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班《清明上河圖密碼》,拆解國劇虛拍樣本秘籍

2023-11-25     娛樂資本論

原標題:探班《清明上河圖密碼》,拆解國劇虛拍樣本秘籍

作者 | 阿po

虛擬拍攝,一個在影視製作中並不陌生的名詞。拍攝過程中,將真實的人物與背景LED屏上的虛擬背景融為一體,在攝影機中呈現「所見即所得」的實時效果是其最大特徵。

近兩年來,隨著Netflix 劇集《1899》與HBO劇集《龍之家族》的播出,都讓這一技術的效果更清晰地展示在大眾眼前。

而在中國的影視拍攝中,虛擬拍攝也在不斷演變進化。根據公開數據統計,截至2022年底,全國200餘家影視基地中,已有近40家影視基地擁有數字影棚。

2023年2月,阿里大文娛周莊數字夢工廠開業,10月18日開機的大型古裝劇《清明上河圖密碼》成為首部在這裡使用虛擬拍攝的影視劇,阿里大文娛的數字化製作團隊為該項目提供技術支持,娛樂資本論(id:yulezibenlun)有幸成為首批前來探訪的媒體。

一間3000平米的影棚里,一塊600平米的LED弧面屏立於其中,為匹配VP虛擬拍攝,這塊螢幕的尺寸與常見於演唱會、廣告等拍攝的XR螢幕相比,明顯更大,屏前的雪地和枯樹結合數字背景,立刻令視野開闊起來。《清明上河圖密碼》劇組已經在這塊屏前奮戰近20天,是國內首個如此深度使用虛擬拍攝的影視項目。

但這並非是阿里大文娛首次使用虛擬拍攝,從2019年開始布局至今,阿里大文娛數字化製作已有5年虛擬拍攝經驗。至於為何2023年才開始深度使用?中國的虛擬拍攝技術水平究竟走到了哪一步?能夠為影視行業帶來怎樣的變化?這些問題或許才是我們這次探訪的真正目的。

在《清明上河圖密碼》中

踏出虛擬拍攝的一大步

周莊數字夢工廠的虛擬拍攝影棚中,《清明上河圖密碼》的劇組與傳統劇組不太一樣,這裡除了導演與監視器所在的帳篷之外,多了一頂帳篷。

「這是(VP虛擬拍攝)主控系統所在的帳篷,負責LED螢幕、攝影機跟蹤、數控燈光等。」阿里大文娛數字化製作業務負責人許佳介紹道。帳篷里的六台電腦顯示器上分別顯示著各類操控軟體的畫面,拍完一場戲,電腦前的工作人員就會在流程單上將那一場戲做好標記,接著繼續拍下一場。

VP虛擬拍攝主控系統

此時棚內正在拍攝的是一場荒原雪地的戲,LED弧面屏前的置景只有簡單的一棵枯樹與一片並不平整的「雪地」,LED螢幕里則被一片正在下雪的略顯陰冷朦朧的枯樹林鋪滿。鏡頭的焦點對準了前景那一棵枯樹下坐著的小演員,從導演的監視里看,前景人物與螢幕背景融為一體,色彩、景深與光線非常自然,肉眼已經不可辨。

所見即所得,虛擬拍攝的最大優勢很直觀地呈現在眼前。

這場戲並非重場戲,在傳統的拍攝方法中,如果實景拍攝,劇組找景、轉場、人工等成本會非常高;如果用綠幕拍攝,場地小的話,綠幕的溢色一定會映在白色的雪上,場地大的話,成本又會變高;並且如果在後期做一系列特效合成時發生問題,只能花更多時間和成本在後期修復上,否則就會穿幫。

「現在這場戲(用VP虛擬拍攝)就基本沒有後期製作的成本了,只需要稍微對演員哈氣、樹林色調等小細節略微調整即可,後期量非常少,整體省時省錢。」許佳將這場戲用傳統拍攝與虛擬拍攝做了對比。

