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渴望》宋大成到大帥張作霖 李雪健咋做到的演啥像啥

2019-11-03     掌心春秋

2018年12月,頗受觀眾喜愛的著名演員李雪健卸任第九屆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一職。64歲的他,雖然步入老年生活,但演藝生涯仍在繼續。2019年10月,由他特別主演的國慶獻禮劇《希望的大地》,又登陸央視一套黃金檔播出。

三年前的2016年10月,在第十一屆中國金鷹電視節上,李雪健憑藉電視劇《嘿,老頭!》和《少帥》,贏得第二十八屆中國電視金鷹獎最佳表演藝術獎。

再度接過金鷹獎獎盃的李雪健,深情表示:「用角色和觀眾交朋友,是我的選擇,我的追求。我會一直演下去,直到演不動為止。

(「渴望」劇中的宋大成)

從九十年代初期風靡全國的電視劇《渴望》中,觀眾開始知曉劇中憨厚的宋大成扮演者名叫李雪健。那時,劇中的宋大成被譽為中國女人最想嫁的男人類型。

2016年曾經熱播的電視連續劇《少帥》,在劇中飾演配角大帥張作霖的李雪健,以其精湛的表演,星光甚至蓋過了劇中所有角色,受到觀眾高度讚譽。

如今,在網絡有關張作霖的文章、故事文稿中,引用的大帥圖片,幾乎都是李雪健扮演的張作霖劇照,可見他的被認可度有多高。

從創造了萬人空巷收視奇蹟的《渴望》劇中宋大成,到古裝經典《水滸傳》里的宋江;從共和國口碑人物《焦裕祿》、《楊善洲》,到《荊軻刺秦王》里神經質的秦王、《少帥》中長袖善舞的大帥張作霖。李雪健塑造了太多經典的熒幕形象,真的是「演啥像啥」,令人過目難忘。

李雪健1954年2月出生於山東菏澤農民家庭。1965年,11歲的李雪健隨父親前往貴州三線支邊,16歲進工廠勞動。在中學、工廠、部隊。他靠著一口地道的山東口音和文藝愛好,進入宣傳隊說快書、唱柳琴,開始了舞台演藝生涯。1973年,李雪健參軍入伍,1976年調入原二炮文工團話劇隊,後來又考入空政文工團,1987年進入中央實驗話劇院。

1980年,在話劇《九·一三事件》中,李雪健以扮演林彪一角,奪得中國戲劇「梅花獎」。1990年,因在電視劇《渴望》中出演宋大成,獲得電視飛天獎最佳男配角獎和第九屆金鷹獎最佳男主角獎。之後因主演電影《焦裕祿》,獲得第11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男主角獎和第14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男演員獎。

2000年,李雪健拍劇期間被查出患了鼻咽癌,他以頑強意志配合治療,2002年重新復出。2011年憑藉電影《楊善洲》,獲得第14屆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男演員獎;2012年,又憑藉電影《一九四二》奪得第50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男配角獎。

2018年12月18日,李雪健被黨中央、國務院授予「改革先鋒」稱號、獲得改革先鋒獎章,被評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優秀表演藝術家。有統計稱,李雪健是中國影視界囊括全部個人表演獎的「大滿貫影帝」。

李雪健多次謙虛地說:「我是從農村出來的孩子,我能夠走到這一步,做夢都沒有想到過,我很珍惜,尤其感激那些在我遇到的老前輩,···說到底,是他們成就了我。」

導演高希希拍攝的《搭錯車》,是2005年電視螢屏上最可圈可點的暖心佳作,這部劇改編自台灣同名電影,講述了啞巴養父和養女之間的親情故事。

李雪健將這個口不能言的慈父演繹得真切動人。在劇中,他一句台詞都沒有,但是卻用表情和形體動作,打動了所有觀眾。尤其是劇中為臨死的老伴剪指甲的一場戲,引得無數人熱淚橫流。

2016年年初開始熱播的電視連續劇《少帥》,再一次紅火了劇中大帥扮演者李雪健。

作為老戲骨,他在劇中已經不再是簡單朝著張作霖這個歷史角色去靠攏,而是直接把自己演成了那個叱吒風雲的的「東北王」。

生活中的李雪健,是出了名的「謙謙君子」,給觀眾的印象也大都溫文爾雅、文質彬彬,戲裡戲外都與大軍閥張作霖相去甚遠。

但他是因何被導演張黎看中出演張作霖呢?李雪健曾在接受媒體記者採訪時幽默說:「因為我們都是小個子唄!」。

張黎導演則一語道破其中緣由:「你們看到的李雪健老師溫文爾雅,其實那都是假象!」張黎說,李雪健本身就是行伍出身,當過幾十年的兵,早年間在話劇舞台上塑造過很多軍人形象,包括他飾演的林彪,都極受業內首肯。所以「張作霖肯定是他碗里的菜。」

