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蘇德戰爭,為何交戰雙方作戰效果一邊倒?有準備和無準備區別

2023-12-10     花西亦花心

原標題:二戰蘇德戰爭,為何交戰雙方作戰效果一邊倒?有準備和無準備區別

對二戰蘇德戰場,到如今還有一些人認為德軍不應該輸,從1941年6月22日戰爭爆發,到1941年12月蘇軍在莫斯科戰役進入大反攻,在這之前,蘇軍除了朱可夫在葉利尼亞有一次反擊外,德軍幾乎沒有遇到一場像樣的抵抗,而蘇軍卻付出了超過300萬人的重大代價。但讓人意外的是,這種一邊倒的戰場局勢從1943年底蘇軍展開大反攻以後,又整個浪的交換了位置,到1945年5月德國投降,蘇軍也是一路西進打到柏林。那麼,這裡面有沒有什麼規律可循?或者說蘇德雙方出現一邊倒的情況是如何發生的呢?

01突然襲擊VS按部就班,德軍獲勝完全依靠推測。

提出這個判斷也許有人不同意,因為德軍在閃擊蘇聯之前,不僅先閃擊了波蘭,還閃擊了西歐並占領了法國,是做了充分的準備。但是,德軍在前兩場閃擊戰中確實獲得了成功,而且蘇德戰爭還是以閃擊西歐為預演來展開部署的。可是德軍對蘇聯的入侵確實又是在雙方都沒有準備好的情況下發生的,為什麼這麼說呢?

一方面,從1939年蘇德雙方簽訂互不侵犯條約開始,雙方都在摸對方的底,蘇德戰爭名義上德軍是突然襲擊,但德軍的底細,蘇軍多多少少也是掌握了不少,從嚴格意義上講,德軍的突然襲擊是有水分的。實際上,在戰爭打響那一刻,除了史達林不相信德國會進攻以外,其它高級指揮員們都已經有所準備。這一點,從總參謀長朱可夫的回憶錄中可見一斑。

另一方面,蘇軍的所謂準備,又是在對德軍的進攻重視程度不夠的情況下發生的。這個概念又如何理解呢?就是說從1940年下半年到1941年戰爭打響之前,蘇軍做了兩個方面的準備,一個是以德軍為假想敵展開了首長機關演習,一個是將指揮過裝甲部隊與日軍作戰的朱可夫調到了總參謀長位置,在他的建議下,蘇軍在1941年4月份緊急徵召了80萬新兵補充到西線。

更重要的是,在史達林主觀認為德軍在沒有解決英倫三島問題之前,是不敢貿然進攻蘇聯的判斷情況下,德軍同樣對蘇聯的軍備情況掌握得並不充分,比方說波羅的海三國的地理環境適不適合坦克進攻?蘇軍的兵員動員需要多長時間等,這兩個未知的因素直接導致北方集團軍群在波羅的海的裝甲進攻受阻,曼施坦因的第56裝甲軍在原始森林和沼澤地轉了半個月的圈出不來,而戰爭打響後蘇軍迅速補充上來的兵力,讓德軍統帥部原以為蘇軍只有200個作戰師,直接上升到了360多個。

從這個層面講,德軍閃擊蘇聯初期的成功,主要是蘇軍缺乏對德軍閃擊戰的重大破壞性預見不足,和在作戰方式方法上打反了,將防禦作戰打成了反攻戰鬥,導致蘇軍用步兵去跟德軍的裝甲坦克搶地盤,這是一場雞蛋碰石頭的遊戲,蘇軍必然會遭到重大損失。

02砸鍋賣鐵VS資源耗盡,蘇軍獲勝來源舉國之力。

蘇德戰爭從總結的角度出發,又是一場資源爭奪戰和綜合國力的消耗戰,拋開雙方相互有同盟國的增援不算,單就蘇德兩個國家的資源較量,德國就不是蘇聯的對手。不管是人口還是戰爭資源,德國都不能跟蘇聯同日而語。

所以,隨著德軍在莫斯科戰役遭遇寒冬的襲擊,雙方整體戰鬥力立馬就出現了不平衡。一方面是德軍中央集團軍群有180萬大軍,占據著裝甲坦克和戰場主動權,但德軍卻缺衣少彈,裝甲坦克在泥濘的道路和缺乏燃油的情況下只能原地踏步。另一方面,蘇軍雖然在兵力和裝備上落後於德軍,卻占有天時地利人和的先決條件,朱可夫動用60萬莫斯科軍民,構建了6道防禦網,最終贏得了這場實力懸殊的戰役。