後期前置,虛擬拍攝的又一大優勢。

視效成本大大降低,並且因為環節前置,相應所需的成本也可以前置計算,提前鎖定這部分預算,避免了後期預算不足的情況,更好的保證成片質量。

相比以往對虛擬拍攝的了解,這一次在片場實際觀看體驗到的還有更多細節。在現場的LED螢幕上,有一塊長方形的動態素材與整體畫面略有不同,時大時小,不停移動。

這和攝影機頂上一塊黑色扁平的跟蹤模塊有關,許佳對此進行了科普,LED屏上的素材會接收來自攝影機頂跟蹤模塊的信號,計算出攝影機的位置關係和拍攝範圍,並根據這些參數的變化進行實時的畫面動態調整,最終呈現真實的景深和透視關係。範圍之外的素材暫且不做處理,旨在提高系統處理效率。

這些都是在過往虛擬拍攝的實際應用中摸索出來的技術升級。

技術想要升級,前提是多應用,尤其是陌生場景的應用,阿里大文娛希望把更多經驗與行業分享,共同推進國內虛擬拍攝的成長,這也是他們選擇在《清明上河圖密碼》這個項目中公開VP虛擬拍攝技術成果的原因:

對於負責拍攝的工夫小戲團隊來說,執行製片人白若溪在統籌場景時發現了很多實拍有難度的場景,在與優酷交流後,發現可以用VP虛擬拍攝解決過高的轉場成本與時間周期,團隊也樂意接觸新鮮技術,最終有包括樹下雪景、日落湖邊、地下雅園等八個特殊場景啟用了VP虛擬拍攝。

對於阿里大文娛來說,2019年開始在虛擬拍攝方面做出布局和嘗試,在2023年技術到了相對成熟的階段,這期間組建了完備的數字化製作團隊,也找到了適合的項目,所以VP虛擬拍攝終於在此次拍攝中首度突破了行業的應用時長和應用場景上的創新。

對於這一次機會的來之不易,許佳很感慨,「國內虛擬拍攝技術在影視上的應用,我覺得走得並不快,過去業內大部分都是一兩天的實驗性拍攝,這一次《清明上河圖密碼》拿出這麼多場景去製作,是走出了重要的一步,因為只有走出這一步才能沉澱更多的實際應用經驗,也總要有人先走出這一步來,給大家打個樣。」

從綠幕到VP,

阿里大文娛數字化製作走到哪一步了?

為什麼中國虛擬拍攝技術使用多年,但在大眾的認知,是從去年才開始有所了解?這就要從虛擬拍攝的技術進化過程說起了。

最初一代虛擬拍攝其實是廣為人知的綠幕、藍幕拍攝,但大眾習慣性將其理解為「特效拍攝」「後期合成」等,虛擬拍攝這一名詞在這個階段也並未普及。

隨後阿里大文娛從2019年開始正式布局虛擬拍攝,在5年內將整體解決方案從1.0時代的2D版本疊代到2.0時代的3D版本。

阿里大文娛CTO鄭勇曾在活動中提及,1.0時代重點攻克了遠景拍攝,主要是窗外景與車戲兩個場景,可以解決高端寫字樓、高層住宅、機場、醫院等協調困難的場地以及為了拍車戲而申請封路的麻煩,所需LED螢幕與數字資產也以2D平面為主。《緊急公關》《重生之門》《今生有你》等優酷劇集中均有應用。

這一階段的虛擬拍攝,因為拍攝機位靜態、數量少,相對來說實現度和完成度都會較高,大部分效果都能夠以假亂真,觀眾在看劇過程中難以覺察,加上技術難度不高、應用場景單一,行業內外未做太多公開科普,所以大眾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看到了虛擬拍攝的成果。

