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景源:完善市場資源要素配置 增強經濟內生動力

2023-12-14     中國經營報

原標題:姚景源:完善市場資源要素配置 增強經濟內生動力

本報記者 楊井鑫 北京報道

2023年12月12日,由中國經營報社主辦的「科技金融 融合發展——2023年卓越競爭力金融峰會」在京舉行。

論壇聚焦科技創新賦能高質量發展主題,深入分析數字經濟和數實融合,賦能數智化時代的金融變革,凝聚推動我國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金融力量。

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國家統計局原總經濟師姚景源在會上表示,競爭力決定一個國家和民族的興衰。進入數智時代,網際網路、數位技術、人工智慧等新的工具已成為社會競爭力的主導,社會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社會組織方式都有了更好的發展。金融在數智化時代發揮的作用,主要是通過宏觀調控的方式,讓市場要素的分配更合理。建立相應的制度,讓經濟主體中交易成本更低、交易機會更多,以實現中國經濟保持穩中有進的基本狀態。

時代標誌:生產工具更迭

社會生產工具是一個時代的根本標誌。進入數智化時代後,大數據、網際網路、人工智慧形成了新一輪的產業革命。

姚景源表示,原始社會使用石器,石器的本質是生產工具,後來過渡到鐵器時代,鐵器也同樣是生產工具。直到1776年英國人瓦特發明蒸汽機之後,蒸汽機也作為工具把人類社會帶入到了工業化時代。再往後,美國的阿爾瓦·愛迪生解決了電和電的應用,又使人類社會從工業化時代帶到了自動化時代。美國近代計算機出現之後,大數據、網際網路、人工智慧又形成了新的一輪產業革命。這也就是說,劃分人類經濟社會的根本標誌在於使用的生產工具。在數智化時代中,網際網路、數位技術和人工智慧則決定了這個時代的基本特徵。

「把握數智化時代,使用新的生產工具形成競爭力,才能使我們的生產活動、生活活動、社會組織活動能夠更好地發展。」姚景源認為。

宏觀調控:熨平周期波動

在數智化時代中,金融的作用首先應該更好地解決宏觀調控問題。姚景源認為,宏觀經濟最核心的問題是要解決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平衡問題。但是,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平衡是一個動態過程,是波動的,所以宏觀經濟帶有周期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了2024年要做好經濟跨周期和逆周期的調控。當處在經濟周期中的時候,要通過宏觀調控的辦法力求讓波動的幅度減弱,讓它對生產力造成的損失和衝擊能夠降到最低,即熨平經濟周期,儘可能地減少波動對國民經濟增長的影響。

姚景源表示,經濟周期逆周期調節和跨周期調節的前提是要準確把握經濟周期。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公布,2024年的貨幣政策是「靈活適度、精準有效」。從中國過去幾十年宏觀逆周期調節和跨周期調節的利弊、損失和收益來看,貨幣政策關鍵是把握「時」和「度」,也就是時間節點和力度大小,這一點的難度非常大。

「如果過去的經驗和傳統的理論難以適應宏觀調控,那麼能不能用新的工具去研究跨周期和逆周期?這對於我們都是一個嶄新的問題,需要從理論到時間上的突破。」姚景源稱,黨中央決定2024年要繼續堅持穩中求進的總基調,同時又提出要「以進促穩」和「先立後破」,把它們結合在一起就是要理解跨周期、逆周期的宏觀調控,要理解穩和進的辯證關係。

他表示,「立」的應該是數智化時代,新的生產工具變革帶來的影響變化,並將之用到宏觀調控上。「現在整個經濟局面錯綜複雜,中國經濟的周期性和結構性並存,長期問題又和短期問題交織,外需和內需都有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在這種錯綜複雜的局面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還需要我們不懈地努力。」

要素配置:流向需要領域

經濟活動中最重要的是要素的配置,而要素當中最重要的就是資本、貨幣、金融。姚景源認為,發展好經濟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怎樣讓金融之水能夠流到需要的地方,讓金融、資本、貨幣,這些生產力當中最重要的要素能夠發揮更好的作用。

黨中央明確提出,要發展普惠金融,要支持科技創新,要支持綠色發展,要支持民生改善、民生事業。那麼,如何讓金融要素能夠流向這些領域?他表示,首先要完善市場機制,讓市場機制發揮資源要素的決定性作用。對於市場機制的形成,則需要數智化給予啟發,用一種新的思維方式,用一種新的現代工具來實現,比如數位技術和人工智慧的結合,讓金融要素首先能夠通過市場的辦法配置到需要它的領域中去。

「市場也有缺陷,市場也會失靈。當市場出現失靈的時候,眼看著金融要素沒有向科技創新、民生改善方向流,這就需要政府的干預。」姚景源表示,在要素配置方面就兩條,一個是發揮好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另一個是當市場失靈的時候政府能夠出手干預且精準有效,這是對貨幣政策的要求。

惠企「支小」:降低融資成本

對於經濟蓬勃發展的關鍵所在,姚景源認為,需要建立制度讓交易成本更低,交易機會更多,交易充滿生機。

「近20年來,中小企業所反映的排在前面的困難問題都是融資難、貸款貴。為什麼中小企業融資難、貸款貴?因為中小企業規模小、信用度不高,還有中小企業可抵押物少,銀行發放貸款首先考慮的是風險。但是,現在市場主體當中90%以上是中小企業,新增就業當中80%以上是中小企業,業務創新70%以上集中在中小企業。讓中小企業充滿生機、活力才是整個經濟當中的核心問題。」姚景源表示。

他認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讓經濟增長內生動力持續增強,社會預期持續改善,而這兩者的重點都應當放到中小企業上。換句話說,貨幣政策就是應當讓市場主體融資的成本更低、獲得的機遇更多。而要實現這樣的目的,數智化時代給我們提出了新的方法。

他進一步指出,銀行不能局限於過去的抵押物,也不能僅從一個企業的規模來判斷企業的信用。數智化時代應當利用數位技術和人工智慧的結合,重新給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畫像,重新研究它們的評級,重新研究給它們發放貸款的科學依據。這樣,我們在數智化時代才能使中小企業走出一條新的路子,全力推進中小企業能夠獲得更多的資本,獲得更低的成本融資,使它們的內生動力持續增強,社會預期持續改善。

「不要拘泥於過去傳統的經驗,也不要拘泥於過去傳統理論,我們要用新的思維方式共同去探索怎麼樣實施好宏觀調控,使中國經濟能夠保持一個穩中求進、穩中有進的基本狀態。」姚景源強調。

(編輯:曹馳 校對:劉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3320e41fdbcf6d7cdbeaf3a1948febc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