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M9:當山靈使出了渾身解數

2022-03-03     李凌佳琦的HIFI小鎮

原標題:漫談M9:當山靈使出了渾身解數

俗話說隔行如隔山,但即便是在前端設備領域有如此多年積累的山靈,想要在隨身播放器行列里打出一片天也並非易事,而在HIFI播放器這個小眾市場,「內卷」程度比耳機、耳塞什麼的還是輕了不少,加上各種怪物級小尾巴層出不窮,目前我們似乎還沒有聽說過什麼千元級播放器無敵能打的情況?因此,目前來說,在選購播放器時,絕大部分前提下我還是儘可能秉持著「貴的一定更好」態度,並且高端、乃至旗艦級機器的「下料」與否更是一個肉眼可見的狀態,想要儘可能的好、往往就得儘可能地提高預算。

M9是山靈第一款破萬元級的機器,依舊是走的非常傳統的大、厚、重的國磚路線,而私以為,M9的打造策略以及宣傳賣點非常簡單:把所有用戶能想到的、不能想到的,都安排給你,從軟硬體的種種方面,用盡渾身解數把用戶可能需要的東西,完全地集成在了這一台全新的旗艦M9身上。聲音也許可以去討論蘿蔔青菜,但M9就好像希望「外在」方面不希望讓所有持幣觀望的用戶留下槽點一樣,處處都給你兼顧到位了。什麼,你說劉海屏丑?我替山靈感謝這些在到處吐槽M9劉海屏的用戶,這下話題熱度簡直拉滿了,而且反而還起不到什麼勸退效果,畢竟蘋果從iPhoneX以後哪一代不是繼續熱銷......我雖然不敢說有多麼深度把玩了M9,但可以肯定的說,M9的頂尖音質我認為不存在什麼明顯的爭議,那麼我希望通過我的主觀體驗和個人感受,來告訴你它的聲音個性是否和你的審美有共鳴、以及體驗方面的東西能否打動你。

首先說「非HIFI硬體類配置」。

反正山靈是挺精的,友商用425,我就用430,友商用660,那我就665嘛,總之比你多個5。千呼萬喚,山靈終於是在自家播放器上使用了比高通驍龍430更高級別的處理器。這還沒完,一些周邊硬體也跟著有了很大的提升,比如USF2.1級別的256G機身存儲和8GB的LPDDR4X運行內存,所以整體的Soc性能是非常強大的,也給使用流暢度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當然甚至還給用戶省出了一張高速TF卡的錢。快閃記憶體和運行內存的質量其實是相當重要的,直接決定了加載APP、開啟多個後台等日常體驗時的效率,相信但凡是在PC端從經歷過機械硬碟時代轉向固態硬碟時代、以及升級過內存條的用戶都有數。而安卓10、USB3.1、雙頻WIFI等功能更是讓M9的體驗錦上添花。

此外,M9也是在HIFI播放器中首次使用了異形屏來保證屏占比,這塊解析度高達2160*1080P的夏普LCD螢幕已經是行業天花板級別,至於「劉海」礙不礙事,就看你的個人喜好了。劉海的部分可以取代類似Oled螢幕上的「Always on Display」功能,比如用來顯示時間、音量、當前歌曲的碼率等。8350mAh的電池完全足夠撐得起一個獨立小屏的實時顯示,還不用擔心Oled螢幕區域壽命不一帶來的燒屏問題。

作為一個體型較大的機器、以及具備超高屏占比的正面部分,本身就已經幾乎沒有太多的設計空間了,如何把機器做美觀會是一個巨大的難題,而設計又確實並不是山靈的強項。在大家的印象中他們一直是「一招鮮吃遍天」,機器在外形方面的家族風格大差不差,M9應該是第一次能夠讓我們明顯看到一些「設計痕跡」,比如滾輪和側邊的波浪形線條設計是以往山靈的機器中沒有出現過的。至於實際的視覺效果,我只能說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機身的臃腫和呆滯感,但整體的機身線條談不上有多麼流暢美觀,尤其是機身頂部和水波紋銜接的那部分還突出來了一塊。想在大機身上做出多麼好看的實物效果,可能確實有些難為現在的國磚廠家。

操作上,我仍然記得不少用戶在山靈家首款全開放式安卓機M6上市後的一些吐槽,當時的系統流暢度尚可,但各種的小BUG著實也花了山靈很長時間才優化完畢,到了M8這裡時,整個系統的流暢度優化和易用性已經相當成熟。M9基於這套體驗升級了一整個檔次的Soc硬體以後,涉及到太細節的體驗我就不打算多講了,相比隔壁飛傲、海貝來說,系統UI的美觀度、使用邏輯上已經毫不遜色,但吹毛求疵一點說,在過渡動畫、滑屏幀數、以及整個的跟手感方面,M9流暢有餘、但離「絲滑」還是差了口氣。

