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微短劇」到「微綜藝」,看「微」風如何席捲網際網路生態

2022-09-29     深度文娛

原標題:從「微短劇」到「微綜藝」,看「微」風如何席捲網際網路生態

2022年暑期,知乎連續推出了三檔自製微綜藝《我的高考笑忘書》《我所嚮往的職業啊》《荒野會談》,短短月余時間,這三檔微綜藝的節目播放量已經破億。微綜藝這一新型網際網路內容生產形式,繼微短劇之後,已經成為更多頭部平台的流量爭奪戰場。

輕體量綜藝製作,與時俱進的升級疊代

對於抖音、快手等短視頻社交媒體的重度用戶而言,微短劇這一形式並不陌生,快手的《再婚》《長公主在上》播放量達9億,抖音微短劇《夜班日記》《柳葉熙:地支迷陣》成為品牌定製新標杆,引發業界對於微短劇的強烈關注。

在巨大的用戶流量面前,這一劇集形式也已經被長視頻平台火速接納。騰訊視頻於2021年發布「十分劇場」 深耕微短劇內容矩陣,《拜託了!別寵我》累計分帳超3000萬元。芒果TV出品的《念念無明》單集不過10分鐘,總時長不過180分鐘卻小爆出圈,豆瓣評分7.0,評分人數達2.9萬,也成為微短劇「以小博大」的典型。

在「試水」微短劇成功的情況下,視頻平台的視野進一步擴大,繼續尋找「微」生態下的內容發力點。視頻內容的半壁江山——綜藝,也就成為網際網路平台內容革新的重要對象,不少微綜藝紛紛湧現。

一般而言,不超過30分鐘的綜藝節目被統稱為微綜藝。

相比於微短劇,微綜藝所需要的製作成本更加輕量級,不需要精美的服化道,也不需要高能反轉的劇情,更不需要過多的演職人員,有時候一期甚至只邀請一位明星嘉賓,便可完成訪談類微綜藝的錄製。

而相比於普通up主所製作的視頻,這些由專業團隊策劃完成的微綜藝內容又更加專業,在內容體驗度上能精準滿足用戶消遣時間的需求。

根據《2019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顯示,行業內對「微綜藝」的認知度近六成,40.6%的受訪者認為綜藝節目長變短是一種必然趨勢。

因此抖音、快手早在2019便開始發力,2019年底,抖音在兩周內連續上線了《魔熙先生+》《尋夢「歡」遊記》《歸零》三檔明星微綜藝,儘管水花不大,但是抖音也始終沒有放棄在自製綜藝上的探索腳步。畢竟從長遠來看,輕體量的微綜藝符合大眾「短平快」的娛樂消費訴求,越早布局越能搶占先機。

在和短視頻平台的競爭博弈中,愛優騰等頭部平台也都有微綜藝推出。

也正是由於微綜藝的准入門檻低而內容生態廣,除卻傳統長視頻平台,百度、新浪、小紅書、知乎等主流資訊平台或社交媒體也在結合自身優勢加速內容多元布局。

譬如百度出品的戶外奇遇自然人文微紀錄片《地球漫遊計劃》,以水果科普為主線的微綜藝紀錄片《出發吧!水果獵人》等,圍繞原生創作者展開製作;新浪健康推出的眼科知識闢謠類微綜藝——《眼科醫生請就位》也應時而生。

就連官方機構也紛紛湧入這一賽道,9月16日,由省文旅廳聯合頭條旅遊推出的山西文旅微綜藝《自駕雲遊季×山西好風光》在今日頭條、抖音正式上線。

從微綜藝的蓬勃生長態勢來看,這一低成本、快節奏、簡約化的綜藝形態與微短劇一樣,能夠成為長視頻內容生態的有效補充,為觀眾提供更豐富的影音體驗,未來或將贏得更廣闊的發展前景。

鮮明向平台特質,生機勃勃的內容反哺

不過在內容爆炸的年代,輕體量的微綜藝,如果沒有鮮明的記憶點很容易被觀眾「閱後即忘」,什麼樣的微綜藝才能在觀眾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記?

這一點,知乎給出了很好的答案。

知乎今年推出的三個微綜藝均是知乎的青年用戶受眾群體關心並熱衷討論的話題, 無論是職場青年紀實觀察節目《我所嚮往的職業啊》,還是高考紀實人物訪談節目《我的高考笑忘書》,抑或是聚焦當下年輕人內心世界的《荒野會談》,都精準地踩在了年輕人的情緒點上。

而訪談節目所討論的話題,如「高考失利後我和父母的關係變差了」「連續5次復讀我到底經歷了什麼?」「從事某某職業究竟是怎樣一種體驗?」「在外企中職場精緻真的重要嗎」都是知乎上常見的問答內容。這些訪談將知乎原來高密度的文字信息以視覺化的方式呈現,以影音的生動方式盤活了知乎上的海量內容素材,同時又進一步的反哺知乎上的內容生態。