那麼,有人問了,德軍既然知道進攻蘇聯是勞師遠襲,為什麼不提前做好後勤和補給方面的準備呢?這個問題算問到點子上了。實際上,在1940年12月18日德軍統帥部下達第21號作戰指令,要求組建3個集團軍群4支裝甲集群時,古德里安就已經在擔憂德軍的裝甲坦克沒有準備好,但阿道夫被閃擊西歐的勝利所鼓舞,加上有從法軍手上繳獲的300多輛裝甲為基礎,古德里安勉強才湊夠了進攻蘇聯所需的武器裝備。

而從巴巴羅薩計劃的起草初衷來看,德軍也沒有準備在莫斯科過冬,他們把閃擊蘇聯結束的時間限定在3到5個月,最多到冬季到來之前就占領了莫斯科,這是德軍輕敵和太過自信帶來的失誤。

但蘇軍卻不一樣,在經歷了明斯克、斯摩棱斯克以及基輔包圍戰以後,史達林和朱可夫等高級指揮員們,已經從血的教訓中得到啟發,或者說是從戰爭中學習戰爭,掌握了如何應對閃擊戰的方式方法,所以才集舉國之力,在1942年大量組建了坦克集團軍,以及大量配備喀秋莎炎箭炮等先進武器,這些都來源於資源的支撐和戰爭潛力的貢獻。

從這個層面講,蘇德戰爭又是一場比資源比消耗的戰爭,由於德軍要展開兩線作戰,資源必然越打越少,兵力也是越打越不夠,而蘇聯打的卻是全民動員的衛國戰爭,一邊是砸鍋賣鐵要把德軍攆出蘇聯,一邊是資源耗盡無力繼續擴大戰果,蘇軍自然要占了上風。

03戰場結果一邊倒,是有準備和沒有準備的直接體現。

現在回過頭來再看有準備和無準備的區別有哪些。也就是說,誰對戰爭作了充分的準備,誰就能笑到最後。

從作戰準備上講,德軍進攻蘇聯時,第一波次兵力跟蘇軍的兵力差不了多少,德軍動用了153個師320萬人,蘇軍在西線的作戰兵力也達到了268萬,還不包括民兵和地方武裝,所以,在戰爭初期德軍的勝利,完全是蘇軍缺乏足夠的坦克與之抗衡,以及蘇軍66個機場和1200架飛機被德軍先打掉的結果。

當然,德軍在1940年12月就下達了進攻蘇聯的命令,但其準備時間並不充足,到1941年6月22日展開,期間也才半年多的時間,對於這麼大的一場進攻作戰,在作戰部署上是有漏洞的,比方說後勤補給問題,情報搜集問題等。

與德軍在戰爭初期一邊倒不同,蘇軍從庫爾斯克戰役以後出現的戰場形勢一邊倒,卻是蘇軍經過三年苦戰打出來的經驗準備。這裡面除了蘇軍付出重大人員傷亡以外,關鍵的是蘇軍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從坦克和武器裝備準備上完全碾壓德軍。

可以想像一下,如果莫斯科戰役以後德軍不削弱裝甲部隊的編制,繼續讓4支裝甲集團軍為主力,那蘇德戰場將是另外一個模樣,問題是德軍在莫斯科戰役就出現補給和運輸難題,說明在1941年下半年,德國能夠支撐東線作戰的資源已經耗盡,再繼續保持4支強大的裝甲集團軍,不僅鋼鐵供應不上,更重要的是支撐這4支部隊的其它武器裝備和後勤保障也跟不上來。

通過上面的分析看出,儘管蘇軍在1944年展開大反攻時傷亡巨大,但已經通過史達林格勒和庫爾斯克兩場大戰扭轉了戰場形勢,尤其是這一年盟軍又在西線登陸,對德國是致命一擊,兩線作戰直接導致德軍再無任何勝算可言。而此時,經過三年苦戰的蘇軍士兵,不僅作戰經驗豐富,而且對德軍的打法也了如指掌,關鍵的是蘇軍有強大的戰爭潛力作支撐,這時候出現一邊倒就不足為奇了。

更多資訊請關注島主說事,喜歡本文的讀者請點贊、收藏和分享一下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4074611cbffa811e054ff4b30a32f22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