在李雪健看來,張作霖是個格外「複雜」的歷史人物。

他說,「以往的歷史名人不外乎兩種類型,要麼名留青史,要麼遺臭萬年,但張作霖很難被歸到任何一邊兒。說他壞,東三省在他手裡的時候沒有丟一寸土。說他好,他違反國際公約,殺害李大釗,發動內戰,為了個人利益不擇手段。這樣一個人實在難用好壞定論,所以演起來很難也很過癮」。

電視劇《少帥》在瀋陽關東影視城和長春市等地拍攝,李雪健特別喜愛張作霖這個角色,也珍惜在劇組的拍戲的每一天、每分鐘。

在《少帥》拍攝期間,李雪健幾乎沒離開過劇組,一直全身心投入角色創作。《少帥》的戲多集中在冬季,在前30集拍攝中,李雪健的戲份頗重。帥府家庭戲、槍戰戲、爆破戲,場場艱巨,他一幕都沒落下。而且一到片場,他就像打了雞血一樣興奮,已經把表演當做生命的唯一了。

在拍攝期間,李雪健不僅背下了自己的台詞,而且主動背下了對手戲角色的台詞,他這麼樣的舉動,曾讓很多人挺困惑不解。

李雪健後來就此說出了兩點原因:第一,他認為大帥是所有人的大帥。那麼他只能通過其他人物的台詞中,去琢磨別人眼中的大帥是什麼樣子的,只有這樣才能將角色更好的塑造出來;第二點,他說自己年事已高,聽力有些下降。尤其在高強度工作狀態下,他有時候會聽不准對方說的台詞。所以他只有背下別人的台詞,這樣哪怕是聽不清對方說什麼,他也能憑藉記憶和對方的口型,判斷出對方在說什麼。不至於影響表演效果。

導演張黎透露,當年拍這部劇時,劇組為李雪健量身製作了不同種類的服裝,從禮服、長袍到大帥服、軍裝,任他挑選。

但李雪健獨愛穿軍裝,經常主動問說這場戲能不能穿軍裝拍。對此,李雪健表示,自己是個小個子,如何演出張作霖的霸氣,對他而言是個很大的考驗。鑒於之前,他看過張作霖的便裝泥像,感到霸氣感不足,因此他果斷要求儘量放棄便裝。

但李雪健這一意願,反倒是難為了導演張黎。因為劇中大帥張作霖的服裝一換,身邊的侍衛、隨從服裝都得換,經常幾十個演員從頭到腳,連襪子都得變,要做特別大的調整。

鑒於李雪健嚴謹的戲德作風,張黎導演表示甘願為他「費點事兒」。

在對劇中角色的把握上,李雪健對極其圓滑、善於在各方勢力間投機取巧,卻又不失原則的張作霖,有自己獨特的理解。

他說,張作霖格外複雜,既不屬於名留青史的那一撥,也不屬於遺臭萬年的那一撥,很難定性他的好壞,極具爭議性···。

在電視劇《少帥》中,張作霖有一句經常掛在嘴邊的台詞:「江湖是什麼?江湖就是人情事故」。這是張作霖的處世哲學,也是李雪健塑造張作霖的著力點。

李雪健解釋,「在那樣的年代裡,軍閥混戰,全國都亂,整個社會都好像是一個大江湖,必須用一些手段才能生存,而張作霖的生存方式,就是那個年代一個很有代表性的標本。」

所以,劇中李雪健飾演的張作霖,在面對家中親人、昔日兄弟、日俄代表、政壇對手時,都有著截然不同的對待方式,機智、狡猾、狠絕,還有溫情、慈愛。

對於扮演歷史人物張作霖,李雪健因為之前演過李大釗,曾對演張作霖有些牴觸。導演張黎給了李雪健五個字「天 地 君 親 師」,要他從這五個字去豐富人物生命內涵。告訴他「一個『死』的人是沒有力量的,活的人才有藝術魅力。」