以上說了這麼多,雖然提及了不少我個人眼中的小缺憾,但M9始終是你目前能買到的硬體配置最高、用料最足、綜合體驗最好的播放器之一,更何況它的價位只是處在1.5W+這檔。我說一句,拋開外觀美醜、體積重量這些涉及到主觀口味與需求的部分,【山靈使出了渾身解數在這個價位給到用戶最佳的綜合體驗】,應該沒毛病吧?

HIFI硬體部分,山靈的官方詳情頁資料給的很翔實,而雙4499的這一「名貴」DAC配置對那些配置黨來說無疑可以原地高潮,但也有理智的聲音在質疑,4499這種電流放大型DAC,單顆用在台式機上都夠用了,為什麼山靈要如此奢侈地在隨身設備里用上2顆?我也抱著同樣的疑問,私下裡諮詢了山靈的工程師,得到了一個明確的答覆:

「針對電流型的DAC,每個DAC的輸出都具備專屬的I/V電路、獨立式的供電,有助於打造更強的動態、分離度、純凈度。而且雖然單顆DAC之間會有體質差異,但山靈通過一人一機的人工配對,力求每一台機器的2顆DAC儘可能做到超高精度的匹配。」

翻譯一下就是,山靈使用雙DAC是為了更方便地為這種電流輸出型DAC做電路部署,單個電路服務單個DAC的聲道,更容易有發揮的餘地來提升整機的性能表現,而如果是電壓輸出型的DAC,他們不見得會使用這個方案。

硬體測試的部分自然是少不了,只是出於篇幅原因,這部分我不做過多詳細的展開。

平衡

單端

Line Out

信噪比超過130dB的部分不用看了,因為測試流程的問題,在暫停測試文件的時候存在IC電路的關閉,大家參考「動態範圍」這一指標即可,未來我也會慢慢淡化信噪比的測量,因為絕大部分時候和動態範圍的參數是完全一致的、且動態範圍的測量沒辦法說謊。而山靈那邊也是按照動態範圍的數據來標信噪比的,點贊,非常實誠。

總結幾個要點

1、山靈那邊的數據和我這裡帶載實測的數據幾乎完全一致(他們去年也更新了自己的測試設備,為目前行業最高水平的APX555),但只重點宣傳了平衡口32負載下的輸出功率可以達到900多mW,事實上16歐負載下也能夠達到955mW的功率、動態範圍也高達122dB+,相比很多低阻就翻車的機器來說,M9的帶載能力非常優秀

2、M9的300歐負載可以達到104mW的功率,對比一下,鈦菊是83mW,P6Pro是77mW,LP6TI七周年是161mW。M9在驅動頭戴時耳機不說有多麼強悍,但一個基礎的推力儲備是非常夠的

3、單埠的功率同樣優秀,16和32歐負載分別達到595mW和431mW,噪聲表現也沒有比平衡明顯劣化,尤其是單埠的帶載失真表現甚至略好於平衡口

從核心數據來看,M9的表現側面也是對安卓不HIFI的一次有力回擊,超高的功率雖然對推耳塞來說沒什麼大用,但聲音作為一個連續信號,M9的表現可以滿足大動態瞬時功率下的控制力、以及驅動頭戴時耳機的優秀表現。從實際的聲音表現來說,M9也堪稱是一個非常具備驅動適配性的機器,不論是耳塞還是大耳。

聲音部分,我先說結論。M9幾乎方方面面戳在了我的審美上,聲音素質服務於聽感,對於M8的韻味進行了升華的同時,在大動態、空間感、透明度方面的表現擁有了更好的兼顧、進一步提升了曲風適應性。在山靈家族中,M9在音色層面上相對接近於M6 21版、以及前代旗艦M8,完美貫徹了「潤-Fi」路線的同時在器樂的表現力上要超出M8一個身位。

