起來鮮血淋漓,有些則充滿了喜劇色彩。在世界上其他地區,它們大概只能從中世紀的野史中找到,但阿明卻用實際行動告訴你,即使在現代社會,一切仍有可能發生。
阿明剛上台時,受到了民眾的熱烈支持
阿明的殘暴令對手膽寒,但也因此把自己送上了不歸路。在20世紀的非洲,阿明並非個案。我們接下來還要介紹兩位獨裁者,中非的博薩卡與薩伊的蒙博托。他們的個人作風與統治方式有別,但還是能找到許多共同點。你會發現,這些人的出現絕非偶然,其背後有著更深層的歷史背景與制度因素,正是這些因素,成為了非洲的苦難之源。
2/8 殖民地時期的非洲治理
非洲的歷史很漫長,可直到19世紀,西方人才得以深入它的腹地。尤其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長期被視為神秘的大陸而存在。
有些人認為,二十世紀的非洲之所以會湧現不少暴虐的獨裁者,與他過去的傳統有關,事實並非如此。
在西方人到來之前,非洲並沒有強大的中央集權國家,大多數地區處於部落統治之下。在歐洲人看來,非洲的原始社會矇昧無知,混亂無序,只有依靠他們這群「文明人」前去改造,才能有一線曙光。
但他們錯了,傳統非洲並不是野蠻無序的叢林社會。恰恰相反,部落制限制了獨裁國王的出現。酋長們只能在各自的部落里享受至高權力,而在社會層面,部落之間是相互平等,且總體上是與鄰為善的,這就構成了一種相對鬆散,相互制衡的社會結構。
不過,正是這種鬆散的結構,給歐洲人的殖民掠奪帶來了便利。因為社會無法形成強大的動員力量,外來者就可以輕易地逐個擊破,並對當地實施自上而下的統治。
非洲內陸鬆散的社會結構,給殖民者可趁之機
剛果(金)就是典型的例子,它曾經是比利時的殖民地。比利時士兵把當地人抓來充當苦役,在自己的種植園裡採集橡膠。凡是幹活不賣力者,會被砍去雙手或雙腳。還有一些身體強壯或身手敏捷者,則會加入殖民者的軍隊,替歐洲人在戰場上賣命,充當他們的炮灰。
3/8 間接統治
歐洲人以純榨取的心態統治非洲,他們用武力和奴隸貿易,摧毀了當地的部落社會。然而,殖民者對重建社會結構並不感興趣,一方面,這不是他們來非洲的目的,而另一方面,歐洲人由於人數太少,根本無法實行有效的統治。所以,他們只能藉助當地的酋長、長老、或者黑人官員,共同治理非洲社會。
這就賦予了那些代理人很大的權力,因為他們得以在不同的文明間進行溝通協調,並藉助一方的力量向另一方施壓,並從中漁利。稍後我們還會看到,很多20世紀的非洲獨裁者,都是藉助這個身份上台的。
在殖民非洲的歐洲國家中,英國與法國的地盤最多,他們均使用代理人進行統治,只是風格上有所不同。
奉行自由主義的英國,允許當地社會存在一定程度的自治。他們尊重非洲的法律與傳統,儘量不去干涉。法國作為大陸國家,則崇尚集權式的管理,他們希望把歐洲的法律強行推廣到殖民地,等於讓非洲人成為法國的「二等公民」。
法國軍隊里的非洲士兵
然而,這兩種治理方式都不太成功。英國的做法看似一勞永逸,但是對建立現代化的社會制度於事無補,法國的做法更強制,卻也只是一種粗暴的疊加,未能考慮到非洲的習俗與民情。
按照政治學家弗朗西斯·福山的說法:「非洲殖民者統治的遺產,是削弱現有的社會結構。」獨立之後的非洲國家,是一個軟弱的國家,因為它繼承自一個軟弱的社會。
而這樣的社會,卻給政治強人創造了土壤。
4/8 「非洲皇帝」博薩卡
讓·貝德爾·博薩卡生於1921年,他的出生地在中非,即今天的中非共和國。從他的名字中,你能看出明顯的法國痕跡。而博薩卡也以「中非的拿破崙」自居,甚至還效仿後者給自己帶上皇冠,成為中非的皇帝。
