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拉薩召開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成果發布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科考隊隊長姚檀棟代表科考隊發布了以重大科學發現和科學對策為主要內容的十大標誌性進展。其中,「亞洲水塔正變暗,將增加我國極端氣候事件發生頻率」這一發現,不僅揭示了青藏高原在全球氣候變化中的關鍵作用,也為我們理解並應對未來氣候挑戰提供了新的視角。
(攝影:小魚)
青藏高原,被譽為「世界屋脊」和「亞洲水塔」,是地球上第三極,也是我國乃至全球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複雜的地質、氣候環境,使得青藏高原在全球氣候變化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第二次青藏科考通過長期、系統的科學考察,發現亞洲水塔區在變暖、變濕、變綠的同時,也在悄然變暗。變暗的主要特徵是冰川、積雪面積減小和植被變綠共同導致的地表反照率減小。變暗將引起地球系統過程重大變化,引發亞洲季風環流調整,增加我國極端氣候事件發生的頻率。這都將對我國的農業生產、水資源管理和生態環境保護帶來嚴峻挑戰。
目前亞洲水塔地表總儲水量超過10萬億立方米,約是黃河200年的徑流總量。氣候暖濕化導致亞洲水塔失衡,既表現為固液相態失衡,也表現為水資源空間分布失衡,需要進行區域性分策應對和國際性綜合協調。
(攝影:小魚)
面對這一嚴峻形勢,第二次青藏科考提出了多項科學對策和建議。科考隊建議加強冰川變化監測和冰川災害監測預警,以便及時發現並應對潛在的災害風險;同時,推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治理,構建生態安全屏障,保護亞洲水塔的穩定與安全。此外,科考隊還提出了構建地球系統多圈層綜合觀測與預警平台的計劃,以實現對青藏高原環境變化的多維度、全天候監測和預警。這些科學對策和建議的提出,不僅為青藏高原的生態保護和氣候變化應對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也為全球生態環境保護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總之,第二次青藏科考發布的十大成果具有重要意義,它不僅揭示了青藏高原在全球氣候變化中的關鍵作用,也為我們理解並應對未來氣候挑戰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思路。可以說,第二次青藏科考發布的十大成果意義非凡,將對青藏高原乃至全球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起到重要的科學支撐作用,為守護「世界上最後一方凈土」,為建設美麗青藏高原作出了重大貢獻。
參考資料:
1、【中國科學報】第二次青藏科考發布十大標誌性成果
https://www.cas.cn/cm/202408/t20240819_5029020.shtml
2、第二次青藏科考標誌性十大成果發布:亞洲水塔正變暗,將增加我國極端氣候事件發生頻率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8446846
文章 |Pierre
審核|Cherry
排版 | angel
重建人與自然平衡
長按識別
支持募捐
「點點贊」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