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煥冤案始末,作為敵對首將,乾隆為何要大規模平反明末將領

2023-05-03     史密記

原標題:袁崇煥冤案始末,作為敵對首將,乾隆為何要大規模平反明末將領

明末,崇禎三年,明朝流民四竄,百姓叫苦連天,為解決溫飽只能挖草根而食,更有甚者以香灰做充飢的食物。

不過即使是如此,此事傳到明朝朝廷的時候也沒引起多大的動盪,而在同年八月,原薊遼督師袁崇煥以「擅自議和」等通敵賣國的罪名被凌遲處死,家產全數充公,家人被流放邊疆永世不得回京。

當時,眾人聽聞崇禎皇帝的決策後紛紛誇讚崇禎皇帝大公無私,英明神武,給罪臣了應有的懲罰以示懲戒,著名學者朱之瑜稱袁崇煥為「亂臣賊子」,天下人無不對袁崇煥嗤之以鼻,恨其入骨。

可清朝,乾隆時期,乾隆帝卻為其平反,稱袁崇煥是民族英雄,那麼事實究竟是如何的?為何乾隆皇帝作為清朝的君主卻要為袁崇煥這個明朝的將領平反?

一、袁崇煥冤案初始

就袁崇煥冤案額的本質來說,只能說政治是最為變幻莫測的東西,其可將一個精忠報國的人瞬間變成通敵叛國的小人,可將一個心懷不軌的亂臣賊子瞬息轉成為國為民的肱骨之臣。

袁崇煥冤案的真相究竟如何,以史書記錄來說以不可考,事實的真相已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之中,隨著朝代的更迭化作一捧塵土,隨記憶的風沙消散,但我們依舊可以根據歷史上著名的學者、史學家的態度考究一二。

袁崇煥生於明朝最為紊亂的時代,當時遼東邊境的戰亂成了明王朝的心腹大患,許多朝臣對其都頗感頭疼,想解決卻又有心而無力。

袁崇煥本人生性便對這些看似枯燥的軍事十分的感興趣,為了更夠更加細緻的知曉遼東戰亂的具體細節,袁崇煥曾隻身一人去往遼東邊境觀察戰況,確認地形環境,努力獲得親眼所見的第一手情報。

明朝天啟年間,遼東戰亂再度襲來,重鎮廣寧被攻陷,明朝朝廷為此次戰爭苦於率領軍隊的將領人選,這時袁崇煥本人上前毛遂自薦,稱自己對遼東戰亂了解頗多,可解決此事。

就這樣袁崇煥被選為遼東戰亂的將領,因為袁崇煥之前對於遼東邊境的詳細了解使得袁崇煥剛到遼東時便會根據當地的地勢及情況做出正確的決定,向大學士孫承宗提出堅守寧遠地區,將寧遠地區作為大軍的駐地。

此舉得到了孫承宗的大力支持,可好景不長,就在袁崇煥開始以遼東地區為據點建立防線,保障寧遠地區的百姓之時,大力支持袁崇煥的孫承宗卻被罷免。

但值得慶幸的是袁崇煥本人在當時並沒有受到多大的牽連,但清軍將領努爾哈赤當聽聞孫承宗被罷免之時,便覺得機會來了,一舉進攻,直逼寧遠。

袁崇煥深知以自己目前在寧遠地區的兵力很難抵抗的住努爾赤帶領的清軍,於是向山海關求援,可山海關的人擁兵自重,對寧遠地區目前面臨的危機視而不見,袁崇煥無奈只能帶領手下的士兵奮勇抵抗。

努爾赤曾勸袁崇煥歸降,袁崇煥嚴厲拒絕,之後借用當時寧遠地區的大量巨炮轟走了清軍。

在這場戰爭中,袁崇煥可以說是居功甚偉,但令人遺憾的是,袁崇煥因當時得罪了明朝皇帝的心腹魏忠賢而在這場戰爭之中未得到任何的嘉獎,一腔熱血被所忠的君主視而不見,袁崇煥感到十分憤怒,卻又忌憚魏忠賢最終含恨辭官。