博薩卡年輕時曾想當一名牧師。在非洲,這可不是有前途的職業。對於那個時期的非洲青年,想要出人頭地,最好的辦法就是參軍,成為歐洲人的士兵,在戰場上建功立業。
博薩卡年輕時的照片
此時的中非還是法國殖民地,18歲的博薩卡加入法國步兵營,並參加了法國在印度支那的戰爭。由於表現神勇,博薩卡獲得了十多枚法國榮譽勳章,還晉升為上尉。
要不是中非在戰後獨立,博薩卡已經把自己當成了法國人。1959年,博薩卡奉命回到祖國,替自己的國家創建軍隊,同時擔任軍隊的參謀長。
身著歐洲傳統服飾的博薩卡
手握軍權的博薩卡,一瞬間聞到了權力的味道。他開始謀劃政變,並於1965年將總統達科趕下台。
掌權後的博薩卡把自己的頭像印在鈔票上,期望以這種方式讓人民愛戴自己,他一人兼任了14個部長職位,還將數十家企業占為己有。
博薩卡曾用公款買了300輛轎車,並在國外購置了20多套別墅。和伊迪·阿明一樣,博薩卡也有吃人肉的癖好,他曾命令廚師把政敵的肉切成一片一片供他品嘗。
即便這樣還不過癮,博薩卡還有個「偉大」的夢想,就是能當個皇帝。他把拿破崙視為偶像,後者於1804年稱帝。1976年,博薩卡正式登基,將中非共和國改名為「中非帝國」。
博薩卡稱帝
事實證明,這是個愚蠢到極致的做法,如果博薩卡不做皇帝,他大概還不至於很快被推翻,正如當年的袁世凱那樣。在博薩卡統治時期,他憑藉堅定的反共立場,與法國結盟,從而獲得了後者的大量援助。然而,無論他與法國的關係何等親近,法國都不可能扶植一個想當皇帝的非洲人。畢竟,時間已經到了20世紀,除了極少數國家,全世界都無法接受絕對君主制的復辟。
1979年,博薩卡在一場法國人支持的政變中被廢黜,流亡國外,他的財產被全部沒收。1996年,博薩卡死於心臟病。
5/8 非洲最富有的統治者
相比於阿明與博薩卡,來自剛果的獨裁者蒙博托,其手段要高明地多。
蒙博托於1930年出生,19歲那年,他在比屬剛果殖民軍中擔任辦事員。與前兩位不同的是,蒙博托能得勢靠的不是武力,而是手中的筆。
蒙博托
蒙博托先後擔任過兩家新聞媒體的編輯,並通過新聞界的關係,結識了民族獨立運動領袖盧蒙巴。1960年,剛果擺脫了西方殖民統治,蒙博托被任命為國民軍參謀長,那一年,他只有30歲。
熟悉的一幕再度上演,蒙博托掌控了軍隊,便不再甘心屈居人下,而此時的剛果政壇也陷入激烈的內鬥中。1965年,蒙博托發動政變,成為剛果新一任總統。六年後,他把國名改為薩伊共和國。
和大多數獨裁者一樣,蒙博托上台時,承諾為剛果人民的福祉而奮鬥。在最初的幾年,他的確是這麼做的。比如,蒙博托將國內的銅礦收歸國有,以此來提高政府的財政收入。他試圖改造落後的農業,將國外的種植技術引進當地農村。不過,這大概是他僅有的「政績」了。
蒙博托
蒙博托自封為薩伊人民的「大救星」,然而,用「竊國大盜」來形容他,恐怕更為恰當。
蒙博托把親戚和族人安插在各個要害崗位,而他的政敵們,則被其無情地驅逐或殺害。蒙博托把2000多家外國公司收歸國有,美其名曰為了剛果的「經濟獨立」,實際上是把這些企業充當斂財的工具。
據統計,蒙博托的私人財富高達50億美元。他把這些錢的大部分都用於投資,包括大眾汽車與聯合利華這樣的跨國企業,其餘則用來購置土地和房產。蒙博托在法國、瑞士、義大利、比利時等地廣泛置業,包括大型農場、豪華別墅和寫字樓。在薩伊國內,他甚至還擁有一座私人動物園。
蒙博托政權垮台時,反對派士兵清理了他的豪宅
蒙博托把國家的中央銀行變成了私人的小金庫,從中提取過上億美元的現金。他還開了家農業公司,僱傭過兩萬多名員工。曾有人估計,蒙博托是上世紀70年代,全世界最富有的人之一。
