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料配置下的「保守派」調音——Tanchjim Kara

2023-07-01     李凌佳琦的HIFI小鎮

原標題:堆料配置下的「保守派」調音——Tanchjim Kara

Kara,已經不記得第一次在展會裡提到Kara是多久之前的事了,反正最終的成品在配置和定價方面都顯出了更高的誠意,一圈四鐵、1080元,加上Tanchjim過去在千元區間積累下來的口碑,即便是在競爭激烈到無法描述的這個價位,它依然能夠自帶流量、而且占據市場的一席之地。

在我第一時間曬圖Kara的時候,會有人覺得這東西怎麼看起來如此「不上檔次」,有很強的「塑料感」, 我只能說這東西實物的質感其實照片再怎麼拍好像也不太體現的出來,尤其是使用了醫用級樹脂的、通透光潔的內側部分,而正面的霧面化處理就顯得腔體帶著一層磨砂的、霧蒙蒙的質感。通過內側和正面板上「開窗」的部分能夠清晰看到內部的單元、分頻電路、以及導管部分。Kara摸起來的手感和實物質感其實和很多高級的、內部做了填充的私模定製耳機是一樣的,一旦出現一點瑕疵、或者氣泡,都會導致整個腔體的報廢。

佩戴從來都是Tanchjim的強項,從第一代開始、哪怕是到旗艦,不論使用何種配置,他們都沿用了近似的設計語言、並且有著非常好的優化,往往小體積的產品比較難兼顧的就是導管的深度、以及牢固程度,就拿我而言,我是一個典型的外耳廓比較大的人,有些小腔體的塞子我戴著舒適有些「掛不住」。而Kara小歸小,它的腔體偏轉角度和導管深度都是有一個非常合理的配比,比較容易適配各種耳型、包括女性用戶。

在配件方面,Tanchjim在選材方面除了功能性以外,自然也是會把顏值、配色什麼的都考慮進去,因為他們的產品從包裝到內部,都是有許多設計的呼應的,也導致他們的原配線往往都不會用上什麼股數很浮誇的編織線。這次的原線標配上了6N的Litz結構無氧銅,精美的插針和接插件自然不用多說了。耳塞套方面,還是熟悉的T-APB其他平衡套,採用一種可以大幅度減少耳道內壓的結構,能夠有效減少聽覺疲勞。

關於技術部分的描述倒是沒有太多可解讀的,9MM的符合振膜細紋懸邊低頻動圈,以及一顆聲音調教偏向厚實溫潤的聲揚2389D復合動鐵單元,已經讓我產生了期待。我很喜歡看到聲揚的2300系列被應用在中頻單元上,2300系列其實誕生過很多經典的細分型號,比如單動鐵天花板之一的FIBASS使用的正是聲揚2354開孔版。其實該系列的單元本身都是全頻單元,高頻能夠達到20KHz,而不開孔的前提下雖然沒有那麼強的空氣流動性、從而帶來更好的空氣感和低頻質感,但Tanchjim在中頻使用這顆單元的話,則可以讓在調音的時候讓一顆足夠高素質的復合單元去只為中頻服務、達到更高的中頻上限,也具備更多的調教空間,實際上Kara那溫潤的中頻表現也絕對超越了我聽過的絕大部分使用了該系列單元的國際大廠,十分富有音樂性。

從標題大家大概也能感受到了,Kara走的路線雖然在配置上看著很卷,但聲音調教其實並沒有任何激進的地方,反而在這個市場裡顯得有些「反差」,甚至我覺得如果哪天正式參展了以後可能還顯得略顯吃虧。先說素質,Kara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一種【具備很好輕盈感的高密度】,熟悉我文風的朋友應該知道我很少在低價位器材上用這個描述,即便是一些高階器材也不能平衡好這一特性,密度這個東西是過猶不及的、過於溢出的密度會在聽感上顯得擁堵、有壓迫感,但Tanchjim這次的全頻段密度都極高、而且相對協調,不論是高低頻還是人聲的部分都十分的自然、且飽滿。同時,Kara也具備很優秀的解析力、與自然的信息量呈現,細節有層次不灌耳,線條感雖然精緻卻並不具備明顯的銳度,主打了一個耐聽和細膩。

