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對標蘋果,到「跨越」蘋果,「技術派」小米決勝下一個十年

2023-10-31     王新喜

原標題:從對標蘋果,到「跨越」蘋果,「技術派」小米決勝下一個十年

文/王新喜

近期,小米的年度新品發布會引發了廣泛的關注與熱議,從小米14等系列產品的出爐,我們看到了小米軟硬體深度融合的創新井噴,小米正在成長為一家「先進有實力」的全球化中國科技企業。

2021年,雷軍正式宣布小米高端手機正式開始對標蘋果,如今小米14正在邁出歷史性的一步,雷軍宣布小米集團戰略正式升級為「人車家全生態」,新品越級對標iPhone15。引發了業內的各種測評與比拼。目前來看,小米14系列在眾多方面已做到媲美iPhone15系列,部分也超越了iPhone15 Pro。

從對標蘋果,到「跨越」蘋果,小米是怎麼做到的?

越級對標,小米14系列與iPhone15 Pro打的有來有回

遙想上次安卓CPU多核打贏蘋果還是在7年前835剛出的時候。而在今天,多家測評結果都顯示8Gen3的性能和A17 Pro基本上是一個級別,某些測試環節中8Gen3超越了A17 Pro。在專業機構極客灣的測試中,8Gen3單核性能跟A17 Pro或還略有點區別,但是多核性能表現實現了對蘋果的首次趕超。CPU整體已經完全超越了蘋果的A17 Pro。

落地到小米14和iPhone 15Pro兩款機型上,在遊戲上甚至大幅領先iPhone 15Pro。比如在玩《原神》這樣的高負載遊戲上,小米14幀率比蘋果更高,小米14接近滿幀運行,能耗還下降了10.6%。

這一方面是8Gen3的能效比進步驚人,另一方面小米自研環形冷泵散熱效果比傳統VC均熱板更強,但iPhone 15Pro的散熱覆蓋面積比起前代機型不增反降,導致一度發熱嚴重,小米14這波不僅是越級對標,而且跨越對手。

再看螢幕。小米這次全等深微曲屏,創新了螢幕形態,小米龍晶玻璃又在螢幕材質上突破,在石英砂中加入特殊粉料配方,進一步提升了硬度。

在耐摔性上,日前有博主測試2.4米跌落測試,小米龍晶玻璃完好無損,完全就是向蘋果超瓷晶宣戰。

iPhone 15 Pro採用了一塊6.1英寸解析度為2556*1179的OLED螢幕,它的PPi同樣為460,精細度和小米14完全一致。

很多人都覺得iPhone手機螢幕更趁手,但這次小米14 Pro上所搭載的是小米與國產華星光電聯合研發的C8全新低功耗螢幕材質,擁有行業最高發光效率,2k顯示更細膩,全等深曲屏兼顧直屏和曲屏的優點,並做到了業界1mm的極窄邊框,可以更好地利用螢幕空間,達到更高的屏占比,目前來看,還沒有對手。

再看影像上。小米14系列搭載了定製的光影獵人900傳感器,全系應用了新一代Summilux高速大光圈鏡頭,由小米與徠卡聯合研發,綜合計算光圈和像素尺寸後,小米14比iPhone15 Pro進光量大20%,小米14 Pro比iPhone15 Pro進光量大52%,即便是在複雜的場景下,也能精準地捕捉光。小米也繼續與徠卡合作進一步提高了鏡頭的光學素質和JN1長焦微距表現。

通過ProRes RAW+Apple-log+蘋果自研編解碼系統等,iPhone 15Pro的影像配置思路則更貼近專業影視工作,客觀來看,小米14錄像稍遜色iPhone15 Pro,iPhone影像調整空間更大一些,但在日常拍攝長焦變焦廣角等方面,都要優於iPhone 15 Pro,尤其是在變焦能力上。小米三倍,五倍拍出的照片非常清晰,高光壓制很好,相較於前代的兩檔可變光圈,「無可變光圈」技術進一步提升了暗光拍攝性能,暗部細節能還原到極致。

即便從續航來看,小米自研澎湃G1電池管理晶片與小米澎湃P2智能快充晶片組成的澎湃雙芯電力系統,搭配高能量密度電池,帶來小米旗艦史上最長續航。在這方面,iPhone15 Pro同樣不是對手。

客觀來看,對標iPhone15 Pro,小米14在性能、影像、日常體驗等多個領域實現了跨越式升級,超越了iPhone15 Pro。在售價與性價比方面,iPhone15 Pro就更不是對手了。

小米澎湃OS:實現邁向「人車家全生態」關鍵跨越

而這次小米14系列是首款搭載小米澎湃OS作業系統的移動設備。它並非像一些網友說的那樣基於安卓魔改,實際是工程師對系統的底層進行了大規模重構,讓其擁有足夠強的異構兼容性和足夠精簡的系統固件。通過底層重構,以及自研跨端互聯框架HyperConnect,讓所有設備可以統一連接協議,實時通信,HyperMind是小米全設備思考中樞,它將小米生態200餘個品類的8.2億設備都變成感知世界的觸角,像一張巨大的網一樣連接一起。