蒙博托統治期間,薩伊民不聊生,政府腐敗觸目驚心,警察與軍隊成為盜匪。至於老百姓,則連基本的生活保障也沒有,由於國家財政收入被私人掠奪,地方政府幾乎陷入癱瘓。
1997年,薩伊爆發內戰,蒙博托被迫下台,同年九月,蒙博托死在了摩洛哥。
6/8 統治者面臨的三個維度
無論阿明、博薩卡還是蒙博托,他們的統治都是壞政府的典型代表。然而,除了阿明執政的時間比較短,他這個總統只當了八年。博薩卡與蒙博托都維持了十年以上的統治。其中,博薩卡為13年,蒙博托則長達32年。
從這些獨裁者上台後的表現來看,三人均未表現出該有的治國能力。他們治理下的國家,是全世界最貧窮的地區之一。法治缺失、制度敗壞、盜匪橫行,民眾長期在貧困線下掙扎。
那麼問題來了,他們為何能統治那麼長的時間?其背後的機制到底是什麼?
首先,從三個人的出身來看,他們都與早期的歐洲殖民者建立了密切聯繫。阿明在英軍當過軍官,博薩卡效力於法國軍隊,而蒙博托則在比屬剛果的軍隊中任職。
在西方軍隊中任職的經歷,給他們帶來了幾個優勢。首先,通過與西方人的接觸,他們更熟悉西方人的所思所想。所以在掌權之後,他們就比本地人更擅長和西方人打交道。
其次,這些人在軍中培養了自己的羽翼,把槍桿子牢牢地抓在手裡。建國之初,他們紛紛擔任軍中要職,把軍隊變成自己的私人武裝,為將來的奪權積累了資本。
只要有了軍隊,他們剩下要做的便是等待,等著當權者犯錯,然後一擊定乾坤。
《末代獨裁》劇照
然而,掌權只是第一步。如何維持獨裁統治,才是接下來面臨的更大難題。
紐約大學政治學教授梅斯奎塔,在其暢銷書《獨裁者手冊》中,為獨裁者構建了一個經典的模型。梅斯奎塔認為,對任何統治者而言,他都會面臨三個維度的選擇:名義選擇人集團、實際選擇人集團和致勝聯盟。
其中,名義選擇人集團就是法律規定擁有投票權的人,他們雖然占據了大多數,但對政治的實際影響力很小。相比之下,實際選擇人集團則重要得多,他們是和政治有直接關聯的人,封建時代的貴族階層,民主國家的國會議員,都屬於這一集團。
不過對統治者而言,最最重要的,是致勝聯盟。
7/8 致勝聯盟
根據梅斯奎塔的定義,致勝聯盟是實際選擇人集團的一個子集,然而,它對於支持一個領導人的政治生存至關重要。他們通常人數不多,卻構成了權力的基石。在統治者面臨的三個維度中,只有致勝聯盟是不可替代的。
說得再通俗一點,致勝聯盟就是直接能讓你上台或下台的人。他們有麼手握重兵,要麼身居高位,要麼有大量的資源。想要掌權,你必須獲得他們的同意,否則寸步難行。
熟悉中國古代史的人都知道,那些開國皇帝或一代梟雄,背後都有各自的小集團或者小圈子,如劉邦的沛縣集團、曹操的譙沛集團、李淵的關隴集團等等。他們構成了皇帝的「致勝聯盟」,幫助後者奪取天下。
非洲的獨裁者也不例外,他們很清楚,致勝聯盟是維繫統治的關鍵,沒有他們,自己啥也不是。所以,獨裁者必須極力地討好致勝聯盟,用高官厚祿與政治租金,換得他們的忠誠。
博薩卡和阿明上台後,讓自己的族人和親信擔任政府要職,並將潛在的競爭者逐一清除,形成龐大的利益鏈條。此外,他們還給軍人發兩倍的工資,授予將領種種特權,畢竟,只有軍隊的忠誠,才能確保政權的穩定。
蒙博托更是編織了一個等級化的裙帶網絡,在他的「帶領」下,各級官員從上到下貪腐成性。對自己的親信,蒙博托更是直接把沒收的國家財產或外國企業送給他們,使他的「致勝聯盟」固若金湯。
但是,既得利益者的胃口是貪得無厭的,即便統治者給了很多,他們仍舊會不滿足。更何況這些非洲國家貧窮落後,獨裁者拿什麼源源不斷地討好他們呢?
