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佳格聯創張文鵬:從數據到解決方案,佳格數字農服進化史

2022-06-21     35斗

原標題:專訪佳格聯創張文鵬:從數據到解決方案,佳格數字農服進化史

本文來自35斗微信公眾號,作者孟星。

無論是在佳格北京海淀區的辦公室,還是在其官方網站,到訪的人總能在第一時間看到這句話:「從『看天吃飯』,到『知天而作』」。這句話,是佳格這家公司最長期、最宏偉的願景,是佳格希望向行業傳遞的一個關鍵理念,他們要用技術改變農業、賦能農業。

這句話,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成為了數字農業領域的共識。我們要用物聯網、傳感器、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讓農業變得更可預測、可感知,走出傳統農業靠天吃飯的被動局面。

佳格為何有此夢想?過去的幾年中,佳格如何通過技術、產品、服務方式的疊代一步步逼近這個理想;在這個過程中,這家公司的組織、團隊、行事方式發生了哪些變化?佳格模式會成為中國數字農業行業疊代的一個典型樣本嗎,能夠總結出哪些適宜於在行業推廣的經驗?

帶著這些疑問,近期,35斗採訪了佳格天地聯創張文鵬,他曾就職於中種國際等知名農業公司,而後加入佳格天地創始團隊從事數字農業服務。耕耘農業領域多年,張文鵬分享了他對中國數字農業行業發展一些關鍵思考。

圖:佳格天地聯創張文鵬

一、客戶需要什麼,佳格就提供什麼

佳格的故事,起始於2015年。彼時,CEO張弓帶著在NASA積累了多年的衛星遙感服務經驗歸國,創辦了佳格天地。佳格的核心團隊被行業稱為「夢之隊」,成員多畢業於清北名校,有海外留學經驗,具備跨領域的工作經歷,在大數據、深度學習、農業產業服務方面亦有紮實經驗。

因為核心團隊對遙感衛星技術及應用較為熟悉,很自然的,佳格最早切入的領域就是農業的遙感衛星服務,利用中、美、歐數十顆衛星和無人機實時採集氣象和農業數據,獲取土壤、地塊、作物、農資等信息,為農戶提供農事作業建議。

在發展過程中,佳格建立了「耘境」數字農業系統,數據採集能力和服務深度逐步加深。目前該系統已經集合了全方位的農業大數據獲取、存儲、分析及可視化模塊,可以提供綜合的農業大數據服務。

從遙感衛星服務到綜合的農業大數據服務,為何有此疊代?張文鵬坦言,沒有一項技術是包治百病的,尤其是對於農業這一涉及到複雜的時間空間關係的行業來說。佳格天地很早就意識到單一技術是無法解決複雜的農業問題的,因此接入攝像頭、無人機、航拍等多方面的數據,相互校驗,補足衛星「遙遠的感知」。

現在,依託「耘境」數字農業系統,佳格主要向三類客戶提供服務。首先是政府類客戶,該類客戶需要的是資產盤點、產能預測等服務,能夠清楚地知曉區域內的農業運行情況,合理安排農業規劃和發展策略,通過「一張圖」「一張表」的形式了解區域產業發展情況。同時,還可延伸至農村資產確權登記、交易等服務領域。

張文鵬表示,對於政務類的客戶,佳格一方面幫助他們做行政管理,另一方面還幫助其提高當地大單品的標準化生產能力和經濟效益,從而發展帶動當地產業發展、形成特色優質產業鏈和產業集群,例如在多地承接的茶葉、蜜柚、荔枝、蘋果等經濟作物的單品大數據平台。

政府類客戶會成為數字農業的關鍵參與方有以下幾點重要原因:其一,目前農業的參與主體還較為分散,政府能夠很好地調用各方資源,發揮「看得見的手」的作用;其二,目前各地對產業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視程度較高,有強烈的意願利用新技術、數字農業服務發展當地產業的動力;其三,政府牽頭可以提供信任背書,有效提升涉農企業、農戶、農業合作社等組織的參與積極性,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當然,更重要的,農業天然具有地域性,農業產業的發展也是以「縣域」為主,佳格希望通過縣域政務客戶的開發,快速、有效地進行市場布局和服務拓展,並在這個過程中持續優化技術和服務體系。

其次是金融類客戶,目前,佳格已經和農業保險、信貸、期貨交易平台達成了一系列合作,通過數據科學管理投保標的、提供高效核保定損,有效規避農業金融風險。

例如針對農業保險客戶,用數據解決風險管控的問題。張文鵬表示,對於金融機構而言,重要的不是風險的高低,而是風險的可控性。只有進行風險剝離,才能提高風險的可控性。如何進行風險剝離?以蘋果種植為例,金融需要的是風險數據,如200畝蘋果地歷史3-5年未出現花期凍害、高溫等災害,產量波動變化不大,樹勢均一性較好,樹齡結構合理等。得到了這些數據,那農業在金融機構的視野里便成為一個「可知」的行業。

然後是農業類客戶,其核心訴求是降本增效,即利用農業大數據系統提供的農事操作建議進行農業生產。比如根據作物長勢、氣象信息決定灌溉的時間、用水量,或根據作物生長情況針對性地施用農藥、植保等農資,既能夠滿足生產需要,也避免了無效、冗餘的操作和物資投入。

圖:江蘇溧水農業農村大數據管理平台

概括而言,成立6年時間以來,佳格天地現已服務全國約4億畝耕地,大數據應用成果落地百餘個縣區,形成了以江蘇省農業農村大數據云平台、吉林省「天地空」數字農業監測三級管理平台、安溪數字茶葉雲平台、大埔縣5G+農業大數據服務項目、耘信農業金融風險監管平台、農村宅基地綜合管理平台為代表的系列標杆案例,多個項目在數字農業農村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徵集遴選中獲得農業農村部官方推介。