澎湃OS還融入了小米自研的AI大模型系統,帶來了小愛輸入助手、WPS隨手拍、AI妙畫、AI搜圖、端雲結合等多種功能。

事實上,小米澎湃OS的探索,從2010年小米創辦之初的 MIUI開始,已經歷經了十三年

早在2017年,小米自研的Vela OS就已發布,逐步統一IoT設備生態。2019年,小米開始並行研發純自研通用系統Mina OS。2021年,小米開啟了車機OS的研發。2022年初,小米統一MIUI、Vela、Mina、車機OS四個系統的軟體架構,自此小米的作業系統底層合併完成。經過超過5000人研發團隊的持續打磨,小米澎湃OS應運而生。

在跨端智聯和主動智能等能力的加持下,小米14系列徹底打破了硬體設備的隔閡,而iPhone 15使用iOS作業系統,擁有成熟的生態系統和豐富的應用資源以及體驗上的穩定性,兩者在作業系統和生態方面都有著各自的優勢,但小米是站在萬物互聯這個更高維度的連接升級。這也是為小米汽車準備的,是實現小米邁向「人車家全生態」的關鍵跨越。

雷軍透露,小米汽將於2024年上半年正式上市,「人車家全生態」戰略很快將完成全面落地的最後拼圖。

因此,智能而流暢的跨終端跨場景體驗大機率會成為小米汽車的競爭力之一,當然,手機汽車打通的跨終端體驗,也將反過來加持手機的競爭力。

小米跨越蘋果的背後

回到小米14系列手機上,客觀來看,這是小米創新集大成的一款手機,從小米澎湃OS、小米澎湃雙芯電力系統、環形冷泵散熱系統、小米自研龍晶玻璃、全等深微曲屏、C8低功耗螢幕材質,以及移動影像領域Summilux鏡頭再到無級可變光圈、全新專業高動態影像傳感器以及把存儲中的預留空間用算法拿出來這種微創新等等。

當然,這背後是小米長期持續投入、深耕底層技術的結果。小米的發展歷史,可以分兩個十年:如果說小米前十年是驗證、發展自身商業模式,迅速形成規模的十年。那麼小米新十年大規模投入底層技術、逐步形成引領,成為全球新一代硬核技術領導者的十年。

從研發投入來看,小米在技術研發上的投入完全被低估了。根據國家統計局、科學技術部、財政部發布 《2022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顯示,2022年,全國研發經費投入 30782.9億。但在2022年,小米研發投入達到了162億元。

也就是說, 小米一家公司的比例已經占據了全國整體研發經費投入的0.53%。這其實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數字。

龐大研發投入的背後,小米研發人員數達到16834人,占比近52%。而小米的研發投入也體現在產品本身的進化與競爭力上。從小米14可以看到,小米在軟體系統、電池管理、顯示技術、材料科學、移動影像、自研晶片等一系列關鍵自研技術,在持續突破。

從小米過去定下的戰略來看(2022-2026研發投入超1000億元),未來的研發投入還要增長,這明顯是為下一個十年的技術競爭與儲備做積累。

決勝下一個十年

從產品力角度來講,小米14系列和iPhone15Pro已打得有來有回,並在諸多方面實現了跨越。這是單個產品之間的對標。視野再放大一點,小米HyperOS剛剛起步,在系統生態、品牌影響力等方面對標蘋果,還需要努力,但放到下一個十年來看,無疑也有著更大的潛力。

從螢幕工業的跨越,到性能、體驗的跨越再到底層作業系統的軟硬體深度融合,小米14系列已實現對蘋果越級跨越,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小米的技術實力沉澱逐漸從量變走向質變。

手機市場的競爭,講效率提升,講創新、講產品的突圍,但一家公司,要與蘋果這樣的品牌競爭,離不開核心技術實力與人才的匯聚。

而小米現在自研的技術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強,這背後,小米也在帶動整個供應鏈的創新與升級,做強本土供應鏈的壓艙石。以高端國產屏為例,早在2021年小米就與華星光電組建聯合實驗室,並肩攻關核心技術難題。2023年,在雙方的深度合作之下,C7、C8連續兩代發光材料擁有行業頂尖的產品表現,分別搭載在小米13 Ultra、小米14系列等高端旗艦上。

目前,小米的智能製造體系正在向整個製造行業不斷輸出,包括藍思科技、龍旗科技等一些供應鏈合作企業已經啟用了由小米輸出的整套產線設備和智能工廠系統。

把觀察時間拉長來看,今天的小米順應了未來科技發展的一個大周期:家電、智慧型手機、新能源汽車,中國企業都已走到世界的前列,而小米也都有布局,在前兩個賽道已經領先。

從今天來看,成長中的小米大規模投入底層技術,布局底層作業系統,通過「人車家全生態」的布局,開始全面跨越,成為一家「先進有實力」的全球化中國科技企業。

從小米的技術儲備與打法來看,它越來越注重實打實技術研發投入,並將技術用到產品的創新轉化與產業鏈的強化,萬物互聯時代的競爭是生態的競爭,生態競爭的底層是技術與產業鏈的比拼。小米的人車家的生態布局與產業鏈布局,面向的是下一個十年的長期競爭力,它有望順應中國科技優勢賽道,成為全球新一代硬核技術領導者。

回到當前手機賽道來看,無論是華為還是小米,都將對手放在蘋果身上,面對蘋果,國產兩強保持上行,而後者下行的態勢很明顯,按照目前的節奏走下去,放到當下以及未來2~3年來看,優勢正在逐步回到國產陣營,我們保持看好與期待。

作者:王新喜 TMT資深評論人 本文未經許可謝絕轉載 作者微信公眾號:熱點微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33fee2f593ea74f8a8323e8cae3f40a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