這就是梅斯奎塔模型遺漏的地方,他忽略了:沒有任何獨裁者能在閉關鎖國的環境下生存,想要江山永固,他必須懂得「抱大腿」的重要性,即尋求國際大國的支持。
8/8 抱大腿策略
博薩卡能夠一舉奪權,得依靠法國的暗中扶持。而阿明的獨裁統治,則需要美蘇兩個敵對陣營的幫助。至於蒙博托,他的權力建立在美國人慷慨解囊的基礎上。由於堅定的反蘇立場,蒙博托被視為美國的盟友,後者總共向薩伊政府提供了8.6億美元的援助。
蒙博托與美國總統里根
這些援助的絕大部分,都進了統治者和「致勝聯盟」的腰包。非洲的獨裁者能夠呼風喚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冷戰這個大背景。
當然,任何援助都是有代價的。獨裁者靠著小聰明與大國結盟,但因為自身的倒行逆施,最終也離不了被拋棄的命運。博薩卡妄自稱帝,逆時代潮流而動,使自己在國際舞台上眾叛親離。阿明先是投靠蘇聯,然後討好美英,最後又與以色列鬧翻,惹得美國對烏干達實施商品禁運,直接導致阿明政權垮台。
阿明
蒙博托儘管與美國政府保持站隊,但隨著冷戰結束,這位非洲最富有的統治者漸漸「失寵」,失去美國這個靠山,蒙博托的好運到此結束。
三位獨裁者給各自的國家造成了深重的苦難,他們的上台是人類的悲劇。但我們更應該看到,這些獨裁者能夠稱霸一時,並不完全是由於他們本身有多「壞」。阿明與蒙博托,早年都是支持民族解放的理想主義者,夢想通過個人努力改變國家命運,為什麼在掌權之後,他們卻突然變成了獨夫民賊了呢?
權力的誘惑,固然助長了野心與貪婪。但縱容權力無限膨脹的,是孱弱的制度。孟德斯鳩有句名言:「要防止濫用權力,就必須以權力約束權力。」然而,權力要受到約束,則必須有完備的制度力量做支撐,否則只是一句空談。
孟德斯鳩
戰後的許多非洲國家,由於沒有完成現代化轉型,制度建設與官僚體系均未成熟,各個部族又沒能建立共同體的意識。他們既缺乏東方世界的集權傳統,也沒有西方世界的民主實踐,因而無法在統一的規則下展開對話。他們要麼各自為陣,要麼彼此敵對,社會變得團塊化,結果就很容易讓一小股勢力有可趁之機,並通過暴力手段奪取權柄。
莊子云:竊鉤者誅,竊國者侯。而現代國家的制度建設,就是打造一個制衡體系,讓更多的人參與其中,使「竊國者」出現的可能性無限降低,避免類似非洲的悲劇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