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有三種生死觀,唯有中國生死觀真正理性地看淡生死、捨生取義

2020-02-03     蔡氏意學

今天探討一下生死觀。大疫當前,這對消除死亡恐懼,正確對待生死,或許有所幫助。

總體來看,整個人類文明發展出了三種生死觀:中國生死觀、宗教生死觀、唯物生死觀(科學生死觀)。

中國生死觀指的是中國傳統的生死觀,也是儒家生死觀。宗教生死觀是西方傳統的生死觀,儘管不同的宗教有所不同,但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唯物生死觀,也可以成為科學生死觀,是現代社會隨著唯物主義、科學主義成為主流意識形態之後才出現的。

中國生死觀和宗教生死觀是兩種傳統的生死觀,非常古老了,和中西文明本身一樣古老。唯物(科學)生死觀的出現則在19世紀中期之後,距離現在尚不足200年。

再次強調一下,在我的文章中,西方的參照系是中國,指的是中國以西,西方文明指的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切中國之外的文明。


中國生死觀與宗教生死觀和科學生死觀均有相似之處,但又有質的不同。

中國生死觀與宗教生死觀的相似之處是,兩者都承認永恆價值的存在,

而且這種永恆的價值都可以用「道義」一詞去指稱,然後認為死亡應該有助於這種永恆價值才有意義。但是「道義」的內涵存在本質的不同,這導致兩者死亡的具體設計差異很大。

在宗教生死觀中,道義是附著在神靈之上的,附著這上帝之上的。上帝的核心功能,就是承載道義,可以稱之為「神以載道」。這樣道義,或道、義,就是外在於人,甚至外在於人間而存在的。

人間本來沒有道義,因而是一個罪惡的世界;人本來沒有道義,因而人生來便是一個罪人。人由罪人變成義人的唯有途徑是信仰神靈、信仰上帝,這樣附著在上帝之中的道義,便能夠因信仰而能夠注入人的內心之中。這就是基督教的「因信稱義」。

上帝是道義,上帝所在的世界也是一個道義的世界,這就是天堂。上帝是永恆的,道義是永恆的,上帝所在的道義世界是永恆的,即天堂是永恆的。

上帝是道義的承載工具,人的靈魂也同樣是道義的承載工具。只是人的靈魂中本來沒有道義,需要從上帝中注入。這樣,人的靈魂也就和上帝一樣,被設計成永恆的,即靈魂不滅。

因此,人也就成為一個二元存在:靈魂的存在和肉體的存在。肉體是靈魂的工具,而靈魂則是上帝(道義)的工具。人的死亡僅僅是肉體的死亡,其靈魂則面臨著重生,即面臨著一場被選擇。可能被選擇進天堂,那是上帝的道義世界,美滿幸福。也可能被選擇進地獄,那是一個黑暗的悲慘世界。

什麼樣的人能夠進天堂,是那些靈魂中真正上帝注入道義的人,即真正信仰上帝的人。

在宗教生死觀中,把道義看場一個外在的實體,把人的生死也就看成了一場交易,換取死後進入天堂的交易。因此,宗教的生死觀也是利益化的交易生死觀。


在中國的生死觀中,儘管道義的確也同樣是核心問題,但是,道義本身卻並不是一個外在的實體,而是內在於人心的。心是人的思維認知功能主體,一切思考認知活動都是由心所發出。道義則是心的基本屬性,也是心在進行思考判斷活動時所依據的基本原則。

如果說在宗教生死觀中,上帝是道義的承載者,是「神以載道」,那麼在中國生死觀中,人心則是道義的承載者,是「心以載道」。

正如中國未曾出現西方意義上的上帝概念一樣,西方也未曾出現真正的中國意義上的「心」的概念。

心是對人的思考活動進行抽象總結的結果,有人的思考認知活動,而抽象總結出一個「心」,即虛擬的、邏輯的人的思考認知器官。道義則是心的基本屬性,即「性」,也是心在思考判斷時所依據的標準和原則。

因此,道義具體體現在人的基於心的思考和判斷,而進行具體的行為中。即道義體現在具體的事件之中。過去的事件的歸總就是歷史。因此,中國非常重視歷史,因為歷史中存在道義。這就是中國傳統的「大義史觀」,即「微言大義」、「春秋大義」。

這樣,中國傳統中的「心」就與西方的「上帝」相當,「歷史」就是「天堂」相當。西方希望死後進天堂,而中國人則希望死後彪炳青史。

人的外在行為,包括社會制度和歷史事件,可用一個字概括:文。文中是包含和承載著道義的,這就是「文以載道」。後來將「文」專門指代文字、文章,則是一種窄化。

人生的意義,就是積極思考和判斷選擇,以使得自己的行為是合乎道義的。如果,有外界勢力強迫自己去做不義的行為,那末自己應該堅決與之鬥爭,直至死亡。這就是孟子說的「捨生取義」,孔子說的「殺身成仁」。

死亡本身而言,儒家是一種自然的死亡觀,人死之後,個人就徹底消失了,身體機能也和心靈機能同時消失。當時,他的優秀品行將永遠被人們敬仰和學習,即「彪炳青史」。


因此,中國傳統是不討論死亡本身的狀態的,死就是生的終結,死本身是沒有獨立的狀態的,而不會象宗教一樣認為死後,人的靈魂還繼續存在,存在著一個死後的狀態。這就是孔子拒絕談論死亡本身的原因。

《論語·先進篇第十一》:

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可以看出,中國死亡觀與宗教死亡觀的不同,在於中國死亡觀否定死後的狀態的存在,而宗教死亡觀不進認為死亡後的狀態存在,而且死的狀態不生的狀態更重要。這導致宗教對對人本身,尤其對人的肉體,以及都人的世界,進行否定。即否定現實,追求來世。而中國則是人的意義在現世,沒有來世。

現代出現的科學死亡觀、科學死亡觀,是西方在對宗教進行否定的基礎上出現的。科學、唯物主義與宗教的對立主要就是在,科學承認現世、承認人的基於經驗的認知活動,而宗教則是反對的。

但是,科學在廢除宗教和廢除上帝的同時,也廢除了道義。上帝是承載道義的工具,科學將它們合在一起都否定了。即科學否認作為作為永恆價值的道義的存在。否定道德的存在。即科學是「無道」的、「無德」的。宗教的道義、道德儘管依託與虛構的神靈,但是他們的確是有道義、道德,而且以道義道德為核心。

即科學生死觀認為,人死就絕對虛無,即不會進天堂,也不會彪炳青史。天堂不存在,歷史也毫無意義。

科學生死觀,與中國生死觀相同的地方在於,兩者都承認現世,承認經驗,而否定來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3rTmDXABgx9BqZZImtd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