到了2.0時代,虛擬拍攝背景從LED平面屏進化至LED弧面屏,數字素材從2D平面進化至3D立體,適用場景大幅增加,意味著可以承擔更多重要場景的拍攝需求。

這一階段最為人知曉的就是XR與VP兩種技術,前者為擴展現實技術,後者為虛擬製片技術。

從硬體區別來說,XR螢幕主要大小在200平米左右,因為只需覆蓋前景人物活動範圍即可,並不需要覆蓋鏡頭拍攝區域,鏡頭拍攝區域內、在螢幕之外的區域會由系統計算出場景自動擴展補充完整;VP螢幕主要大小在600平米以上,因為要容納鏡頭可以拍到的所有區域,並留有一定的備用空間。

從應用場景與呈現效果來說,XR主要應用在廣告拍攝、節目錄製、演唱會、晚會、直播等場景,旨在給到觀眾強烈的視覺衝擊,所以不要求真實度,即觀眾知道是虛擬場景也無妨,足夠華麗炫目即可;VP主要應用在影視拍攝中,提高呈現精度是重點,即瞞過觀眾的眼睛,讓人看不出是虛擬拍攝產物。

「《1899》《龍之家族》和電影《芭比》等使用虛擬拍攝比較有名的國外影視項目,應用的其實都是VP技術而非XR技術。」許佳糾正了一項大眾的認知誤讀。

Netflix網劇《1899》使用VP虛擬拍攝

而在中國,虛擬拍攝的應用場景還非常少,阿里大文娛的數字化製作基本已經展示了國內現有虛擬拍攝的最優水平。鄭勇表示阿里大文娛虛擬拍攝進入規模時代。

根據優酷2022年暖報顯示,截至2022年12月31日,阿里大文娛的數字化製作團隊5年內服務劇組超過100個,市占率超過70%,在車戲等場景幫助劇組拍攝提效70%,節省預算超過1億;沉澱了超過5000條影視級2D數字資產,並上線於自主打造的國內唯一公開的影視虛擬拍攝數字資產平台上。

這些數字背後,沉澱的同樣也是豐富的經驗和諸多更為具體的需求,數字化製作團隊也因此邁過了「軟硬體廠商生產什麼產品,團隊就用什麼產品」的被動階段,進入為現有需求量身定製的主動階段。

高10米、直徑23米、弧長52米、8300個顯示單元組成、解析度高達1.5億像素,這是周莊數字夢工廠VP虛擬拍攝影棚中LED弧面屏的硬體參數,這塊屏也是數字化製作團隊聯合產業上下游根據製作需求研發定製而成。

該定製屏的亮度遠超普通螢幕3倍,解決了拍攝畫面「亮部上不去,暗度下不來」的問題;極高的刷新率讓攝影機再也捕捉不到掃描線,首度解決了LED螢幕無法拍攝動作戲的問題。

在參觀過程中,許佳演示了由該定製屏配備的一款高精度機械臂與一款載人載物機械臂模擬仙俠場景中御劍飛仙的概念小片,以展示這項技術可以支持未來仙俠、玄幻題材的虛擬拍攝。

另外,阿里大文娛自主研發的虛實校準技術,可以把市面上30小時校準1場戲(15個鏡頭)的效率提升至20分鐘完成,再配合多個可快速旋轉的遙控置景地台,就連虛擬拍攝棚內的效率也再度大幅提升。

「從視頻平台角度來說,虛擬拍攝的技術升級可以降低一些對特效有強依賴的頭部項目的拍攝成本與難度,比如仙俠和玄幻;也能幫助平台在未來開闢新賽道,比如科幻。」 優酷執行製片人周淵枚解釋道。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對於影視行業來說,科技也可以釋放更多生產力和創造力,最終實現中國文藝產品的疊代升級。

如何向前「再邁一步」?