二、袁崇煥慘死,乾隆為其平反

明末,明朝崇禎皇帝繼位,魏忠賢成了崇禎皇帝的心腹大患,袁崇煥被重新啟用。

袁崇煥為了能讓自己能受到重用,提出了五年之內平定遼東的宏偉目標,而後崇禎皇帝將其任命為遼東督師,而袁崇煥在整頓遼東的時候,發現雖然軍隊能夠牽制住清軍,但是過程之中耗費的銀錢糧食實在過於龐大。

為了節省開支,袁崇煥便提議讓人專門管理此事,可卻遭到了東江軍毛文龍的強烈反對。袁崇煥氣不過,便設下計謀將毛文龍殺死,而這也為之後的東江軍反水投降於清軍埋下了伏筆。

清軍再次席捲而來,袁崇煥率軍對敵,可東江軍臨時反水投向了清軍,一路直逼京城,袁崇煥與清軍大戰,最後以及其慘重的代價打退了清軍,可此次戰役之後,袁崇煥並未得到封賞,不僅如此還反被崇禎皇帝治罪,稱其通敵叛國,處以凌遲之刑,一代名將沒有死在敵軍的手上,卻死在了效忠的帝王的手中。

自此,袁崇煥一直是以通敵叛國的「叛徒」的形象活在百姓的心中當中,遭到百姓的唾棄和不齒,可當清軍入關。

乾隆繼位之後,乾隆皇帝卻為諸如袁崇煥這樣的明臣平反,稱其雖然與清朝敵對,但自始自終都忠於主君,令人十分感嘆,之後還一度在民間尋找袁崇煥的後代,給予官職和補貼。那麼為何乾隆皇帝會為了袁崇煥這樣與清軍作對的明臣平反?

三、宣揚忠君思想,鞏固清王朝統治

首先,乾隆帝身為清王朝的君主自然不可能是完全真心實意的為諸如袁崇煥這樣曾經與清王朝作對的明臣著想的,此舉,背後隱藏的便是乾隆帝想要借用袁崇煥這樣的名將來宣揚忠君思想,藉此提高君主專制,鞏固清王朝的統治。

乾隆帝是清王朝的第六代皇帝,距離明末已然過去了幾代人一百多年,可即使是如此,在清朝統治的一百多年裡民間眾多反清復明的的思想卻從來都沒有停止過。

而乾隆帝為了解決這一難題,從根源上下手,宣揚百姓骨血之中的忠君思想便是勢在必行的事情。

乾隆帝此舉就實際意義來說其實可分為兩部分。

第一,乾隆帝本性便是喜好有個性有品節的大臣,在明末清初之時不乏有明臣歸降於明朝,乾隆認為這些人十分的不齒。

正所謂一臣不侍二君,即使在清初時這些大臣對於清王朝曾經有所貢獻,但之後乾隆將大多數的這種歸降之臣子貼上了「品節有失」的標籤。

第二,便是乾隆帝意圖通過幫袁崇煥這樣的忠臣最後卻遭到了君主的摒棄來宣揚清王朝的正統,宣揚忠君思想,清王朝才是大勢所歸,民心所向。

袁崇煥這等名臣為明王朝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戰後不僅沒有受到封賞還遭到了君主的懲罰,這顯示出了當時明王朝皇帝的昏庸。

因此為了佐證清王朝統治的正當性,乾隆帝大肆挖掘如袁崇煥這般被明朝朝廷汙衊,含冤而死的忠臣烈士,試圖以這樣的方式來平定百姓心中反清復明的心思,顯示清王朝才是大勢所趨,正統存在。

並且雖然清朝是滿人建立起來的王朝,但歸其根本人口並不多,那麼為了統治這個人口眾多的王朝,則也需要漢族臣子的幫助。

因此乾隆帝在一定程度上漢臣的位子抬高,通過為袁崇煥這樣的臣子平反來向清朝的漢臣傳達:清朝是是一個十分開明的王朝,即使民族不同,但只要忠君,效忠於清王朝,清王朝便會給予你應有的回報。

因此,乾隆皇帝大規模的為明朝將領平反,其目的歸根究底還是為了清王朝及鞏固自己的君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2b9f072c8efa05fa7bff0ecdb4ee5e7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