於是,李雪健提前去了瀋陽的大帥府參觀,尋找人物感覺。他走進門廳,看到牆上一張張作霖頭頂瓜皮帽,身著長褂,還戴了一副小眼鏡的照片。心想,「這不是《白毛女》里的穆仁智嘛?」但越往裡參觀,則越是發現這個張大帥真是不一般。

拍攝前參觀時,李雪健還在瀋陽帥府的後院發現有一間祠堂,聽說當年只有張作霖可以進去,連兒子張學良都不知道裡面是什麼。直到張作霖去世後,大家打開這間祠堂才發現,張作霖在此供奉的是忠義關公。

這讓李雪健一下子懂得了「忠義」二字在大帥張作霖心中的分量。「他把關公當成自己的偶像,說明他還是很看重道義的。」

在詮釋人物的過程中,李雪健在慣常理解的張作霖固有的匪氣、蠻霸、狡猾之外,又多加了一層江湖義氣的理解,如此豐富的處理,才讓李雪健充滿了演「活」角色的底氣。

劇中在郭松齡倒戈差點攻打到奉天的危急時刻,脫去軍裝的張大帥,在李雪健的演繹之下成了一個行將落魄的土財主。他大聲嚷嚷著:就算燒了這大小青樓,也不讓郭松齡撈到一點便宜!仍然是一副仗義不屈的神情。

李雪健後來說,「張作霖從一個馬匪能夠一直走到東北王,進京當大元帥,脫離不開那個時代。那時候的中國就是一個大江湖。···所以咱們窮,咱們挨打。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才能感受到,每個人都是民族的一員。我們絕不能退回到過去,(落後)恥辱啊!」。

李雪健說,影視藝術是集體創作。舞台劇有幾個月的時間排練,可以邊排練邊改變,邊演出邊調整。影視就沒辦法。所以在創作前期,你要拿出更多的時間做準備。「別以為自己有多了不起,一個角色火了,可能有種種原因。做演員,要自知。」

他坦言,拍《少帥》最大壓力來自於他始終是一片綠葉,不能過於搶戲。「我的主要職責是把張學良這個角色陪襯好,張學良演成了,戲就成了。我不能給他拉分,要儘量給他加分,所以要找准這個人物在劇中的位置」。

嘴唇蓄著鬍子、兩眼目光犀利,時常張口罵髒話「媽了個巴子的」,讓人覺得這就是活生生的張大帥。

對於觀眾關注的張作霖和張學良二人的父子關係上,李雪健的理解是:張作霖是個嚴父,對兒子期待很高,但他雖然嚴苛卻也默默疼愛兒子。

比如劇中大帥準備就郭松齡倒戈事件處置少帥時,部下紛紛進言勸阻。觀眾可以從李雪健的眼神中,看到失落,一種英雄遲暮、日薄西山的落寞之感。此刻他的內心除了對兒子的百感交集,也許更開始在為自己過往行為的反思···

後期曾有人問李雪健:都知道你對劇本是很挑剔的,在決定自己出演張作霖時,當時是一個什麼樣的想法?

李雪健回答:接這個劇有兩個主要原因,第一個原因是老想跟張導演拍一個戲。第二個原因是,導演讓我參加這個戲,正好我也有這想法,我們這個年齡的人,有時候碰到國家、碰到民族有大事時,老想能做點什麼,所以正好這個戲是為紀念我們國家、民族抗戰勝利,也是對世界反法西斯勝利的紀念。

表演獲得了成功,有人問李雪健:「你身上哪種氣勢和張作霖特別像?

李雪健依舊幽默回答:小個子。

有文章評論說:這個時而狡獪時而陰鷙,時而張揚時而隱忍,時而殺伐決斷時而插科打諢,時而低眉順眼時而橫眉冷對,時而如跳樑小丑般賣弄,時而有君臨天下之威儀的張作霖,被李雪健在劇中賦予了奪目光輝。

這個人物在面對多方利益攀扯,應對各種人際關係的時候,那種深入骨髓的圓滑與世故,那種妙到毫巔的老辣與精明,被李雪健用精湛的表演,神完氣足地鏤刻在了螢屏之上。

衷心感謝各位朋友閱覽《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歡,可點擊欄目右上角的提示「訂閱」或「關注」。我們共同賞析歷史趣聞,回憶歷史往事…(聲明:文中配圖均源於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31cOO24BMH2_cNUglL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