在素質上相對不那麼突出的是【兩端延展】,不突出的部分並不是細節、結像,而是比較極限的延展度,Kara的極低頻和極高頻都是偏點到為止那種,對於流行黨們比較在意的低頻部分來說,它的低頻是具備很好的肉感、打擊感、彈性的,但是咋極限深度上並不突出,而是在相對基礎的低頻部分做到了足夠的紮實、經得起各種低頻元素的回放考驗,尤其是在各種具備不同錄音特質的Live型曲目里,Kara的低頻都發揮十分穩定,是那種乾淨透明、又有足夠氛圍鋪底的路子。高頻的部分如果在自己家族裡找個參照物,我覺得倒是和旗艦Prism有幾分相似,它不像Hana那樣高頻的底子稍薄、也沒有Darling那麼濃郁的空氣感,就像是一個略HuFi一丟丟的Prism,比Prism少了一分精緻、多了一分蓬鬆,關鍵詞是【舒展】、甚至帶有明顯的【圈味】,打的很開、有能量感、但是不尖銳。但就像開頭說過的那樣,Kara因為在高低頻方面的調教稍顯保守一些,會給人一種聲音「軟」的錯覺,但其實它的動態表現是不錯的,有足夠的聲音起伏感。

如果你覺得Kara的聲音過於溫和、想要增加一些聲音的銳度和高頻能量感,其實可以選擇更換第三方的耳塞套,絕大部分的第三方套用在Kara身上其實是都是能提升這方面特質的,因為T-ABP耳塞套就是一個會有些吃顆粒感、削弱中高頻攻擊性的風格,或者說給Kara用上一個偏素質流的前端,雖然它的阻抗/靈敏度參數看起來很好推,但它有個優勢就是在於不難搭配、而且大功率設備下有一定的動態和高頻潛力可挖。

我心目中Kara的2個顯著優勢,聲場和中頻。

首先,我不止一次說過夠近的人聲距離和聲場規模是一個在調音里大多數時候都比較矛盾的點,但Kara在這一點平衡的不錯,但它倒並不是一個什麼舔臉的人聲,而是結像有足夠的厚度、人聲邊緣也帶一點羽化感,如果你覺得過去Tanchjim家的人聲過於清秀的話,Kara就會顯得有一些醇厚度,而且男女聲平衡性極佳、聽各種人聲都是顯得較為潤澤和有磁性。與此同時,它的聲場在「平面」距離上非常開闊,也就是橫向和高度方面,這一點則是很多同價位的單動圈產品做不到的,充分利用了分頻的優勢。縱深倒談不上有多麼充沛,這個比較挑錄音,如果應對上本身錄製時前後層次很開闊的曲目,Kara的縱深不會是短板,但不會像更高級的器材那樣本身能夠具備一個球形的規模來。

肯定會有人說Kara的聲音調教偏向圈味,圈味也罷、HuFi也罷,其實還是說明Kara是一個比較為聽感服務的塞子,素質它是能打的、但不是它的主打,它在頻寬、聲場、動態、結像等方面做出了一個非常三好學生式的底子,更可貴的還是它的調音是目前千元價位不那麼多見的溫和細膩、醇厚紮實,中頻是它的靈魂、也是我認為它身上最好聽的地方,作為承載絕大多數器樂基音和表達人聲的頻段,Kara對中頻的理解算是跳出了這個價位的產品,擁有一個更高階的認知和表達,也讓它成為了一副泛流行雜食向、ACG向的耳塞里具備超強競爭力的一副新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33da688a9bb71a09ec571ab1aa5b37e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