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魏忠賢誅和珅 明清兩位當事皇帝真的都後悔了嗎

2019-11-01     掌心春秋

明朝和清朝,是距離我們今天最近的兩個封建王朝。掂量起這兩個朝代的一些往事,似乎還存在著一些「溫度」。

辨證說,歷史漫長且轉瞬。

在這兩個王朝各自統治的近三百年期間,曾經禍亂朝野的大小奸臣壞蛋自然不在少數。可要說比較出名的,還真就那麼幾個。這裡面,明末的奸宦魏忠賢、清代中前期的和珅都算是突出代表。

明代的崇禎皇帝與清代的嘉慶皇帝,兩人相隔一百二十年左右,可謂風馬牛不相及。而天啟朝的魏忠賢與乾隆朝的和珅,也是同樣如此互不相干。

但歷史就是這麼有意思,常常產生特別奇妙的雷同與巧合。

魏忠賢是天啟皇帝朱由校的心腹宦官且成了大氣候,自命九千歲,權勢熏天;和珅是乾隆皇帝的貼身紅人,位居當朝中堂,被人背地裡稱為「二皇帝」。

這兩個自命不凡的權臣,在改朝換代之際,都被繼位的新皇帝恨的咬牙切齒。

於是,歷史十分相似的一幕出現了:嘉慶帝上位不到半個月,就把「和中堂」的性命送給了上帝;崇禎帝略微緩了緩,也是不到一年,也把那位「九千歲」魏公公的生活歸了零。

崇禎皇帝一心振興朱明皇家大業,無奈其能力平庸又性格暴戾,雖然一生沒幹成什麼大事,但在清除魏忠賢一事上,卻乾得十分乾淨利索;

同樣,嘉慶也是一個毫無創新的守成皇帝,他一生最精彩的從政手筆,被認為就是捉拿和珅。也因此留下了「和珅跌倒,嘉慶吃飽」的經典軼聞。

魏忠賢與和珅在朝野的行徑,熟悉歷史的人都比較楚,無疑都是令人深惡痛絕的奸臣與貪官。

崇禎和嘉慶剷除他們,是新君主樹立皇威、重振朝綱的必須

不過,如今有一些文章,僅憑藉崇禎臨死前重新安葬魏忠賢、嘉慶在執政十五年後客觀評價和珅功過,就斷定崇禎和嘉慶都為殺此二人後悔了。

這種說法用以演繹故事倒是可以,用以斷定史實似乎難以站得住腳。

從無數史料記載看,兩個都被視為反面角色的魏忠賢與和珅,均得到了前朝皇帝的百般寵信。

天啟皇帝明熹宗朱由校臨終時,甚至專門囑咐繼任的弟弟朱由檢,說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明確讓弟弟善待並繼續重用他;

而已經成為太上皇的乾隆帝,同樣要求兒子嘉慶帝顒琰:不得擅自處理和珅。

前任的話是留下了,但聽不聽可就由不得他們了。

魏忠賢與和珅都在大紅大紫之時,乾了太多壞事、醜事,天怒人怨。更主要是他們的所作所為,也都被即將繼任的新君看在眼裡。由此註定了其二人必然很快丟烏紗、掉腦袋的命運。

說起嘉慶皇帝與和珅的過節,早在乾隆當太上皇的時候就產生了。

乾隆在皇位上坐了六十年,仍覺不過癮。禪位給了兒子,自己還要當太上皇,並且朝中的一切事都還得他說了算。名義接了班的嘉慶,這時只算是個擺設。

只要乾隆把持大權不放,和珅就如日中天。但這和珅也太利令智昏,輕視嘉慶還多次與其作對。嘉慶忍氣吞聲,表面裝出懦弱姿態,以此麻痹和珅。

嘉慶四年正月初三日(1799年2月7日),89歲的乾隆太上皇壽終正寢,和珅的靠山轟然倒塌。也就在同一天,嘉慶在悲痛忙亂之中,卻沒忘傳旨召曾被和珅排擠的他的老師朱珪即速回京。

