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玉在前,新一代諜戰劇如何突圍?

2023-04-27     深度文娛

原標題:珠玉在前,新一代諜戰劇如何突圍?

「我的信仰是祖國。」

在諜戰劇題材中,無數個在戰鬥中成長、戰火中淬鍊、戰場上歷練上的仁人志士總能帶給觀眾震撼的追劇體驗。跌宕起伏,險象環生的影視敘事風格也總會讓觀眾欲罷不能,這些都使得諜戰劇這一題材一度成為螢屏創作最經典的目標題材。

但也正是海量經典作品珠玉在前,新的諜戰劇想要顛覆前作,難度不可謂不謂之大,因此在近幾年來諜戰劇的熱度一度消退。

近日,青春熱血諜戰劇《薄冰》熱播。該劇由金牌諜戰編劇海飛傾力打造,以解放戰爭時期的動盪時局為背景,全景式刻畫了中共地下黨、國民黨軍統和日軍之間錯綜複雜且艱苦卓絕的地下鬥爭,再現隱蔽戰線下驚心動魄的博弈較量,引發諜戰迷的強烈關注。而以《薄冰》為代表的新時期諜戰劇,也和此前的諜戰劇發生了較大的變化。

老戲骨+燒腦懸疑+頻出金句

書寫諜戰劇的創作巔峰

新中國成立後,一批反特題材電影湧現大銀幕,資深諜戰迷對《國慶十點鐘》《羊城暗哨》《英雄虎膽》《冰山上的來客》《野火春風斗古城》《秘密圖紙》等影片如數家珍。而這些電影也開啟了影視創作中諜戰題材的早先聲。

時間往前推進,1981年新中國第一部電視連續劇《敵營十八年》便是風格鮮明的諜戰題材。該劇導演鄭扶林曾表示「開創了一種新的娛樂形式,它是第一部採用情節劇模式製作的、最早產生廣泛影響的通俗電視劇」,可見諜戰劇的創作源流之早與後續影響之深。

在電視劇創作高歌猛進的階段,諜戰劇也迎來了如火如荼的發展。從《誓言無聲》《暗算》到諜戰劇的高光時刻《潛伏》《黎明之前》,諜戰劇霸屏持續十年之久。

回頭再看這一時期的諜戰劇,「老戲骨」爐火純青的演技、以懸疑燒腦為主線的劇情,深刻剖析人性社會的金句台詞,都成為創作的鮮明烙印,奠定了諜戰劇創作的類型、模式與套路。

時至今日,《暗算》里黃依依被扶上英雄寶座又因命運捉弄走向無法掙脫的悲劇,《風箏》里鄭耀先為信仰與理想而獻祭的一生,都令人念念不忘。

《潛伏》中的金句也依然不時活躍在人們的話語中,「嘴上全是主意,心頭全是生意」「有一種勝利叫撤退,有一種失敗叫占領」「為人民服務不是寫在紙上,而是寫在心裡」等話語可謂是犀利而警醒,深刻影響了一代人,也成為後期諜戰劇創作不可逾越的高峰。

青春力量+成長敘事

新的類型化風格正在形成

《潛伏》餘韻之後,也有創作團隊試圖模仿與突圍,但成功者僅是少數。

一直到2015年《偽裝者》橫空出世,諜戰劇熱度才得到了再次大幅回溫,時至今日該劇依然被很多觀眾視為同類題材轉型的巔峰作品之一。

從創作思維上來看,《偽裝者》的成功經驗主要有三點。

一是大膽啟用青年演員,在此之前諜戰劇往往傾向於採用「老戲骨」進行演繹,而《偽裝者》則大膽啟用了胡歌、王凱這些青年演員,帶給觀眾耳目一新的體驗。

二是採用成長向的敘事方式講述主角的信仰選擇。劇中明樓不是一開始便是堅定的共產主義戰士,而是在經歷了鬥爭之後逐漸走向覺醒,青春熱血向的成長故事更能引發青年觀眾的破圈層共鳴。

三是在嚴肅性與娛樂性之間反覆調和,探索諜戰輕喜劇的修辭方式和敘事策略,「明家三兄弟」和明家大姐之間的日常生活向故事格外吸睛。

在此之後,青春力量演繹諜戰劇成為新趨勢,《解密》《麻雀》《胭脂》《天衣無縫》等都通過積極吸納「小生」「小花」的方式嘗試開拓新的表意空間,讓諜戰劇觸達更廣泛的觀眾圈層,自發地去了解和關注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與關係家國命運的特殊歷史時期,為諜戰劇的新一輪成長積蓄觀眾的有生力量。

