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國際安徒生獎獲獎名單昨晚揭曉,國際兒童讀物聯盟(IBBY,International Board on Books for Young People)在這周開幕的第59屆博洛尼亞國際童書展上宣布,法國繪本作家瑪麗·奧德·穆拉爾(Marie-Aude Murail)和韓國插畫家蘇西·李(Suzy Lee)分別摘得作家獎和插畫家獎。
作家獎:瑪麗·奧德·穆拉爾
插畫家獎:蘇西·李
IBBY主席張明舟在揭曉獎項時表示:「IBBY一直致力於通過兒童圖書促進國際理解。遵循這個宗旨,我們支持所有為兒童及其家庭服務的人,特別是當他們身處危機之時。我們必須始終遵循IBBY的使命,並堅守我們長期以來的信念:兒童,無論他們身在世界哪個角落,都值得我們關注、支持和幫助。」
除了頒發獎項之外,今年評審團依慣例還是推薦了一份20本書組成的書單,這些書由過去兩屆國際安徒生獎獲得提名獎的作品組成,其中,中國繪本創作者熊亮的繪本《小石獅》進入了2022年國際安徒生獎評審團推薦書單,中國插畫家朱成梁的作品《別讓太陽掉下來》曾入選了2020屆推薦書單。
2022國際安徒生獎評審團推薦書單
在評審團看來,這些童書非常重要,值得翻譯成各國文字進行傳播,以便世界各地的兒童都能閱讀到它們。
安徒生與國際安徒生獎
我們很多人都是讀著童話長大的,尤其是丹麥作家安徒生19世紀時寫下的童話,《海的女兒》《拇指姑娘》《賣火柴的小女孩》《醜小鴨》《皇帝的新裝》這些流傳至今的經典故事,成為我們兒時感受世間冷暖,讀懂人間百態的一扇窗,也傳遞出童話作家安徒生對真善美的嚮往,對時代鮮明的態度和強烈的愛憎。
他的作品《安徒生童話》已經被譯為150多種語言,成千上萬冊童話書在全球陸續發行和出版。
安徒生被譽為「世界兒童文學的太陽」,為了紀念他在童話領域的傑出貢獻,在他離世81年後,國際兒童讀物聯盟於1956年設立了國際安徒生獎(其中,作家獎創設於1956年,插畫家獎設於1966年),每兩年一次,授予童書作家,這個獎項由丹麥女王瑪格麗特二世贊助,並以安徒生的名字命名。
作為享有全世界最高榮譽的國際兒童文學獎項之一,國際安徒生獎分為作家獎和插畫家獎。獲得提名國際安徒生獎的候選人,必須滿足這些條件:
- 作品的審美力和文學質量,以及新穎性和創新性;
- 作品是否具有吸引兒童閱讀的能力,和是否具有延展讀者好奇心和創造性想像力的能力;
- 作品審美表達的多樣性,以及作品與青少年讀者的持續關聯性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 國際安徒生獎是終身成就獎,因此創作者一生只能獲得一次。
誰才可以獲得
國際安徒生獎?
做父母的,可能對這個獎項並不陌生,它出現在那些經典暢銷繪本的封面上,就像是認證這些繪本高水準的最佳例證。
的確,國際安徒生獎是公認的兒童文學作家的最高榮譽,素有「小諾貝爾獎」之稱,許多優秀的作家和插畫家因獲得這一獎項而永載史冊。
那究竟是怎樣的評選標準,讓無數家長得以信賴這個獎項的評選結果,兩年一度的國際安徒生獎對於我們的最終意義,或許不僅僅是哪位作家獲獎,而是對我們正在發展著的兒童文學有何啟示,我們一起來看看它的「規矩」:
是「作家獎」而非「作品獎」
IBBY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B」類組織國際少年兒童文學讀物理事會的英文縮寫, 國際安徒生獎如同諾貝爾文學獎一樣,一生只能獲得一次,一旦獲得了,就擁有了終生的榮譽。它所表彰的是該作家一生的文學造詣和建樹,還未有授給年輕作家的先例。
關心兒童的艱難處境
安徒生獎的評獎標準中,理所當然地 重視人文關懷,重視給孩子講述什麼是幸福,什麼是富有,什麼是戰爭和飢餓。它重視兒童心靈最易遭受的創傷問題,比如社會動盪與家庭破碎的不幸,幫助孩子去「發現用別的辦法發現不了的東西」。所以,那些讀起來沒有藝術感、沒有深層內涵的作品,是不能被評委會一致首肯的。
