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百搭的平行之作——簡評達音科 Kima Classic

2023-05-07     李凌佳琦的HIFI小鎮

原標題:更百搭的平行之作——簡評達音科 Kima Classic

對於達音科Kima Classic的誕生,肯定會在說法、理解上有一些歧義,包括對於官方口徑中提到的變化我也認為存在一定的不嚴謹,正好其實我手頭是有老版Kima用作對比的,本文借著寫Kima Classic的機會,也和大家聊聊我對這2個型號的看法和購買建議。

老樣子,開箱配件環節我就簡單帶過一下。

雖然不少品牌開始推出自身IP對應的二次換卡通形象,但我個人對二次元完全無感,就不做解讀,而從產品開箱體驗中則是感受到了達音科一貫的配件大廠風範,光是耳塞套就送了多種,而且增加了一種圓筒形的灰色耳塞套,在自帶的所有耳塞套類型里,我個人認為這款具備最佳的佩戴深度(有點像Westone的那種感受),聲音也較為全面,推薦大家使用。

收納包則是沿用了隼Pro上同款不同色的布藝拉鏈包,內部空間相當充裕,額外放一個小尾巴都沒什麼問題,內部還附有網兜去用來放置一些類似清潔刷、備用耳塞套、轉接頭之類的小配件。原線方面自然不用擔心達音科的用料,高純度單晶銅鍍銀Litz,外披的配色也和腔體更加搭調。

Kima Classic腔體本身的棱面較多,外表的工藝也和原版Kima有所不同,是接近啞光質感的,圓潤的倒角和腔體也顯得整個它的外形看著沒有什麼金屬的凌厲感,小巧的體積也在佩戴舒適度上有所保證。

Kima本身的10mm的DLC動圈單元給到了Kima足夠高的素質基底,此外還有N52釹鐵硼強磁系統、高張力超細音圈線以及諧振抑制雙腔體等,這些東西現階段放在一個幾百元檔的產品上可能已經不像幾年前那麼稀奇了,其目的想必也很簡單——有足夠「冗餘」的素質空間當然是發揮品牌調音能力的最佳保證。

以下截取自官方的文案:

硬體配置一致,聲音風格有所不同。Kima三頻分布更為均衡,聲音更為溫潤耐聽,較為雜食,適應面廣;Kima Classic 增加了低頻及高頻存在感,聲音更鮮活立體,流行音樂表現更佳。

不難看出,Classic在Kima的這個版本中顯然並不是意味著「古典」,但我在這裡表達我的2個觀點,首先Kima系列不論是原版還是Classic版,都是可以聽古典的,而二者對流行的表達方式不盡相同。對於高低頻的調整所帶來的改變並不是【獨立頻段】,眾所周知,不論是產品調音、還是說藝術繪畫、攝影后期中的調色,都是牽一髮兒動全身的事情。Kima Classic對於高低頻段的增益,帶來的結果包括但不限於:結像稍稍精緻化、形體感更小,橫向聲場有所拉寬、層次感的感知更為強烈,聲場的邊緣稍稍模糊一些、聽起來會「遼遠」一點,不會像Kima那樣有清晰的舞台邊界感,同時聲音的亮度有所增加、低頻減少了肉感和深度,而是更加有彈性、有節奏感。

有時候一兩句籠統的概括,解讀起來真的包含很多細節。就比如高低頻的加強,低頻是變肥了、還是變沉了、還是變的更有彈性了,都可以理解為是「增益」了。而在Kima Classic這裡,它的低頻並沒有HUFI化、或者通過增強殘響的方式來營造氛圍感,而是聽著比Kima更有力道、更有節奏感和打擊感,這樣一來在聽Hipop、搖滾等曲目時的表現力會更強,高頻部分適當的稜角感也不會在播放這類音樂的時候顯得軟塌塌的。

如果拋開新老對比,單純說Kima Classic的話,它是一個聲底純凈、信息量足、聲音較為現代明亮的產品,和達音科自家TitanS這種略HUFI向的、或者隼Pro這種人聲顯著突出一些的有明顯區別。Kima Classic雖然官方表示定義為流行塞,但它人聲的部分其實並不如原版Kima那麼突出、厚度也沒那麼大,反而是一個口型清晰、不那麼舔臉的表達方式,人聲的部分會稍稍年輕化一些,甜潤型的女聲要優於醇厚型男聲的表現,能夠很好地勝任絕大部分的亞洲系女聲、包括日系ACG萌音類的曲目。高頻的部分Kima Classic清透、清脆、瞬態優秀,聲音富有張力、而且能量感的釋放不會顯得尖銳和刺激,如果覺得Kima的高頻過於溫和、缺點穿透力的話,Kima Classic是更合適的選擇。

Kima Classic我認為是一個相對更大眾、更接近一個可以盲狙的調音,Kima則適合那些更注重中頻、聲音厚度、以及不喜歡聲音有稜角感的用戶。對於素質方面二者都沒有什麼好擔憂的,以699元的價格衡量的話屬於是同價位的絕佳水準,Kima Classic的出現也進一步增強了這個系列的競爭力,帶來了一個更雜食、可能更符合市面上主流口味的平行之選。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28a3bd39fb5d493424b02d13bdfc188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