在太上皇屍骨未寒之時,嘉慶就立即啟動了對權力的重新布局,雖然還沒有動彈和珅,但已擺出了黑雲壓城的陣勢。

正月初四,嘉慶帝專門發了一道上諭,譴責前方鎮壓白蓮教起義的將帥「惟思玩兵養寇,藉以冒功升賞」。鋒芒直指這些將領的後台和珅。並當天便突然解除了和珅的軍機大臣之職,命其晝夜在大內為太上皇守靈,將其軟禁於宮中。

玩了一輩子權術的和珅,被嘉慶帝以迅雷不及掩耳的行動弄得暈頭轉向。

緊接著,正月初五日,給事中王念孫、御史廣興等見和珅失勢,立即上疏,彈劾和珅種種不法情狀。

第一天軟禁,第二天就遭彈劾。正月初八日,在公布太上皇乾隆遺詔的同時,嘉慶宣布革除和珅的一切職務,交由刑部收監,並命人查抄其家產。

結果,從和珅家中抄得白銀八億兩,再加上其他的不動產,足足有十五億之多。乾隆年間清廷每年的稅收,不過七千萬兩。和珅所匿藏的財產相等於當時朝廷十多年收入。

正月十六日,直隸總督胡季堂上了一道奏摺,說「和珅喪心病狂,目無君上,蠹國病民,···真一無恥小人」,請皇上「特頒諭旨,立將和珅照大逆律押赴市曹,凌遲處死」。

嘉慶帝在這道奏摺上作出批示:「在京文武三品以上官員並翰詹科道悉心妥議具奏,若有不同意見,自行封奏亦可」。

這看似嘉慶帝在廣泛徵求意見,其實他是在讓這些臣工們站隊,觀察沒有不知死活追隨和珅的。正月十八,經在京文武大臣會議,一致請求將和珅照大逆律凌遲處死,並且同意立即執行。

嘉慶這時終於表了態:和珅罪有應得,怎麼處治都不過分,但考慮到他曾任首輔大臣,為國體起見,免其肆市,加恩賜令自盡。

(劇照)

於是,一條白綾帶子,把和珅的靈魂送往了西天。

在處死和珅的第二天,嘉慶帝發布上諭,申明和珅一案已經辦結,不大規模地牽連百官,以安朝臣之心。

崇禎皇帝查處奸宦魏忠賢,和嘉慶處置和珅的手段不大一樣,他沒有急於求成。

當時剛剛十七歲的崇禎帝知道,魏忠賢是一個棘手的對頭。他在朝野經營幾十年,黨羽眾多,根基深厚,關係網盤根錯節。絕不是自己這青年君主能輕易戰勝的。如稍有不慎,將全盤皆輸。

不得已,崇禎帝拖延到他即位後第二年才動手。

崇禎首先開刀的對象是兵部尚書、左都御史崔呈秀。崔呈秀是魏忠賢最得力的心腹。朝議時,崇禎事先安排人彈劾崔呈秀,羅列其諸多罪狀,貪污受賄、謀害良臣、專權禍國、結黨營私等等。於是下詔罷黜崔呈秀全部職務捉拿下獄。迫使崔成秀畏罪自殺。

《明史》記載:「時崔呈秀知不免,列姬妾,羅諸奇異珍寶,呼酒痛飲,盡一卮即擲壞之,飲已自縊。」但崇禎並未就此放過自殺的崔呈秀,還下旨「追戮屍」

除掉崔呈秀,等於給了朝臣們傳遞了一個信息,皇帝下一個打擊目標就是魏忠賢。

於是,包括貢生錢嘉征、大臣楊漣在內均先後上奏,彈劾魏忠賢「二十四大罪」。包括專權、謀害忠良、絕帝嗣子等嚴重問題。

魏忠賢自知罪責難逃,想以退為進。他於慌亂中上書崇禎帝,以生病為藉口,辭去所有職權,甚至提出捐出自己的全部家產,告老還鄉。崇禎隨即同意其請求,命其為天啟帝守靈。

不久,崇禎下令將魏忠賢發配到自己老家安徽鳳陽。在去鳳陽的途中,魏忠賢仍招搖過市,還豢養一批亡命之徒。崇禎帝聞悉後大怒,命錦衣衛前去逮捕,把他押回北京審判。

魏忠賢得到密報,自知難逃一死,走到阜城時,與同夥李朝欽在阜城南關一家旅店痛飲至四更,最後一起自縊身亡。

(劇照)