提倡文體的多樣性
安徒生獎傾向於授予在一種以上的文體創作方面都有建樹的作家。比如義大利兒童文學作家賈尼·羅大里,既寫出了童話名著《洋蔥頭歷險記》,也有 《天上和地上的童謠》這樣的詩歌代表作。
作家對兒童是否「專一」
安徒生獎一般不授予從成人文學向兒童文學轉軌的作家。比如美國作家E·B·懷特,儘管他從《紐約客》幽默隨筆專欄作家轉身成為童話作家,1945年出版的《精靈鼠小弟》,1952年出版的《夏洛的網》,1970年出版的《吹小號的天鵝》都是美國頂級兒童文學的代表作,根據他的童話拍攝的電影也屢創美國電影的票房奇蹟,但安徒生獎並未授給他。
蘇西·李
第一位獲此殊榮的韓國作家
蘇西·李的獲獎,是韓國作家首次獲此殊榮,成為國際安徒生獎全球第28個獲獎國。
在中國,兒童文學作家曹文軒曾在2016年獲獎。去年,蘇西·李還與曹文軒合作創作了繪本《雨露麻》,榮獲2021博洛尼亞童書展最佳童書獎「虛構類特別提名獎」。
國際兒童讀物聯盟韓國委員會介紹稱,蘇西·李從《愛麗絲夢遊仙境》(2002年)開始不斷地探索兒童的現實與幻想世界,以人與動物的交流為主題不斷擴大圖畫書的表現領域。作品中將女孩描繪為探索世界的主體這一點同樣值得關注。
《愛麗絲夢遊仙境》插畫
蘇西·李於1996年畢業於首爾大學西洋畫系,2001年取得英國坎伯韋爾藝術學院碩士學位。上個月,她剛剛憑藉《夏天來了》榮獲博洛尼亞最佳童書獎的虛構類特別提名獎。
此前,蘇西·李還憑藉《兔子的復仇》榮獲「最美麗的瑞士書獎」,《翻開這本小小的書》獲得美國「波士頓環球報號角書獎」名譽獎。《海浪》和《影子》獲選《紐約時報》的「年度最佳繪本」。
瑪麗·奧德·穆拉爾
遙遠且陌生的法國童書創作者
瑪麗·奧德·穆拉爾在得知自己的獲獎消息時,感慨道:「當你非常想要某種東西並最終得到它時,那真是太棒了,有一種不真實的感覺。「
瑪麗·奧德·穆拉爾是一個在國內相對陌生的名字,她的代表作《哦,男孩!》(Oh,Boy)還曾被改編為電視劇搬上熒幕。但目前國內對其作品關注較少。
穆拉爾1954年出生於法國勒阿弗爾,父親是詩人,母親是記者,12歲就開始寫作,累計發表有近90本作品,還在全球範圍內有22部左右的譯本,其作品每年在法國圖書市場擁有20萬冊左右的銷量。
她在25歲時獲得巴黎索邦大學博士學位,在兒童文學領域也創造了多個經典的文學形象,同時涉獵廣泛的社會話題。比如,「艾米莉安」系列中她藉助14歲男孩的形象描繪了當代單親家庭以及青少年青春期的日常生活種種,「尼爾斯探險系列」則是以冒險探案及成長主題為線索的系列作品。
「艾米莉安」系列
2000年之後,穆拉爾在作品中開始引入網際網路與電子遊戲的元素,橫跨幻想、歷史、偵探等多種類型寫作,她越來越多地探討著當代青少年生活中所面臨的一系列問題,諸如親情、疾病、生死以及青少年暴力等話題。
她認為,通過寫作可以讓社會禁忌以更巧妙的方式被當下青少年讀者所了解, 「人們可以談論生活的真實面目,並且保持希望。生活常常要面對許多無法挽回的事,但心懷樂觀也是必要的。」
國際安徒生獎歷屆獲獎名單
作家獎
1956
依列娜·法吉恩 Eleanor Farjeon(英)
1958
阿斯特麗德·林格倫 Astrid Lindgren(瑞典)
1960
埃利希·凱斯特納 Erich Kastner(德)
1962
門得特·德瓊 Meindert DeJong(美)
1964
勒內·吉約 René Guillot(法)
1966
托芙·揚松 Tove Jansson(芬蘭)
1968
詹姆斯·克魯斯 James Krüss(德)
桑切斯 ·席爾瓦 Sánchez Silva(西)
1970
賈尼· 羅大里 Gianni Rodari(意)
1972
司各特·奧台爾 Scott O'Dell(美)
1974
瑪麗亞·格里普 Maria Gripe(瑞典)
1976
塞西爾·伯德克爾 Cecil Bodker(丹)
1978
葆拉·福克斯 Paula Fox(美)