在業務不斷擴展的過程中,佳格天地的內部組織結構也經歷了從總部強管理到「小總部,大地方」的改革。總部實際上成為了能力中心,輸出標準化技術模塊,而實際應用可由一線同事自行做決策。用張文鵬的話來說,就是「讓聽到炮火的兄弟自行做決定」。

二、技術是服務的工具,而不是目的

作為較早入局數字農業的企業,佳格天地見證了中國數字農業發展的關鍵周期,自身也完成了幾輪服務模式的更迭,服務模式從提供技術到提供解決方案進行了過渡。

採訪過程中,張文鵬多次強調,佳格提供的是數字農業服務的整體解決方案而不是技術。這兩者有什麼區別呢?技術是提供服務的工具,而不是目的。只有從客戶需求出發,才能夠有的放矢地發展技術、提供服務。

這好比開鎖一樣,中國農業非常複雜,因為地域、作物種類的不同,需要的服務也不盡相同。拿著技術找場景好比拿著鑰匙找鎖孔,但沒有一把鑰匙是萬能的,最終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只有下沉到一線,了解各地農業的實際訴求,知道鎖孔的大小和形狀,才能精準地製作出匹配的鑰匙。

圖:佳格的作物長勢示意圖

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政」地提供解決方案,最關鍵的是「數據」,數據怎樣應用才能產生實際的效益呢?張文鵬認為,首先,數據的時間解析度決定了數據是否有效。所謂時間解析度是指對同一區域兩次遙感觀測的最小時間間隔。過去遙感數據往往是以年或季為單位更新數據,即便這些數據所印證的客觀情況是對的,但因為缺乏時效性和連續性,無法對農事操作產生實際的影響,所以對農民而言再完美的數據也是「無效數據」。

要解決這個問題,第一步是提高數據採集的頻率,將數據以周或天為單位呈現給客戶,解決數據「有沒有」的問題;第二步是提高數據的廣度和深度,通過衛星遙感、算法和IT開發三方面技術的協作,達到短時間處理海量數據的目的,這解決了數據「有沒有用」的問題。

其次,能轉化為行動的數據才是有效的數據。數據的時間和空間解析度並不是越高越好,而是根據實際應用的需求來。比如,北方一般每畝地種植5500株玉米,佳格天地的衛星可以精確到監測出有12株玉米長得不好,然而這一數據看似漂亮,卻不會轉化為實際行動,因為農民並不會因為分散的12株玉米長勢不好而採取下一步措施。對於實際應用而言,10米解析度已經可以滿足農民需求了。

概而述之,對於佳格而言,技術是服務的工具,而不是目的,數據是提供服務和解決方案的原料,而不是終點。佳格通過各類方式採集到了更精準、豐富的數據,為不同類型客戶提供了差異化的優質服務,服務過程中又產生了新的優質數據,可以進一步提升數據採集和應用技術,形成了正向循環,開啟了「創新飛輪」。

三、向更廣闊的三農領域進發,探索大數據賦能農業的無限可能

根據35斗此前發布的《未來農業報告》,近百年來,農業生產方式、產業結構、流通和消費方式發生了三次大的變化,依次由機械化、新型農資和生物基因技術進步推動,提升了人均耕作面積、單位產出和作物性狀表現。第四次農業革命將由數字化技術推動,並以數字化應用為紐帶,將農業全生命周期數字化、數據化,推動高投入產出、高效率、精準化、智能化農業時代的到來。

首先,數字化技術經過近30年的發展,從網際網路、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到人工智慧,垂直行業的應用已經非常深入並且較為成熟,在公共事務、金融、教育、醫療等行業的智能化應用已經落地,為農業智能化提供了跨行業的經驗;其次,全球農業和食品行業經過數十年的併購整合,尤其是在種、藥、肥領域,具備了自上而下大範圍推動技術應用的治理結構和產業基礎;同時,全球農業食品行業面臨的挑戰亟需尋找新的解決方案,數字化技術帶來的變革適逢其時。

放眼國內,目前在數字農業領域,中國尚處於快速發展時期,行業的服務模式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諸多參與者都在嘗試,希望探索最適宜於中國農業發展需求的數字農業服務模式。

在張文鵬看來,由於農業服務的特殊性,僅提供數據是不夠的,要將數據和需求結合起來。佳格的業務專家或者諮詢顧問面向客戶實地了解政務、金融、農業等不同類型的需求,再迅速根據通過佳格內部的「數據底座」調用數據、服務模塊,形成業務產品或服務。

「數據底座」作為佳格內部的數據源動力,能夠衍生開發出各類應用。數據底座和解決方案式服務讓佳格既有數據的標準化能力,又有快速響應需求的能力,真正做到提供「千人千面」的產品和服務。

此外,對於佳格天地而言,未來一段時間的重點工作是從數字農業服務擴展到「三農」服務,不僅著眼於農業生產的服務訴求,更關注到新農人、鄉村振興的發展訴求,提供與之相適應的服務,幫助農業、農村、農民實現現代化、智能化提升。

佳格強調的「三農」數字提升也極具社會意義,誠如連續十三年發布的「一號文件」所強調的那樣,鄉村振興要取得新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要邁出新步伐,就應該大力推進數字鄉村建設,推進智慧農業發展,加強農民數字素養與技能培訓。

展望未來,在數位技術的引領之下,農業的生產要素、勞動者、生產對象都發生了本質性的變化,科技創新成為了引領農業發展的核心力量。而類似於佳格這樣兼具技術優勢和市場靈活性的公司,將成為推動中國農業變革的關鍵力量。

(圖源:受訪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40e572dde7b2f15101e9fa85d6b804b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