崇禎詔令將魏忠賢肢解,懸頭於河間府。將他的同夥客氏鞭死於浣衣局。還查抄了他們的家。

崇禎二年(1629年)二月,崇禎帝命大學士韓爌等人審定魏忠賢逆案,將魏忠賢的黨羽盡數逐出。

崇禎皇帝上台之後立即懲治閹黨,剷除了魏忠賢,文臣們開始對崇禎皇帝歌功頌德,畢竟像魏忠賢這等排除異己、獨斷專權、禍亂朝綱的宦官,不殺不足以平民憤。所以魏忠賢這位「九千九百歲」是死有餘辜的,因此無論如何,誅殺魏忠賢都是正確的。

魏忠賢與和珅都作為前朝奸臣,都被新繼位的皇帝清除索命,事件看似基本相同,但給當時及後世帶來的影響卻並不一樣。

嘉慶皇帝查處和珅,贏來一片喝彩聲,也把和珅徹底以巨貪惡名定在了歷史恥辱柱上。

那麼,嘉慶的父皇乾隆帝在位時,對於和珅的貪污行為到底知不知道呢?

按常理,精明一世的乾隆帝,對於和珅私下的不軌行為應當是心知肚明的。

但因和珅精明強幹,理政能力超群,對於皇帝交辦的事情都能出色完成,而且沒有顯示篡位的野心,同時,他時時處處討得乾隆歡心。

在乾隆看來,和珅對朝廷是有重要價值的。所以對於和珅的貪腐行為,採取了基本放任不管的態度。只是這既害了朝廷,也害了和珅。

「和珅跌倒,嘉慶吃飽。」這是和珅被嘉慶賜死後,世上普遍流傳的一句話,按照對這句話的字面理解,就是和珅貪污太多,導致大清國庫空虛,嘉慶朝官民飯都吃不飽了。

歷史的真實顯然不是這麼簡單。

一朝皇帝不會因賜死一個貪官,就能徹底改變全國局勢發展,即便和珅是超級大貪官,也只會產生一時震動而已。

毋庸置疑,嘉慶對和珅的懲治,動作迅速,寬嚴適當,對於嚴明吏治,打擊貪腐風氣起到了重要作用,也是他作為一朝新皇帝樹立權威、重振朝綱的正確舉措。

(劇照)

但嘉慶皇帝秉承因循守舊理念,從政毫無創新和建樹,既沒有政治膽略又缺乏革新精神,坐在皇位上十幾年,江山依舊,今不如昔。

之所以讓一些人猜測他可能對誅殺和珅有了悔意,是在這件事過了十五年後,他對和珅作出的一番評價。

嘉慶十九年(1814年),在和珅被處死十五年之後,清國史館將編修的《和珅列傳》(稿本)送呈嘉慶帝審閱。嘉慶見記載簡略,只記錄了和珅的一堆官階履歷,很不滿意。

他用御筆硃批道:「和珅並非一無是處」,他「精明敏捷」,任職三十年,還是做了很多的事。只是和珅貪鄙成性、怙勢營私、狂妄專擅、貪婪專權,才不得不加以重罰。」

應該說,嘉慶這樣評價一個已被自己除掉的貪官,一方面為顯示他作為一朝天子的博大胸懷,另一方面,也是對在任官員的一種安慰。很難說,這就是嘉慶對於殺死和珅有了什麼悔意。

不假,歷史中的真實和珅,並非文學作品和影視劇醜化的那樣。他確實還是很有才幹的。

乾隆朝一度在他的管理之下,財政節節攀高,雖然他中飽私囊了不少銀子,但為皇家掙得更多。

嘉慶帝為何殺掉他?嘉慶的真正動機,在和珅死後曾有所流露。嘉慶四年正月二十三日,他在江西巡撫張誠基奏摺的批覆里寫道:朕若不除和珅,天下人只知有和珅,不知有朕,實出於萬不得已

可見,嘉慶與其已經「不共戴天」,何來悔意?