一耳朵聽到M9,很容易被它柔美的中頻音色所吸引,以至於讓你覺得這貨的音色有點「軟」,但隨便打開一首OST或者大編制,接駁上我的Khoas+Nyx時,剛勁有力的動態又讓我從那種綿柔細膩的沉浸感里走了出來。M9的高頻通透、但談不上明亮,聽ACG女聲時不會有那種甜膩的女聲氣息尾音的渲染,「結像厚而不肥、密度高但不死板、人聲甜且醇潤」是M9的最大特點。以上的部分特性也適用於M8,但M9的人聲比M9結像形體有所收束、位置更加兼顧大場景的器樂表現,在絕大部分搭配下不會有舔臉的感覺;在人聲表現上比M8稍亮,對於亞洲系的年輕女聲表現更為的清甜,同時整體的器樂鮮活度也有了明顯進步,營造出了一種輕盈、活潑的調性。

我應該不止一次在文章中提過,不同用戶對於播放器的需求可能是截然不同的,但私以為大部分用戶應該是「一機多塞」、或者「少機多塞」的那種,有些播放器就屬於完全忠於耳塞原味、起到還原後端性能與音色的作用,最著名要數樂圖家的墨菊、樂彼家的LP系列,你聽不到太多廠商干預播放器音色的痕跡。而山靈家也有這類的作品,但型號極少,主要還是M6Pro、M6Pro 21兩款,其他絕大部分播放器,都深入融入了山靈家的審美,在搭配得當的前提下,M9則起到了還原+升華的一個作用。

拿Softears的全新動圈旗艦Turii Ti版來說,我雖然購入了這款塞子、且認可它的諸多進步點,但從音色風格來說,原版Turii其實和我的口味更接近一些,低頻更彌散、傳統動圈的風味更濃。而山靈M9無疑是我心目中Turii Ti理想的狀態伴侶,這一點我和戈聲主理人王戈的建議是相反的,他會更喜歡凱音N6ii+R01/鈦62下的聲音,發揮極致的透明度、大動態和高頻爆發力;而我更喜歡M9驅動下具備細膩中頻與稍稍帶點Delay感的聲音,低頻更為蓬鬆、人聲更有顆粒感,同時大動態表現也完全鎮得住場面、尤其是結合上M9本身非常優秀的縱向和縱深。而M9所不具備的就是高亮度前端所帶來的「光澤度」、「華麗感」,而是總體依舊有著一點模擬味,就像在聽高端便攜CD機的那種感覺,細品之下你能夠感受到山靈對於什麼是「磁性」、什麼是「暖聲」的理解。

我喜歡猜測開發人員在調音過程中的糾結點,也曾經深度戳中過一些產品經理和工程師在研發階段的掙扎和妥協,但我個人覺得,山靈在打造M9時的方向是非常明確的、果斷的,也一直在通過傳遞聲音審美來篩選客戶。在和自家ME800的搭配中,這套組合在泛流行樂的樂感表達上已經完全讓我忘記了ME800的定價,直逼我手頭的Chronos、ProjectY等型號。這裡不是為了吹ME800,而是作為同期推出的耳塞型號,山靈這種做到1+1>2的官方CP我認為值得一試,也是山靈的忠實粉絲們的一套「甜品級」西裝。

而新增的「大耳模式」無疑是一個非常實用功能,能夠大幅度提高輸出功率來應對驅動頭戴的需求。但這裡我拉個彎兒,能不能推好頭戴還真不單純是功率的事兒,播放器的聲底很多時候從搭配性上就決定了不適合推頭戴,尤其是結像偏精緻、線條感較強的型號,如果在推類似Focal、Stellia這種風格的頭戴時會顯得非常的小家子氣。其實前代的M8在風格上是很能鎮得住大耳的結像和密度的,只是得益於M9更加優秀的功率冗餘帶來的瞬時爆發力承載度和更好的聲場表現,M9在驅動我手頭的HD580、Empyrean等型號時,其實際的聽感表現要優於我手頭的P6Pro,不會顯得單薄,呈現出了相對沉穩和安定的聲音。如果只是應付相對低阻、且不那麼吃搭配的頭戴型號,M9的表現已經可以取代絕大部分小體積的隨身純耳放了。

M9的配置誠意和聲音素質的表現都是實打實可以被輕易感知的,對於山靈潤-Fi風格的繼承和升華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使出了渾身解數」你既可以理解為山靈在這件事上對有用戶足夠的誠意,也可以理解為如此高完成度的聲音、這麼豐富冗長的產品文案頁面,其背後的產品籌備、技術儲備,已經很難用三言兩語來形容,能讓用戶耳朵收貨才是最終的訴求。而當山靈這樣的傳統大廠把自己的實力盡數發揮時,M9確實成為了兩萬元內真正能夠扛起行業大旗的全開放式安卓播放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2e7e77b21bc1d207d5978b55a391a66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