1980
博胡米爾·里哈 Bohumil Riha(捷克)
1982
布詠迦·努內斯 Bojunga Nunes(巴西)
1984
涅斯特林格 Nostlinger(奧)
1986
帕特里夏·賴特森 Patricia Wrightson(澳)
1988
安妮·M·G·施密特 Annie M.G. Schmidt(荷)
1990
托摩脫·蒿根 Tormod Haugen(挪)
1992
維吉尼亞·漢彌爾頓 Virginia Hamilton(美)
1994
窗滿雄 Michio Mado(日)
1996
尤里·奧萊夫 Uri Orlev(以色列)
1998
凱薩琳·佩特森 Katherine Paterson(美)
2000
瑪麗亞·馬查多 Maria Machado(巴西)
2002
艾登·錢伯斯 Aidan Chambers(英)
2004
馬丁·韋德爾 Martin Waddell(愛爾蘭)
2006
瑪格麗特·梅喜 Margaret Mahy(紐西蘭)
2008
於爾克·舒比格 Jürg Schubiger(瑞士)
2010
大衛·阿爾蒙德 David Almond(英)
2012
特蕾莎·安德魯 Teresa Andruetto(阿根廷)
2014
上橋菜穗子 Nahoko Uehashi(日)
2016
曹文軒(中)
2018
角野榮子 Eiko Kadono(日)
2020
傑奎琳·伍德森 Jacqueline Woodson(美)
2022
瑪麗·奧德·穆拉爾 Marie-Aude Murail(法)
插畫家獎
1966
阿洛伊斯·卡瑞吉特 Alois Carigiet(瑞士)
1968
伊里·特恩卡 Jiří Trnka(捷克斯洛伐克)
1970
莫里斯·桑達克 Maurice Sendak(美)
1972
依卜·斯旁·奧爾森 Ib Spang Olsen(丹麥)
1974
法爾希德·馬斯哈里 FarshidMesghali(伊朗)
1976
塔吉娜·瑪麗娜 Tatjana Mawrina(蘇聯)
1978
斯凡·歐特 Svend Otto S(丹麥)
1980
赤羽末吉 Suekichi Akaba(日)
1982
澤比紐·里科利齊Zbigniew Rychlicki(波蘭)
1984
安野光雅Mitsumasa Anno(日)
1986
羅伯特·英潘 Robert Ingpen(澳)
1988
杜桑·凱利 Dušan Kállay(捷克斯洛伐克)
1990
莉絲白·茨威格 Lisbeth Zwerger(奧地利)
1992
柯薇·巴可維斯基 Kveta Pacovska(捷克)
1994
約克·米勒 Jorg Muller(瑞士)
1996
克蘇斯·恩希卡特 Klaus Ensikat(德)
1998
湯米·溫格爾 Tomi Ungerer(法)
2000
安東尼·布郎 Anthony Browne(英)
2002
昆丁·布萊克 Quentin Blake(英)
2004
馬克斯·威爾修思 Max Velthuijs(紐西蘭)
2006
沃爾夫·埃爾布魯希 Wolf Erlbruch(德)
2008
羅伯托·英諾桑提 Roberto Innocenti(意)
2010
尤塔·鮑爾 Jutta Bauer(德)
2012
彼得·西斯 Peter Sis(捷克)
2014
羅傑·米羅 Roger Mello(巴西)
2016
蘇珊娜·貝爾納 Susanne Berner(德)
2018
伊戈爾·歐尼可夫 Igor Oleynikov(俄)
2020
艾伯丁 Albertine(瑞士)
2022
蘇西·李 Suzy Lee(韓)
一起來讀
國際安徒生獎獲獎者的作品
國際安徒生獎獲獎者-延伸閱讀
我只想安靜生活,種種土豆,然後做夢!
安野光雅:童心、幻想都是免費的,請順道帶回去吧
LensforKids原創繪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