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細節解密》之一百一十五:臧洪為什麼要跟袁紹死磕

2020-04-28     大錘說史

上一期三國演義細節解密,大錘已經講到古典小說《三國演義》中關於兗州在東漢末年曠日持久的爭奪戰的最後一戰,也就是臧洪因為舊主張超被曹操圍困而求救於袁紹,袁紹不允,結果張超被曹操攻殺,臧洪激於義憤,據守兗州東武陽,並導致袁紹軍圍攻不可,雙方相持持續了一年多,東武陽才城陷而臧洪被殺,徹底打亂了袁紹在兗州的軍事布局。

臧洪的驚人舉動,不僅造成了兗州局勢最後的劇烈變動,而且引發了此後持續一千多年的對臧洪的行為的評價問題,讚揚和批評臧洪的隊伍中都有歷史上的大牛,這導致了臧洪的變數充滿了極大的變數。本期大錘就為您解讀,從歷史角度來如何分析臧洪的動機問題。

在正式開始本期節目之前,大錘仍舊要代表整個團隊,向仍舊堅守在抗擊新冠肺炎一線的逆向前行者們致敬,同時也跟目前復工復產大軍中的各位讀者聽友們一起,共勉。

言歸正傳。上一期節目我們提到了,在臧洪據守東武陽期間抵抗袁紹圍攻的慘烈戰鬥,到最後演化為了激烈的道德倫理劇,甚至出現了不少人為臧洪的忠義所感動、爭相赴死的驚人場面,到最後甚至於連袁紹的部將也因臧洪之死而出現了不穩的現象。

可是站在我們後世人的角度來說,臧洪的這個行為其實不太好理解,因為畢竟圍攻雍丘並攻殺張超的,實際是曹操,而袁紹只是拒絕了臧洪的請求,充其量屬於間接責任,而臧洪最後的絕命一拼,選擇的卻不是曹操,而是袁紹,按照「冤有頭債有主」的邏輯,臧洪的行動為什麼給人以彆扭的感覺呢?

這就要從幾個方面來理解了。第一個就是可行性的討論。當時臧洪面臨的局面是,曹操大軍圍攻雍丘,而他初始進入兗州帶來的袁紹軍兵力較少,按照最後的估計也不過幾千人,因為袁紹當初讓他來搶占東武陽,也只是袁紹勢力的一個試探性前期行動,沒有投入太多人馬。而且在歷史上的張超遭到曹操圍攻的時候,臧洪都沒有從背後發動突擊救援,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實力太弱

而且從地圖上來看,從東武陽向雍丘進兵,幾乎有一大半方向被曹操一直控制的兗州三城所卡住,尤其是曹操的大本營鄄[juàn]城,正好堵在東武陽南下的必經之路上,而且臧洪還要在側面和正面都面臨曹操軍的情況下強渡黃河,考慮到當時的渡河條件和曹操軍擊破呂布、張邈軍之後的實力,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所以臧洪即便是想攻擊曹操,也毫無勝算。況且臧洪部隊不僅人數少,如果離開東武陽堅城,去跟人數占優並已戰勝呂布的曹操軍打野戰,這個勝負也極度不看好。因此,從臧洪報復的實際角度來說,困守孤城是能夠造成最大破壞的結果,而離城救援則會很快被粉碎,達不到報復的目的

但是,為什麼要報復袁紹?報復袁紹為什麼還能夠獲得當時人這麼多的支持?按理說,大家也都思維正常,不會因為你臧洪蹲在東武陽死守最有效,就盲目支持你去反抗袁紹而不是去報仇曹操。

這就涉及東漢末年士大夫所倡導的義利觀問題了。臧洪全部報復的基礎,都在於他與張超曾經的部屬關係。在東漢時期,這種長官與屬吏的個人效忠關係,不斷得到強化,已經到了甚至可以匹敵君臣關係的地步了。之前大錘在介紹公孫瓚的時候,也曾經說過,公孫瓚年輕時候跟隨的長官犯罪,要被流放去極南之地,那裡人跡罕至,而且也沒有得到經濟開發,因此這種流放幾乎等於死刑。公孫瓚就給祖先祭祀賠罪,說要陪著長官一起去流放,並獲得了當時人極大的稱讚,成為公孫瓚個人事業崛起的一個重要基礎。

當時公孫瓚那個行為,表面看就是部屬故吏效忠長官主人的個人私忠,但是這個行為其實就有兩個危險的前提,一個是為了向長官報恩而放棄自己的至親贍養,另一個更可怕的就是,公孫瓚的長官是犯罪的,他是被朝廷判處的流放,而公孫瓚對一個罪犯的誓死跟隨,完全可以理解為個人部屬的效忠已經凌駕於對朝廷的忠誠之上了。

而即便有這兩種潛在的危險,公孫瓚的行為仍舊得到了當時廣泛的認可。由此可見,在東漢末年,這種故吏對長官的效忠行為已經成為普遍認可的士大夫行為準則,甚至在某些時候可以壓倒父子和君臣的關係,因此臧洪也不能例外,他也必須遵守這樣的行為準則,他為故主報仇的行為自然也能夠得到當時人的認可。

而且,這裡大錘謹慎推測,當初臧洪在轉變為袁紹部下的過程中,可能跟袁紹達成過某種君子協定,比如臧洪日後面對故主時如何選擇,而袁紹又當如何。因為當初臧洪一直是張超的部屬,只是當時張超要跟兄長張邈聯絡北面幽州的劉虞,派臧洪前往接洽,正好趕上袁紹與公孫瓚決戰界橋,南北交通斷絕,因此滯留於袁紹領地,最後受袁紹招攬,成為袁紹手下大將。

在這個主公換人的過程中,臧洪並未受到任何非議和批評,顯然在東漢亂世中,士大夫階層已經逐漸接受了這種主公更換頻繁的情況,但是原有的故吏部屬關係仍舊是當時道德要求的重要內容之一,因此臧洪同時維持對前後兩位主公效忠的機率其實是非常高的,只要他能夠保證先後順序。這一點在後來關羽在徐州力窮而投降曹操的故事中也有直接體現

在亂世中,一個人可能很難保證始終跟隨一個主公,而主公的變化雖然不能阻止,但是主公有先後之分,並且能夠忠於故主,這也以視為一種忠誠於主公的忠誠,這顯然是一種亂世中的道德變通,臧洪正是這樣一個早於關羽的行動者。

也正是亂世中,前一任主公與後一任主公,通過同一個部下的轉換而達成了某種默契,也就是這個人對兩個主公的基礎效忠,都需要得到雙方的尊重,誰也別壞誰的事情。而袁紹拒絕出兵,就打破了這種默契,坐視臧洪無法救援前一任主公。

臧洪的激烈選擇,從側面說明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在三國即將到來的亂世中,道德的一直堅守已經非常困難,因為主公、友人甚至敵人的切換都實在太快,甚至還會反覆切換,而在這樣的亂世中,只有截取某一小段的恩仇,對於其他置之不理,才能夠把正義與邪惡分的清楚明白,稍微再多截一點,就要混亂了。

而臧洪面對故主張超被殺,他截取的就是最直接的一小段,我要報恩,你袁紹阻止我報恩了,我要跟你死磕,也正是這種截取一段而不問其餘,才能讓後面一連串的感念其忠義而爭相赴死的故事,得以發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1KyWz3EBfGB4SiUwvxj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