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紀實的真誠構築《鏡頭裡的中國》

2023-02-24     深度文娛

原標題:以紀實的真誠構築《鏡頭裡的中國》

紀錄片被稱為「國家相冊」,能為國家發展和社會變遷提供鮮活的「影像註腳」。你知道國際紀錄片人鏡頭裡的中國是什麼樣子嗎?在近期播出的紀錄片《鏡頭裡的中國》中,就可以找到答案。該紀錄片聚焦五位國際著名紀錄片製作人,通過他們在中國的工作經歷展開講述,向世界展示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五位紀錄片製作人雖來自不同國家,但他們都用寶貴又獨特的生命體驗,感知中國的發展變革,將細膩的情感融入故事創作之中,成為連接中國與世界的紐帶。驚嘆中國發展奇蹟的魏克然,為中日友好交流搭橋的竹內亮,關注普羅大眾的柯文思,痴迷中國雄厚歷史文化的費嘉炯,留戀中國大好河山的奧利弗……他們帶著好奇走近中國,以平視且溫情的視角,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一段段客觀真實的紀實影像,背後深藏著他們對中國的深厚情誼。

用世界語態講述中國故事

如何呈現真實立體的中國國際形象一直以來都是業界的重要課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藉助國外紀錄片製作人的視角講述中國故事,成為破題方向之一。

魏克然是第一集的主人公,他是華納兄弟探索集團副總裁,是一位驚嘆於中國發展奇蹟的紀錄片製作人。談及為何在中國拍攝紀錄片,魏克然認為是「緣分」使然。早在2001年,魏克然就受邀來中國拍攝一部西藏題材的紀錄片。此後,魏克然深入中國本土,記錄了數百個動人的中國故事,這讓他目睹了中國的快速轉型發展,也見證了這片大地上古老與現代的碰撞。

面對不同文化根基導致的偏見,魏克然相信真實的故事是最有力的回應,「真實故事的力量」號召人們思索「真相」,加深對中國的了解。在魏克然看來,中國人在鏡頭前是靦腆害羞的,在拍攝過程中,魏克然意識到中國的魅力在於它獨特的文化體系。只要找到合適的溝通方式,就能用鏡頭捕捉到最真誠坦率的中國人。

因此他的影片常常通過拍攝小人物來透視中國的發展變遷。無論是在公路上采蘑菇的人,還是開民宿的人、治理沙漠的人……這些人的故事很有感染力,能夠以小見大,讓人看到中國的變化。魏克然說:「讓我真正了解中國的,不是什麼宏大的事件,都是一些日常生活中感人的細節。」在魏克然看來,有機會以紀錄片的方式來體驗觀察中國,是件非常幸運的事。常年和中國人打交道,讓魏克然對中國百姓的生存狀態和精神面貌充滿洞察與共情。

作為探索傳媒內容創作的掌舵者,魏克然堅持用世界語態講好中國故事,以全面、客觀、立體的視角展現中國形象。近幾年,他主導創作的《戰「疫」啟示錄》《習近平治國方略:中國這五年》等紀實作品在海外播出後,產生了不俗的反響,這讓他堅定了「用世界的語態,講好中國故事」的紀錄片製作理念。他不僅向世界打開了一扇了解中國的窗口,也為中國題材紀錄片的創作注入了新的理念。

讓世界看到真實的中國風景

柯文思是第二集中的主人公,他在四十餘年的紀錄片創作生涯中,曾兩度斬獲「奧斯卡金像獎」和16座「艾美獎」。他主導創作的中國題材紀錄片《善良的天使》《柴米油鹽之上》等作品飽含真摯的情感,引發了許多觀眾的廣泛共鳴。柯文思認為,紀錄片是讓西方了解中國的絕佳方式,也是中國展示自我形象的極致窗口。中國值得被世界關注,其他國家也應該真正了解這個非凡的國度。

21世紀以來,中國在國際舞台上的影響力與日俱增,然而西方世界對中國貧窮落後的刻板印象依然存在。柯文思認為這是因為西方社會缺乏了解中國信息的渠道。「世界的衝突,我們無能為力,但我們可以交流思想和情感,並通過這些情感讓人們更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作為資深紀錄片製作人的柯文思,敏銳地發現中國幾十年的發展巨變中,蘊藏著無數動容的故事,並由此萌生了向世界講述真實中國故事的想法。在此之後,他將工作重心逐漸轉移到中國,把鏡頭對準了中國巨變的時代背景下的一個個普通人。