這一批諜戰題材的成功經驗,被《叛逆者》得到了集大成的吸收。該劇在播出期間,多日排名全國同時段熱播劇收視第一,這也成功促成了男主角林楠笙的飾演者朱一龍的螢屏轉型。

林楠笙的成長路徑和明台是相似的。

心懷報國理想的國民黨特工林楠笙,最開始跟隨的是心狠手辣的國民黨軍統、後來投靠日本人的漢奸陳默群。而在一次次艱巨任務中,他經歷了熱血、衝動、也有過彷徨和叛逆,最終「破繭而出」,一步步成長為老練的特工和堅定的共產黨員,展現出有志青年在國家生死存亡之際的信仰追求和民族氣節。

《叛逆者》的導演周遊曾表示:「沒有任何人推著林楠笙加入共產黨。當觀眾看到他在思辨中的經歷與掙扎,看到他想追尋報國之路卻屢屢遭受信念的坍塌,看到他一路走來遇見的人和事,才會真正相信他宣誓後的忠誠度。」

無獨有偶,《薄冰》中的主角陳淺也是如此。在上海和重慶兩地潛伏中的陳淺,從一名偽裝成日本特使臥底梅機關,在黑暗中步步為營的軍統特工,蛻變至一名我黨秘密戰線的戰士,再到以中共秘密黨員身份重回軍統潛伏,經歷了身份的多重轉變。面臨隱蔽鬥爭所帶來的生存危機,陳淺數次以勇履薄冰的無畏精神化險為夷,成為插向敵人心臟的一把尖刀。

陳淺「多面間諜」的潛伏過程與向光而行的成長曆程,也是《薄冰》最大的看點與亮點。

這種風格也激發了更多00後的情感共鳴,「明台、陳淺、林楠笙等人不是隔山跨海、高高在上的英雄,他們有血有肉,是另一個時空和我們經歷相同迷茫與彷徨的同齡人。」

守正+創新

人性+懸疑是不變的焦點

不難看出,伴隨時代變化,新一輪諜戰劇風格正逐漸走向類型化、標籤化:青春力量演繹+成長敘事路徑。

值得肯定的一點是,比起臉譜化的「鋼鐵」特工,有血有肉、有悲有喜、有迷惘更有覺醒的成長型主角顯然更受青年觀眾喜愛,所能承載的創作空間維度也更豐富。

不過我們也不能忽視這種類型化創作有可能帶來的審美疲勞。任何一種題材創作在邁入駕輕就熟之後,如果不及時探索新的創新點與突破點,紅利便會極速消退,討論度和口碑也難以為繼。

在此情況下,一些諜戰劇開始以復合性創作作為創新特色,諜戰奠定整個故事的講述主線,同時又雜糅以其他影視創作題材作為故事的點睛之筆。

最常見的莫過於「諜戰+愛情」的配方。近日收官的由靳東、王麗坤領銜主演,王志文特別主演的諜戰劇《無間》便是如此,燒腦懸疑的諜戰情節與悽美治癒的愛情故事雙線並行,解鎖諜戰劇的「復合題材」打開方式。

再如《隱秘而偉大》是「諜戰+職場+家庭」,《和平飯店》是「諜戰+密室」,《脫身》聚焦「諜戰+倫理」等等,以此可以窺見創作者的努力。

內容創作的平衡是一種寶貴的能力。一些諜戰劇在過分強調復合標籤的同時,弱化了對諜戰劇核心元素「人性與懸疑」的看重。和《叛逆者》創作手法相似,播出時間鄰近的《衡山醫院》,並未取得像《叛逆者》一樣的成績,根源便在於敘事邏輯無法經得住諜戰迷顯微鏡般「審判」的眼睛。

在劇中,原本是市井混混出身的馬天明僅憑熟讀背誦一本醫生日誌,憑著處方開阿司匹林,便成功冒充了在醫院中能夠獨當一面的海歸醫學博士,顯然無法經得起推敲。這也給諜戰劇的創作者敲響了警鐘,要創作出經得起推敲的縝密邏輯與不著痕跡的人心拉鋸,絕非易事。

還有一些編劇在創作時無法自圓其說,便通過「技術流技工」試圖彌補敘事上的短板。《瞄準》的蘇文謙用小木魚打出子彈的威力讓觀眾直呼離奇,就連經典諜戰劇《偽裝者》也因為明台「飛躍天台」的炫技式反重力行為而遭受質疑。

諜戰劇在復合趨勢下應注意「懸疑」元素的運用和回歸。技術流特工,愛情、家庭、成長只是雜糅的元素,不能喧賓奪主。在諜戰劇的主線敘事下,支線敘事最終要服務於故事創作本身,人性與智慧的博弈,信仰嬗變的生動展示,才是諜戰劇於無聲處起驚雷的魅力關鍵。

「你的名字無人知曉,你的功績與世長存。」波瀾黨史中隱蔽戰線上的英雄傳奇是百年黨史中濃墨重彩的一筆。歷史中無數的驚險與傳奇,無數的遠謀與急智,無數的隱忍與艱苦,無數的奉獻與犧牲,都是諜戰劇創作的富礦,期待更多的創作者,能以最大的誠意,描摹出隱蔽戰線中令人震撼的時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1954c724804f6f76d890cfe6b2e7c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