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肥良。
在我看來,美食紀錄片這一塊,應該是雷區比較少的地方。
就是一個美食紀錄片你拍的再爛,只要你老老實實拍美食,也會有一部分人支持你的作品。
但我沒想到有一部央視出品的紀錄片,底下的評論清一色都是吐槽的。
這是豆瓣:
這是B站。
B站網友顯然要直接許多:
那麼這部美食紀錄片的問題真的很大嗎?
我們該如何看待這部紀錄片?
今天讓我們來了解一下:
《一面之詞》
平台:B站
如果你有認真看上面網友的短評,那麼你大概會明白這部紀錄片的硬傷在哪裡:
明明是一部美食紀錄片,卻東拉西扯,講了一大堆人文的東西。
這無疑讓觀眾們非常失望。
講道理,美食紀錄片可不是不能講人文的。
你像經典的美食紀錄片《人生一串》、《風味二人間》,他們都是講人文的一把好手。
可為什麼偏偏《一面之詞》的人文內容會被批判的那麼厲害呢?
我們直接去正片找答案吧。
第一集,蘭州牛肉麵。
開頭的美食鏡頭非常正常,也非常吸引人:
彈幕也很正常,沒什麼人在吐槽:
隨著旁白的引導,第一集的兩位主人公也浮出了水面。
一位是低苦艾樂隊主唱劉堃:
一位是蘭州德藝坊的相聲演員馬小跳:
OK,然後鏡頭先給到樂隊主唱劉堃。
他和他的樂隊最著名的歌曲,是《蘭州 蘭州》。
面對鏡頭,劉堃傾訴起了樂隊轉型的困難:
「別人會覺得你是西北的,標籤和烙印就非常地深刻。」
因此劉堃不止一次想離開蘭州,去別的地方。
話音剛落,就是低苦艾樂隊的一段Live Show:
這段Live Show足足持續了40秒之久。
看著台下起伏的人浪,你甚至都分不清這到底是美食紀錄片還是樂隊紀錄片:
那為什麼劉堃他不願離開蘭州呢?
當然就是因為他喜歡吃蘭州牛肉麵啦。
接下來,就講到他如何愛吃面了。
不僅樂隊成員愛吃面,連自己的兒子也愛吃面:
正當大夥以為導演終於要深入講蘭州牛肉麵的時候。
鏡頭一轉,劉堃和他的兒子唱起了成名曲《蘭州 蘭州》…
你以為他接下來要回歸正題了吧?
沒有,導演依舊播放了低苦艾樂隊的現場!
這時候觀眾明顯已經不耐煩了:
「我那麼大一碗蘭州牛肉麵呢?」
甚至有彈幕直言:
「這是詐騙。」
樂隊現場結束後,導演似乎要開始介紹蘭州牛肉麵了。
然而也只是粗淺的一筆帶過:
「蘭州人會將一隻氂牛的九個部位,扔進一口大銅鍋,尋來各地的香料,青紅皂白地熬它一個下午。」
那麼問題來了:
氂牛的九個部位是哪九個?
各地的香料是哪些香料?
抱歉,紀錄片都沒有提及,它只是告訴你「這樣這樣,那樣那樣」,然後湯就熬好了。
畫面一轉,樂隊一行人在吃牛肉:
然後又雙叒叕播放樂隊的現場…
我真的是,你沒事吧?
好了,這一集已經進行到一半了。
可別忘了,還有一位相聲演員沒有出場吶。
後半段簡單來說,大部分都是說相聲:
說相聲:
還有說相聲:
下一集,西安Biangbiang面,出場的的主角是一名說唱歌手。
這裡我就不截圖了,你們看熱評第一就好了:
顯然,過多的關注美食以外的人和事,是這部紀錄片差評不斷的最主要原因。
那有的小夥伴就要問了:
為什麼《人生一串》、《風味人間》也寫人,卻沒有被罵?
因為這些經典紀錄片,他們寫的人,是這道美食背後的製作者。
比如人生一串里的阿龍,原本是小混混,後來改行做燒烤:
但他烤出來的烤腸,那真是完全想不到出自一個小混混之手:
比如風味人間的盧旻易,他捕獲旗魚的畫面讓人印象深刻:
而後用他捕獲的旗魚做成的三杯旗魚皮,那真是饞的口水直流:
大家明白了嗎?美食紀錄片不是不能拍人,關鍵是要拍對人。
你拍締造美食的廚師,食材的捕撈者,這都OK。
因為他們身上的故事,註定與這道美食有關係,也會因美食而迸發出不一樣的光芒。
但是,如果你僅僅只是拍喜歡這道美食的食客。
那請問,Ta有什麼故事可講?
Ta身上的故事,不就是Ta自己的人生經歷嗎?
那Ta的人生經歷,和要介紹的美食有關係嗎?
如果沒有關係,或者關係很牽強,那拍Ta故事的理由是什麼?
另一方面,《一面之詞》有關美食的部分,也難言有深度。
比如第二集,介紹西安Biangbiang面,是一群說唱歌手,來到一家裝飾新潮前衛的麵館吃的。
他們吃的Biangbiang面,直接被彈幕質疑不正宗:
同樣在這一集,紀錄片居然大言不慚的說出:「老式油潑麵不太適合年輕人」這樣的話。
我不知道西安小夥伴怎麼想的,反正這話屬實是把我氣笑了。
人文部分說不明白,美食部分欠缺深度。
兩手都沒抓好,《一面之詞》獲得一邊倒的差評,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說白了,觀眾的需求其實很簡單:你全程把一碗面拍得好吃,就有人願意買單了。
但如果連這麼基本的要求都做不到,就還是算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