「讓世界看到真實的中國」成為柯文思創作的宗旨,而實現這一宗旨的重要路徑就是拍攝講述中國故事的紀錄片。柯文思認為,紀錄片是映射現實的鏡子,當西方觀眾從這面鏡子中看到中國人為了美好未來而不懈奮鬥時,會被這種精神感染,從而減少偏見,在西方觀眾的心目中構築一個嶄新的中國形象。

「人不是故事講述的道具,而是構成電影的素材。一部好紀錄片會讓被拍攝對象願意敞開心扉,表達真實的心理感受。」對紀錄片製作而言,創造一個舒適的環境、讓主人公自然地展示自己十分重要。在團隊的幫助下,柯文思在拍攝普通人物時,總能做到以旁觀者的視角,來觀察、記錄他們真實的生活狀態。他用毫無偏見的鏡頭詮釋人物,也使拍攝對象的情感得以真實、自然地從鏡頭中流露出來。

柯文思對中國故事有著獨特的感受和豐富的拍攝經驗,他擅長從平凡人物中挖掘人性的閃光點,並通過普通人的故事映射中國發展的時代洪流。「關注平凡人物,用客觀中立的眼光詮釋人物故事」,成為他紀錄片創作的一種鮮明風格。拍攝過程中最打動柯文思的是,縱使生活艱辛,可中國人依舊會為了家庭而熱情不減、勤懇奮鬥。柯文思堅信西方觀眾,能從情感內斂的中國人身上感受到真摯動人的情感,可以透過普通百姓的故事更全面地了解中國,他也堅定地認為,中國值得被世界關注,他願意把真正的中國展現給世界。

影像的力量是巨大的,雖然不足以藉助影像改變世界,但可以通過影像多元地審視世界,減少偏見。柯文思深諳這一點,因此選擇用紀錄片的方式把行進變化的中國故事鮮活地呈現在西方觀眾眼前,引導更多人保持清醒,用更理智、更客觀包容的態度看待中國。

在中國感受「現場」的魅力

費嘉炯是第四集的主人公,他是美國歷史學家,也是知名紀錄片製作人,在華旅居26年。精通中國文化的他,以「在華外國人」為敘事視角,藉助留存下來的歷史影像資料,主導創作了多部歷史紀錄片,向西方觀眾講述了一段段「他者視角下」的中國歷史。

費嘉炯認為,在西方受媒體的輿論導向影響,西方絕大多數人對中國都有許多誤解,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在於他們不了解中國這個國家。「如果想要真正了解一個國家,你需要到達現場」。懷著「到現場去」的念頭,抱著對中國的強烈好奇,費嘉炯踏上了去往中國的旅程,學習中國文化,並切身感受中國社會的發展變化。

以「他者的視角」觀察、體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發展歷程,對於打破文化隔閡、實現跨種族文化的溝通理解具有重要作用。「他深深地了解中國,我應該說他喜歡中國。」費嘉炯的好友林棟甫如此評價道。「我期待這些紀錄片,能夠成為我經歷過中國現場的見證。」費嘉炯希望這些紀實作品能夠打動西方觀眾,成為他們親歷發展中的中國「現場」的重要途徑,讓西方觀眾深刻感受到「中國現場」的魅力。

作為崑山杜克大學的歷史學教授,費嘉炯行走在上海的大街小巷,以思辨的視野審視著這座城市的快速發展,留存的紀實影像則把城市的歷史與發展以更加鮮活的形式,呈現在人們眼前。中國社會發展日新月異,費嘉炯希望將來能有機會和中國紀錄片團隊合作,通過更豐富且真實的紀錄影像,見證更多的「中國現場」。

《鏡頭裡的中國》不僅講述了國外紀錄片製作人對中國的認識,還體現了他們內心深處與中國深厚的情感關係。該紀錄片通過真實的影像呈現,帶來直抵人心的力量,讓全世界觀眾看到了一個更加飽滿的中國形象。中國形象的對外傳播與構築,不僅需要中國媒體的努力,更需要一批像片中的紀錄片製作人這樣志同道合的國際友人,在親歷「現場」後,成為中國對外發聲的橋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266bab8e31d5b621b920c3bb18151e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