「數字化製作團隊始終還是一個業務部門,目標不是單純的科學研究,我們主要是為了服務於影視製作,解決其中問題,提升主創對於虛擬拍攝的使用體驗。」

對於從未接觸過虛擬拍攝的影視團隊存在的擔憂,許佳頗為理解。在現有的大眾認知里,虛擬拍攝是先進技術的代表,「後期前置」也代表著改變傳統製片流程,人們對於接觸陌生的新事物以及打破舊規則會猶豫,所以數字化製作團隊要做的就是消除合作方的疑慮。

疑慮之一,是否需要改變現有製片流程?

並不需要。只需要在現有流程中,劇本定稿後、開機前三個月左右的籌備期內,將原本留給實地勘景的時間,用來和數字化製作團隊溝通虛擬數字置景的效果即可。

虛擬數字置景製作流程是怎樣的?許佳舉了一個近期的真實案例:

優酷一部正在拍攝的影視劇需要一個雨林場景,在實地勘景後,發現現場具有一定危險性,而且每半小時左右會起一次霧,如果短時間內沒拍完,接下來的霧氣環境就會不接戲,因此導演希望嘗試用虛擬拍攝完成這個場景。

首先導演提供了一張最接近自己想法的雨林照片,數字化製作團隊根據照片畫出概念設計圖,導演確認後搭建3D數字場景,導演在3D場景中尋找需要拍攝的方位背景,再以此製作弧面屏中的數字場景搭建方案並做出技術預演,最終數字化製作團隊用簡單的六棵樹作為屏前置景,配合虛擬背景還原了整片雨林場景。

這樣一來,不僅可以省去大部分相關場景後期製作的時間、精力,還可以將原本三個月左右的籌備期縮短至兩個月左右。能夠有這樣的提效信心,也是來自阿里大文娛多年來可復用的數字場景的沉澱,以及隨時可以進行現場修改、AI生成數字場景的技術。

疑慮之二,虛擬拍攝還會優化現有製片流程中的哪些環節?

以燈光為例,雖然演員本身的面光、造型光影依舊需要傳統燈光師介入,但虛擬製片系統自帶數控燈光,也可以配合補充場景里的光源需求,降低片場整體人數。在複雜場景實景拍的劇組往往需要兩三百人的配合,使用虛擬拍攝只需要50人左右,能降低單個項目人工成本,釋放更多人力投入到更多項目中。

這就是影視工業化的高效率。

2023年阿里大文娛已在北京、橫店、青島等地建立VP虛擬拍攝影棚,同樣都是占地3000平米、有一塊600平米以上的LED弧面屏,其中北京影棚還有一間占地800平米的XR影棚,周莊影棚最大可合併至9000平米。接下來阿里大文娛有六七個項目使用VP虛擬拍攝,觀眾最快可以在2024年檢驗新技術的呈現效果。

「不止年輕創作者想要嘗試虛擬拍攝,也有年紀較大的創作者,一開始很謹慎,但在用完之後還很開心地問我,接下來一部戲能不能繼續合作?可惜我們的檔期也已經被現有項目占滿了。」許佳笑言。

如果要說阿里大文娛數字化製作團隊的現有特色:懂內容、懂技術,有最適配中國影視劇VP虛擬拍攝的自研軟硬體,有完善的一站式服務團隊,可以讓每一位創作者都能「零基礎入門」虛擬拍攝。

在《清明上河圖密碼》的深度應用後,中國的VP虛擬拍攝接下來要做的就是「主動出擊」:原本因為技術問題無法實現的項目,在籌備初期就協同進入,深度參與到前期內容創作中,努力讓VP虛擬拍攝在「被動應用」中破局而出,成為「主動應用」的技術。

這期間,技術期待的也是能在更多的影視項目中探尋不同經驗,內容的需求與技術的供給一定是「雙向奔赴」的,使用率上升後,兩者之間必然也可以形成更為健康的雙循環。

許佳也呼籲,「虛擬拍攝是影視工業化的重要部分,只有一家公司參與是不行的,只有全行業多方高效協同、產業上下游制定統一標準,達到流程化、標準化、規模化,才能真正實現中國影視的工業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34807ce62020c7475dd2f7da2ffa189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