《荒野會談》中李雪琴拋出的問題" 人可以完全不社交嗎 " 觸及到每一個成年人都無法迴避的「社交」問題,具有極廣的適用度,也在知乎形成提問,問題已有 65 萬人瀏覽,超 700 人參與深度回答。

而以生活分享所見長的小紅書也在努力孵化和品牌調性相吻合的微綜藝。

目前小紅書所推出的《逃離城市計劃》《角落的夜晚》《兩天一夜露營計劃》《我就要這樣生活》等等系列微綜藝帶有濃郁的治癒系生活氣息,成為新的「青年風向標」,帶動眾多用戶在生活方式、運動健身等領域進行標記和分享,幫助平台在美妝護膚、美食、穿搭、母嬰育兒等傳統強勢賽道外形成新的記憶標籤。

在網絡綜藝呈現出圈層化、縱深化、垂直化等發展態勢的情況下,找准平台原有內容生態和新興形態的共振點,積極擁抱微綜藝這一內容生產方式,是不少平台提升用戶活躍度和黏著度,刺激存量與增長,加速內容生態擴容破圈的有效路徑。

垂直化精準營銷,不容忽視的商業潛能

值得一提的是,微綜藝還有一個非常突出的優勢。

當下各大平台都在降本增效,尋找能夠加大商務合作的契機,而微綜藝則能夠更好地和商業營銷、商業宣傳相結合,甚至可以直接根據品牌方的需求,為品牌量身定製綜藝題材與內容,幫助平台拓展盈利渠道,其商業價值不斷凸顯。

在微綜藝中,品牌不再是突兀的花式口播,不再是隱形植入的道具,或者是用戶追劇時一段突兀的30秒廣告,或者是劇集最後匆匆掠過的幾行字幕,而是在其價值內容上可以有了更深層次的思考與延展。

比如思念食品定製的紀錄片訪談式微綜藝《思念物語》便是很好的例證。這部由思念食品出品、恆頓傳媒和 Figure聯合製作的紀錄訪談式微綜藝,以 「填補治癒系空白+深度剖析視角」為落腳點,在新浪微博和優酷同步推出。

李誕作為「思念會話人」,與《四個春天》導演陸慶屹、冰凍人丈夫桂軍民、「家庭浪子」白明輝、狗狗守護人樊昱、「90後」軍嫂謝勝楠五位主人公面對面,記錄思念背後的情感故事。

「我有餃子,你有故事嗎?」,微綜藝巧妙運用了思念品牌資產,描述人與人、人與動物之間的情感聯繫,正向溫暖的價值觀在青年中得到強化,而思念食品品牌形象衍生的美好涵義和人文底蘊也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

不少品牌也藉助自身與文娛產業聯繫密切的優勢,直接入局微綜藝,將「內容即廣告,廣告即內容」的特質發揮到極致。這些垂直向節目未必能形成破圈層的爆款,但卻能在某些特定目標群體產生共鳴。

譬如雅詩蘭黛推出的首檔專業科普類微綜藝《抗老情報局》邀請三位護膚達人坐鎮,兼具護膚科普與商業銷售性質的微綜藝,比之第三方的直播又更令用戶信服,滿足品牌對精準人群的營銷效果。

更有明星工作室捕捉到了微綜藝方興未艾的潮流趨勢。肖戰工作室自製微綜藝《日常見肖戰之載入像素中》第一集播出之後,好評如潮,發布兩天內視頻播放量3000萬+,轉發量超過300萬。相比於明星個人生活向的VLOG,微綜藝經過導演、策劃、編排,內容更為豐富,高度垂直化的明星紀實性微綜藝,也更容易吸睛。

微綜藝因為在商業合作上更為迅速,熱點貼合更快,傳播效率更高,能夠在較短時期內,以較低成本達成品牌營銷效果, 相信在未來,品牌也會更青睞這種營銷方式。

長視頻平台和商業廣告用戶也可以結合微綜藝探索更多合作方式,無論是時尚美妝、母嬰親子、文娛生活、明星紀實、情感觀察,健康健身……足夠細分垂直的微綜藝都有對應行業的廣告主以及相對固定且可持續挖掘的目標人群。

蓬勃的微綜藝,對於網際網路平台的多元內容開發疊代升級,必將貢獻較大的助力。

在劇集製作以短平快高概念為潮流風尚的時候,用戶視頻消費內容的另一大對象——綜藝,也正在與時俱進探索與用戶需求更契合的內容新業態,多檔輕鬆化、輕量化、簡約化的微綜藝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知乎微綜藝的小爆,也證明了這一體裁天生具備良好的傳播因子與商業推廣潛質,如果運用得當,同樣能夠以小博大,強化平台的定位認知,增強用戶黏性,提高品牌合作的意願度,「微」風席過,相信未來網際網路視頻平台將是一片欣欣向榮的新風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3195684c07f834eb3f19daf8745528a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