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石CEO,月入7個億

2023-03-08     投中網

原標題:黑石CEO,月入7個億

近日有幾則外媒消息引發了很大的討論聲音:黑石集團聯合創始人兼執行長蘇世民(Stephen Schwarzman)去年獲得了超過12.7億美元的薪酬和分紅,約合人民幣87.63億,相當於每月入帳7.3億元。

既然講收入高,就要有個標準,而12.7億美元這個數字,就算是在以「高薪」著稱的華爾街也無出其右。

不過12.7億美元的總收入,並非全部都是薪資。其中,2.531億美元為報酬總額(包括近1.905億美元的結轉利息和激勵費用)。而剩下的部分,則是來自於公司派息。黑石集團在2022年支付的每股股息總額為4.40美元,蘇世民是公司最大股東,持股約19%,得到了10.2億美元的股息。

此消息一出,立刻引起媒體口誅筆伐。「他沒有為投資者賺到錢,但是卻為自己賺了錢!」美國財經網站24/7wallst撰文評價道。

確實如此,黑石集團在2022年可謂流年不利。投中網在《凜冬將至,黑石一筆債券也違約了》一文中寫道,黑石集團剛剛違約了一筆5.31億歐元的債券。此外,去年由於對商業房地產市場的擔憂,大量投資者尋求贖回投資。但黑石集團緊急限制了旗下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BREIT)的資金贖回。引起了投資者們強烈不滿。

不過更讓投資者怨聲載道的,是2022年黑石集團的營收和股價大幅下降。據財報顯示,黑石2022年度營業收入同比下滑74.78%,為34.61億美元;凈利潤同比下滑75.85%,為29.88億美元;股東可分配收益同比下滑70.16%,為17.48億美元。其股價從2022年最高的128.53美元,跌到了目前的91美元,一年時間跌去了26%。

不過針對CEO的天價收入,黑石集團也有一番說法。在一份給路透社等媒體的電子郵件聲明中,黑石寫道:「我們高級管理人員的上市報酬中,有很大一部分與2021年的業績有關,由於獎勵時間的原因,這些報酬是在第二年支付。」「在2022年,黑石集團提供了創紀錄的可分配收益,有2260億美元的資金流入,並實現了我們歷史上一些最有利可圖的基金投資。」而蘇世民30%的上市薪酬是與黑石集團2021年的業績掛鉤,而剩下的部分是2022年上半年的獎勵性報酬。另外必須強調一下,蘇世民的基本工資依然只有35萬美元。

那麼,華爾街的其他管理人呢?

高盛集團將執行長大衛·所羅門(David Solomon) 2022年的薪酬削減了29%至2500萬美元;摩根大通執行長傑米·戴蒙(Jamie Dimon)的總薪酬則保持不變為3450萬美元;摩根史坦利行政總裁詹姆斯·戈爾曼(James Gorman) 2022年的薪酬減少10%至3150萬美元;美國銀行行政總裁布萊恩·莫伊尼漢(Brian Moynihan )2022年的薪酬減少6.25%至3000萬美元。

而與黑石集團同台競技的凱雷,也於近期公布了CEO的薪資。據東四十條資本報道,凱雷剛剛走馬上任的CEO哈維·施瓦茨,薪資有望在5年內獲得1.8億美元(前提是哈維·施瓦茨能夠成功提振凱雷的股價)。

相比之下,蘇世民的收入吊打一眾大佬。現實地講,這筆高額的收入一定不是全無由來的,仔細分析的話,邏輯大概有二:一個數字,一個身份。

首先是數字,資管規模。

蘇世民的天價收入,與黑石集團巨大的資產管理規模密不可分。黑石曾預計,2022年其管理規模將提升至1萬億美元。而到2022年末,其披露的數據顯示,管理資產規模已經高達9747億美元,同比增長11%,距離萬億美元目標只有一步之遙。

相比而言,黑石集團的管理資金規模幾乎是KKR、凱雷和TPG三家之和。(2022年末,KKR管理資金規模為5040億美元,凱雷3730億美元,TPG1350億美元,三家合計約10120億美元)。據此前投中網報道,黑石的管理費用收入占比高達86%。可見,相比於投資回報,管理費才是黑石等機構真正的穩定來源。

而且今年開年,黑石集團就再次顯示了強大的募資能力。美國加州大學首席投資官辦公室 (UC Investments)向黑石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BREIT)的第一類普通股 (Class I common shares)投資4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75億元。

雖然遭遇了年前的贖迴風波,但是加州大學依然看好黑石集團的投資能力:「BREIT是美國最具優勢的大型房地產投資組合之一,其管理者也是世界頂級的房地產投資者之一。」他們認為,「在當前環境下,投資者可以從穩定的現金流投資中獲益,這類投資的收益會伴隨全球通脹走高而實現增長。」能否如願以償,還需要時間來檢驗。

其二,就是創始人這個身份。

1985年,蘇世民懷揣40萬美元創辦黑石,至今已過去38年。2018年聯合創始人彼得·喬治·彼得森(PeterG. Peterson)離世。今年蘇世民也已是76歲高齡。

和他同時代的大佬,都已經退居二線。凱雷的兩位聯合創始人比爾·康威和大衛·魯賓斯坦先後推選李揆晟、哈維·施瓦茨領導公司;KKR早在2021年換帥,兩位少壯派領袖約瑟夫·貝、考特·納托爾成為公司的新任聯席CEO。橋水基金的瑞·達利歐也已經將控制權移交給新一代管理層。

黑石「太宗」還要奮鬥多久?

70後營運長喬納森·格雷(Jonathan D. Gray)一直被認為是最佳接班人。格雷於1992年加入黑石集團,於2005年成為房地產業務的聯合主管,並於2011年升任為房地產的全球主管,負責領導美國、歐洲和亞洲的酒店、辦公室、零售、工業和住宅物業的投資。其最成功的投資案例,是主導了對希爾頓酒店的槓桿收購。

2007年秋,黑石集團在房地產泡沫高峰期斥資260億美元(自有資金56億美元)通過槓桿交易收購了希爾頓。但隨著2008年金融危機到來,希爾頓酒店收入下降了20%,現金流下降了約30%。外界一度認為這是黑石最危險的收購之一,很可能損失56億美元的大部分資金。

但在格雷和職業經理人納塞塔的通力合作下,希爾頓的市場份額和利潤率都顯著增長。2013年12月,希爾頓上市,隨後股價一路走高。最終黑石在這一筆交易中,獲利140億美元。這筆投資也成為全球私募股權史上,最賺錢的房地產交易案例。

2018年,格雷取代詹姆斯成為黑石集團總裁兼營運長,正式成為二號人物。此次公開的信息顯示,格雷2022年的總薪酬躍升近90%,達到2.965億美元。包括約1.62億美元的結轉利息和獎勵費,還有因持股3.4%派發的1.827億美元分紅。雖然比不上自家領導,但也是業內頂破天的存在了。

格雷能否重複希爾頓的奇蹟,帶領黑石擺脫頹勢?目前尚為未知數。不過這應該是投資人最想看到的一幕。

另外一句題外話:所以大家就懂了為啥有條件投資機構都要在資管的路上狂奔了吧,真香啊!(文/楊博宇,來源/投中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41d9bfe2bbe212ba1acc2b25e8075ad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