或許因為嘉慶朝年間,再也未出現像和珅那樣辦事能力超群的臣屬,朝中遇到重大事件時,許多人都是相互推搡不願負責,讓嘉慶皇帝生出了許多人能力不如和珅的感慨。

同樣,崇禎帝原以為魏忠賢一夥被他剷除了,大明朝廷的境況會變的更好。哪知道東林黨沒了對手,其真實面目也暴露無異。他們除了自己貪污腐化、掏空國家之外,治國能力方面還不如魏忠賢,完全是靠嘴上功夫,以致國勢一日不如一日。

能不動聲色的一舉剷除魏忠賢團伙,也是崇禎引為自豪的從政得意之作。

崇禎皇帝志向遠大、勵精圖治、宵衣旰食、事必親躬,但他既無治國良謀,又無任人眼光。加上他嚴苛、猜忌、多疑,對大臣動輒怒斥、問罪、砍頭、凌遲,其殘忍和冷酷與魏忠賢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魏忠賢死後,因為內憂外患,焦頭爛額的崇禎不再相信文武百官,他頻繁調整朝臣,十七年間竟然換了十七個刑部尚書和五十個內閣大學士。

《明史》記載,在短短十幾年裡,崇禎就殺了幾十位級一二品的文臣武將。

這種讓人如履薄冰的高壓態勢,造成朝中真正的人才匱乏,有心報國的志士既不肯也不敢請纓效命。無奈之下,崇禎只好培植私人勢力,重新起用大批更加腐朽無能的太監,最終導演了「十萬太監亡大明」的歷史悲劇。

種種努力無濟於事,大明王朝最終難逃覆滅厄運。崇禎十七年,朱由檢在大順兵馬壓境北京、皇朝大廈將傾的絕望之中,才醒悟沒有聽取他哥哥留下的那句遺言而快速殺了魏忠賢似有不妥,這才又下了秘旨,命人重新收殮魏忠賢的遺骨,將其安葬在他生前看好的香山碧雲寺。

客觀分析,魏忠賢與和珅在朝參政多年,兩人以功而論,都有不該殺的理由;若以過而論,又有諸多必殺的罪狀。

但崇禎和嘉慶已經毅然殺掉了此二人,他們應該永遠都不會後悔自己的決策。

只不過在理政中看到諸多無所事事的庸碌之輩,在國難當頭之際,看不到能挺身而出的人才時,會生出「這些人還不如魏忠賢與和珅的感慨」而已。

在大明王朝覆滅之際,有人編出了「忠賢若在,事不至此」的警句,並安在了崇禎皇帝身上。其實這不過是明末有人故意杜撰的意淫爛言,因為正史並沒有記載。

(劇照)

還有一種說法,是說崇禎在四面楚歌之際,聽隨從太監曹化淳說了「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的一句話。顯然,在太監們心目中,魏忠賢比東林人那幫大臣更能幹、更實用。

不過,奸宦魏忠賢「該殺」與「什麼時候殺」是兩碼事。假如崇禎晚點殺魏忠賢,他就可以牽制那些朝堂上迂腐的、抱著投降主義且貪生怕死的東林黨腐儒們,崇禎也不至於被他們影響到出現那麼多昏庸誤國的決策。所以崇禎臨死前怨恨地說:文臣個個該殺!

衷心感謝各位朋友閱覽《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歡,可點擊欄目右上角的提示「訂閱」或「關注」。我們共同賞析歷史趣聞,回憶歷史往事…(聲明:文中配圖均源於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3DkgKG4BMH2_cNUgxTN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