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安處,即是吾鄉?國產劇直面「城漂族」的真實辛酸苦辣

2023-05-22     深度文娛

原標題:此心安處,即是吾鄉?國產劇直面「城漂族」的真實辛酸苦辣

人生處處是「圍城」——城裡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進來,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困境與迷茫。對於漂泊在他鄉的遊子來說,更是有著深切的體會:時常會感到城市的繁華喧囂與自己無關,而回望曾經熟悉的故鄉卻又難以驀然前行。那麼,究竟哪裡才是歸宿?

近年來,一大批影視作品將鏡頭對準了在大城市奔波勞碌的「城漂族」,或是以此為主題、專注書寫在大城市努力站穩腳跟的年輕人的生活狀態,或是在主要人物設置當中加入「城漂族」這一群體類型、豐富故事線,他們有的是為了實現夢想、追尋更好的生活,有的竭力逃離原生家庭帶來的困擾、想要靠本事再尋起點,個中的辛酸苦辣,只有自己知曉。

出色的人物塑造,為故事注入靈魂。劇中人的設定是否具有可信度?他們展現出的「城漂」生活是否真實?身心漂泊的雙重困境如何破解?值得肯定的是,歷經數年的沉澱,如今的影視作品中,對「城漂族」群體刻畫已經逐漸褪去模式化,朝著更加多元的方向進階。

忌懸浮於生活的「真實」

打造接地氣的「城漂族」

涉及展現「城漂族」生活的影視作品,被詬病最多的莫過於「懸浮感」。比如,主角設定為奮鬥在北上廣深的打工人,有著普通的收入和家境,在劇情里多番強調生活艱辛,結果卻住著有落地窗、視野絕佳的大房子,身穿名牌,開著豪車,被編劇頻頻大開「金手指」。這樣的設定,讓觀眾難免雲里霧裡:無法真正感受到角色有多強的工作能力,更無法感受到漂泊生活本身的一地雞毛,對人性的探討自然浮於表面,與「城漂族」的真實狀態相背離。

在遠離市中心的出租屋裡,主人公潘岩穿著肥肥大大的衣服,從二層床上爬下來。這裡光線昏暗,空間逼仄,東西雜亂,潘岩突然接到心儀律所的面試通知,卻找不出一身像樣的正裝,只能穿著衛衣硬著頭皮前往。找工作過程當中的諸多不順,讓他並沒有「一戰而勝」的自信,開網約車的母親鼓勵他:「生命不息,戰鬥不止。」

這是近期熱播劇《平凡之路》的開場,瞬間抓住了觀眾的心。「城漂族」潘岩並沒有光鮮的學歷,也沒有可以提供優質資源的家庭背景,根本無法獲得同事們的青睞。為了一樁棘手的案子,他從入職第一天就開始加班,數個通宵換來的,只有上級對自己著裝的不滿。

人生當中可能會出現的諸多危機,往往都沒有正確的解決答案。豐富的生活經驗,讓在業務上顯得並不專業的潘岩解決了很多專業律師無法解決的麻煩。他憑靠真誠和踏實,一步步獲得了身邊人的認可,也逐步提升著專業能力。隨著劇情的推進,觀眾可以透過潘岩的經歷感知到不同社會圈層的認知、狀態差異,共情於小人物在異鄉打拚時面對的殘酷現實。

生活流敘事充盈角色形象

多維度書寫平凡人的生活

講述「城漂族」的故事,往往容易墮入主人公一路逆襲的瑪麗蘇爽劇套路,雖然會在劇情里瘋狂植入熱點爆點並常駐熱搜話題榜,但現實情況是其並沒有起到令觀眾真正共情的收效。

《北京女子圖鑑》就是較為典型的瑪麗蘇爽劇,雖然打著「女性獨立」「北漂生活」的旗號,卻弱化了對女主角陳可從「小白兔」打拚成女強人經歷的真實側寫,不僅事業上莫名一路開掛,還與11位男友逐一展開感情線,每位男友都對陳可在北京的生存起到了關鍵性的幫助。

