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被定為Ⅲ級片,在內地一刀不剪的引進。
這是《爆裂點》最大的看點,再加導演林超賢,似乎沒有不看的理由。
從港片到主旋律再到港片,林超賢繞了一圈又回到了港片,與傳統的公式香港警匪片不同,《爆裂點》屬於警匪cult片。
雖然故事上無外乎警察、臥底心境隨著現實變化,在墮入魔警之間徘徊,反派依然是臉譜化的角色,但在尺度上,確是近些年最大的。
如開場就是一分為二的盧惠光,中間各種抹喉、暴力、血腥、鹹濕、砰砰砰,最後洞穴內的刀捅女兒、斷手混戰、火燒少年,恍惚間還以為是邱禮濤的片子。
這種像,不僅僅有邱禮濤的影子,《爆裂點》一眼望過去,滿眼都是以前港片的碎片。
「三年又三年那種」的《無間道》,被逼無奈的《警察故事》,隊友全都犧牲的《新警察故事》,摔瓶子的《紅番區》。
以及《新宿事件》《導火線》《門徒》,都屬逼到絕境,以個人英雄主義的行為絕地求生,還點到了王家衛的《2046》《重慶森林》。
雜糅元素讓《爆裂點》頗具港片氣質,但雜而無章也讓《爆裂點》極為可惜。
劇本太鬆散,講了多條線,卻每條線都沒有拍精彩,兩個多小時的時長,故事平平無奇,單依靠尺度撐不起。
還不如刪減部分,讓嚴重失衡的節奏變得明快,即使會損失敘事的邏輯性,但至少看著起勁兒,畢竟爆米花片要的就是一個坐得住。
當如坐針氈的感覺出來,那一部商業片票房不佳也在情理之中了。
當節奏崩壞的現象被看到,林超賢任總導演,唐唯瀚當導演的區別就顯而易見了。
以往林超賢的電影,不論是《線人》《證人》,還是《湄公河行動》《紅海行動》,劇本不稀奇,關鍵在於節奏,可《爆裂點》的敗筆恰恰因此。
如果能做調整,也許評價會更高,好不容易碰到一部不一樣的警匪片,有林超賢的名字,卻少了林超賢的特質,野心很大,過猶不及,難以落地。
失去了「緊湊」二字,再多的生猛、火爆、癲狂、瘋子等Ⅲ級成分都成了空中花園。
乍看之下,很爽、很過癮,其實虛浮的暴力美學,若沒有載體,尺度做的再大也是無用功,空有cult之名,沒有cult之實。
如梁洛施姐弟,楊祐寧那條線完全可以去掉,他們對主線幾乎沒有推進作用,最後張家輝還是依靠陳偉霆,並與毒販單挑。
導演可能想通過這條線探究人性,卻適得其反,讓劇本變得臃腫,假使把他們的戲份放在陳偉霆身上,充分挖掘,主線會更完善,角色會更立體。
破裂的風格與冗長的敘事不能融為一體,扁平的人物跟膚淺的主題違和感太重。
電影最難的是做減法,在自己沒有達到大導演級別的時候,尤其是執導商業片的時候,一定要多想觀眾為什麼喜歡,而不是我自己捨不得。
正是因為這種捨不得,對港味功利主義的理解太表面,讓《爆裂點》沒有重點。
港味是觀眾要什麼就給什麼,但前提是了解觀眾喜好,拍一部能看的電影,而非是元素就往裡加,這是大亂燉,不是佛跳牆。
片中劇情的驅動力不是結構,而是到了下一場,有幾個大尺度的鏡頭需要展現,這讓大尺度成了獵奇景觀,沒有提供情緒價值。
角色在面對黑白、絕境時的複雜性能夠為《爆裂點》注入靈魂。
如張家輝和陳偉霆,一因兒子與黑幫接觸,一因身份和任務決定動用私刑,他們在做這些事時的選擇所帶來的思考、審判、探討讓影片有深度。
但導演僅是淺嘗輒止,提了一嘴就沒了下文,如同每到關鍵時刻需要解釋的時候就用剪輯跳過一樣,致使每個人的動機不足,每件事的說服力不夠。
《爆裂點》沒有做到位的部分又何止這一處。
張家輝找陳偉霆做臥底,專門提到了《無間道》,本以為會像《無間道》那樣把隱蔽戰線的明爭暗鬥拍的絲絲入扣,然導演給出的答案卻令人大跌眼鏡。
陳偉霆是臥底,全警隊上下都知道,就差把「我是臥底」四個字刻在腦門上了,毒販那邊也到處招搖過市,地下的生意見不得光,但他們恨不得全世界都知道。
兩幫人,一個沒常識,一個沒智商,這樣的對決,你來我往的精彩肯定沒了,也就只剩一刀未剪的大尺度來提神醒腦,告訴觀眾千萬別無聊。
什麼戲劇張力,人物弧度統統不存在,七零八碎,一盤散沙。
張家輝忙到每條線都要參與,陳偉霆閒到中間長時間消失,導演不懂得情節分配的輕重緩急,只是一股腦地填充。
下一次,林超賢還是好好打磨打磨劇本吧,一個本可以票房輕鬆過億,口碑中等水平的電影,卻只有9000多萬的預測,6.5的評分,雖不冤但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