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血丹心俠骨柔腸,《水門橋》里的這些親情故事讓國人痛哭失聲

2022-02-12     心靈深處艾聞

原標題:鐵血丹心俠骨柔腸,《水門橋》里的這些親情故事讓國人痛哭失聲

這個春節檔,《長津湖之水門橋》的強勢來襲,帶我們回到72年前那個戰火紛飛的時代,一睹英雄的風采。

從《長津湖》到《水門橋》,鋼七連的每一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故事,他們不是傳說里供人瞻仰的雕像,而是真真切切出現在我們面前的人。他們也有心心念念的家人,但是為了祖國的安寧,他們拋下了一切,奔赴異國他鄉的戰場。

今天,我們就來談談《水門橋》里那些關於親情的故事。從戰士的柔情一面,一窺英雄的偉大。

七連的指導員梅生,便是一個典型角色。他深愛著自己的妻子和女兒,哪怕到了戰場,也不忘隨身帶上女兒的照片,一句「四加四還等於七呢」,看似抱怨,內蘊柔情。

打仗時不小心掉了照片,一等戰火停歇便去找,看到照片上殘缺的一角,他愧疚的仿佛傷到的是女兒本人。

和千里萬里的漁民出身不同,梅生的家境無疑是殷實的,妻子送別他去戰場,騎著自行車一送就是老遠。要知道,在新中國剛剛成立的年代,一對夫妻都是知識分子的家庭,一個買得起兩輛自行車的家庭,絕對稱得上小康之家。

富裕的生活,心愛的妻女,這些都沒有阻擋梅生上戰場的決心。「這場仗我們不打,就是我們的下一代要打。我們出生入死,就是為了讓他們不打仗。」

在這一刻,他牽掛的不僅是自己的女兒,更是千萬個家庭里和女兒一樣大的孩子們。為了給後代人搏來和平,他選擇犧牲自己。

他答應過妻子,會平安回去,也答應過女兒,會教會女兒算術,但在戰場的每一刻,他都始終衝鋒在第一線。

下碣隅里機場一戰後,七連減員了78人,梅生告訴排長們,只剩下九名黨員了,大家不能在關鍵時刻卡殼。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哪怕眼睛受傷、幾近失明,他也沒有想過退縮。

最後一戰打響時,七連已經沒有多少武器,梅生毅然站了出來,開著燃燒的半履帶車,從山坡向著敵軍的方向俯衝。女兒殘缺的照片就叼在他的嘴裡,他與照片的距離有多近,與家的距離就有多近。回不去的家,是他的牽掛,也是他的力量來源。

和梅生的牽掛不同,伍家兄弟的成長,是另一種炮火中相互依存的親情。伍千里跟著大哥百里打仗,大哥死了,他帶著哥哥的骨灰歸鄉,又帶著小弟奔赴新的戰場。從前在大哥那裡學到的,他又教給了小弟。

帶著小弟上戰場,不是伍千里的本願。他希望小弟能夠安安心心結婚生子,過上與自己和大哥截然不同的和平生活。但在萬里表現出決心後,他還是選擇讓萬里留了下來。一攆一留之間,兄長對弟弟的關切溢於言表。

就算木已成舟,千里也沒有忘記讓小弟讀書的願望,戰火間歇之餘,他規划起家裡的房子,始終沒有忘記的,是給萬里留個學習的地方。

在鋼七連的故事裡,親情無處不在。梅生對女兒的牽掛、伍家兄弟的扶持,這是血緣關係上的親情。踏上戰場後,身邊的戰友就是非血緣的兄弟,這樣的親情有著同樣動容人心的力量。

這種親情在平河與伍萬里的對話中被點明。伍百里是因為平河才犧牲的,告訴萬里這一真相的平河,始終懷有愧疚的心態,他以為自己面臨的,會是萬里的責罵和淚水,結果卻等來了萬里的一句「你也是我哥」。

在伍萬里告訴七連的戰士們,「你們都是我哥」的那一刻,戰友之間宛如兄弟般不可分割的親情,以一種直白的方式表現了出來。

親情意味著牽掛,牽掛意味著軟弱,但在這些戰士的身上,我們卻始終沒有見過他們脆弱的一面。

不管是梅生還是伍千里,他們都把自己對女兒、對弟弟的愛擴大到整個國家的下一代身上,為了後代人不用去打仗,他們選擇自己出生入死。

戰友之間的親情同樣成了英勇作戰的激勵,自己打仗拚命點,就能給更多的兄弟留下活的希望,就不會辜負已死的兄弟的付出。於是,有了平河和坦克的肉搏,有了余從戎成為火人還不停歇的腳步。

《水門橋》里的這些英雄,他們有牽掛,會流淚,這些看似「不英雄」的一面,使他們顯得更加真實。也正是這種真實,賦予了《水門橋》打動人心的力量。《水門橋》節節上漲的票房,正是這種力量最直接的表現!

2022年的開春,讓我們一起用一個真實的故事開啟,去緬懷72年前的英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3bac95f72a85bcac481be84057cf04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