能夠看出,該作品在極力為觀眾製造情感共鳴,如每集的片末都會刻意設置「金句」,說些雞湯式的道理,試圖讓或許陷入與主角同類迷茫的觀眾豁然開朗。但是,如此說教式的內容輸出,凸顯了角色本身的單薄,猶如綿軟無力的矯情,反而讓觀眾不知所云。

事實上,從生活當中提拎人性本真,踏踏實實完成敘事,便可以遠遠勝過刻意設置的話題、金句、套路等等。正如正午陽光出品的電視劇《歡迎光臨》的編劇袁子彈所說:「笨拙莽撞的生活也同樣是都市現實。」「不刻意追求熱點和矛盾,我們試圖展示一種生活,有喜有甜,徐徐展開,又多少禁得起咂摸。」這部作品以細膩的生活流敘事,立體的人物塑造,拍出了北漂小人物的心酸與歡脫。男主張光正善良、耐心,共情力強,但又慫又笨拙。「忍」是他作為北漂的生活哲學,但面對心儀的女孩,張光正也會勇敢追愛,努力變成更好的人。

生活是萬花筒,平凡亦顯精彩。「我們希望在體現不同人生困境和選擇的同時,展現出多元的人生道路、價值觀與愛情觀。」相較於小人物逆襲的爽劇設定,平凡人的困境與成長雖然笨拙,雖然不夠光鮮,雖然沒有強戲劇性的矛盾衝突,但卻更為真實。《歡迎光臨》一劇塑造了生動的北漂群像,他們在認清生活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正如《北京晚報》評價:「小人物的勇於追夢和樂觀生活的理想主義,或許才是《歡迎光臨》的野心所在。」

「城漂族」將漂向何方?

治癒系劇集漸成創作風潮

長期以來,在展現「城漂族」生活的影視作品當中,來到大城市的人勢必是渴求出人頭地的,會不惜一切手段和代價去實現夢想,卻往往會被房價、工作等壓得透不過氣。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如《奮鬥》《裸婚時代》《北京愛情故事》等等,「城漂族」的悲慘生活,就這麼定格在了螢屏當中,劇中人往往都會被無形的枷鎖禁錮,從而屈身於現實。

「城漂」長路漫漫,並隨著時代的變遷悄然發生了變化,寬鬆和積極的社會環境給年輕人提供了更多自由選擇的空間,也讓「城漂族」的心態更為樂觀積極。與之相應的,越來越多聚焦「城漂族」樂觀心態的現實主義作品接連播出,比如在《沒有工作的一年》當中,大小雨就是很多滬漂女孩的寫照,一個把事業放在第一位,一個心懷夢想越挫越勇,兩人同住一個屋檐下,互相治癒。「漂」的方向到底是什麼?每個人都將擁有屬於自己的精彩。

聚焦 80、90 後都市異鄉人真實生活的《我在他鄉挺好的》則以冷靜和克制的敘事治癒人心,片中以4位女性為中心,講述了她們在大都市的漂泊中經歷生活、事業、感情的種種考驗。在編劇虢爽看來,「人的生活是永遠在繼續的」,冷靜克制的情緒幾乎是一線城市「打工人」擁有的常態,鮮少有強烈的情緒波動,更多的是隱忍、無奈。「共性首先都是漂泊的人,其次我們希望他們最後能被歸結為那類平凡且勇敢的人。」

身處他鄉,最難得、最渴望的,是他人給予的溫暖。在《我在他鄉挺好的》當中,來自他人的一盒點心、一句祝福、一顆糖果,都是來自陌生人的善意,都治癒著「城漂族」的內心深處。無論是努力紮根都市、還是回鄉尋求安穩,無論選擇焦慮惶恐、還是從容應對未知,編劇都給出了「活在當下」的最優解,可謂「致郁後治癒」。

講述「城漂族」故事的影視作品,給觀眾提供了某種尋求共鳴的情感渠道,或者說呈現了某種想像的空間。幾乎每一部與北漂、滬漂有關的影視作品開播期間,都會引發熱議。那些因劇情走向、人物選擇而開啟的議題,實則是對真實生活的審視與拷問。一個個有信服力的「城漂族」形象,將會匯聚成屬於新時代年輕人的奮鬥圖鑑,迸發出強大的治癒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121aeb6f6f3c13eaa23620cf91f93bf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