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歲時就應該做的 4 點思考

2022-08-05     Lens

原標題:30 歲時就應該做的 4 點思考

Photo by suju-foto on Pixabay

最近經濟不算好,市場機會也不多。身邊出現職業窘迫的職場人多了起來。

有朋友在外資大公司做採購十多年,做到採購總監,一直覺得公司平穩,自己收入不錯,工作錢多事少離家近,工種是經常被別人求,自己外企范很有優越感。

前兩年疫情都沒受太大影響,想不到今年公司突然降薪裁員,要把亞洲採購中心轉移,他的資歷年齡再找工作非常困難,出來找工作才發現自己脫離市場很久了,恨自己做溫水青蛙太久,房貸要還,孩子要養育。

一個碩士畢業的中年白領,賣不了保險,端不了咖啡,一無所長,連去網絡打車平台做網約車司機都沒勇氣吃得了這個苦,經濟上也沒自己想得那麼自由。

還有位職友原先在地產公司做市場工作的,先生是房產上市公司高管,經常年收入上千萬,她前兩年就不工作,生活日常就是全球旅遊、國學畫畫……

曬各種歲月靜好的生活,沒想到先生所在公司今年暴雷,先生還不幸生了大病,原先自信覺得一輩子的錢都夠了。

現在的情況是上有老下有小,孩子在國外上私立高中,老人和先生都是病號,開銷巨大,一旦沒進項,立刻面臨階層下降,她硬著頭皮想找工作,發現根本沒什麼機會,人到中年,突然遇到這樣的變故,不知所措。

打工的不好過,創業的更難,尤其是今年疫情,不要說小微創業者,就是做了很多年的企業,虧損倒閉的也時有耳聞,我身邊好幾位做企業的朋友,把房子抵押給銀行勉強支撐,一年就把過去 N 年賺的賠上了,好幾位和我說,非常後悔創業。

今年年輕的朋友日子也不大好,有幾位今年剛畢業和剛工作一兩年的朋友準備考公,他們說考公實在也無奈,前幾年大廠、地產、金融這些高薪的職位很多,試了不開心還能跳槽換個薪水更高的。

但現在不要說高薪了,找一份知名企業,薪水有保障的工作都難,感覺上升通道好少,也不知道做什麼好,乾脆不動腦筋選了,大家都在考公,自己也加入吧,但是做了公務員會怎麼樣,考不上又選什麼工作,也沒多想。

在經濟高速增長的時候,很多問題都不會出現,但經濟平淡收縮時,很多問題就出現了,很多職場人都感覺行業內卷嚴重,不知如何是好。

Photo by Ant Rozetsky on Unsplash

上周友情參加了一場線上的問答,大家普遍認為職場上應該未雨綢繆,居安思危,大家都感慨,道理是這樣,可是年輕時根本想不到會遇到,等意識到時就晚了,職場太多變了,雖然知道要做規劃,但真正在操作的時候計劃往往趕不上變化。有位朋友問我在什麼年齡做職業規劃好呢?

雖然說什麼時候覺醒都不晚,但是我這麼多年研究職場,覺得 30 歲是個很合適的年齡,30 歲是個分水嶺,有了一定的職場和人生體驗,很多沒想過的問題開始出現,糾錯的時間也還比較充足。即使不做具體規劃,也要有大的思考框架。

工作的職業壽命、

風險和天花板

每種工作都有隱形天花板,有些工作有年齡天花板,就是吃青春飯的,也有工作有成就天花板,你再努力能到達的高度也有限。

在進入一個工作領域時,要考察自己這項工作的人群分布,發展差距程度,看行業普通水平是怎樣,不要只看少數強人的經歷,什麼工作做到頂尖都很誘人,但要很清楚知道幾乎很少有人有機會做到前 1%,因為你現在所在的平台高度會決定你的高度,如果就是普遍平台,你有卓越成就的可能就比較小。即使你的平台在頭部,你也在平台的頭部,時刻也會面對更年輕的勞動力,或者機器的挑戰。

普遍人要接受自己就是個普通人、行業平台比自己的力量大很多,不是光靠努力就行的。

在 35 歲「中年」危機到來之前,做一些讓職業壽命更長,天花板更高的職業,總要為未來做一些準備。

自己的性格特點和風險偏好

很多人到了三十歲時會有職場危機,會考慮創業,會對老闆上司不滿意,除了跳槽,也會有創業的衝動,會高估自己的資源,更會錯估自己的性格。

大部分中產打工家庭出身的職場人不適合創業,更適合做高級經理人,業務精通了然後做管理,做逐步改進的路徑。

性格上求穩,追求安全感的人更適合打工做執行,無論是主動去冒險還是不得不冒險,創業者都要接受風險,沒有絕對穩妥的創業。

Photo by Loic Leray on Unsplash

而且未必一定要成立自己的公司才有自己的事業,30 歲無論做啥,都要有把自己當成事業去經營的想法了。

無論打工還是創業,都是一種事業選擇。

對工作的態度怎麼樣,決定了你事業的高度,如果能持續得到成長,無論是做生意還是打工,你的事業持續成長才是王道。

30 歲真的應該選好方向深耕了,如果沒有,那也要先認真做事才有資本折騰。人的能力都不是想出來的,而是要從做事中磨鍊出的。對待手頭工作的態度往往決定了你未來選擇的高度。

業務能力和職業素養

無論喜歡不喜歡自己的工作,都應該有過硬的業務能力,養成好的職業素養。

我們剛走上職場時經常用喜歡不喜歡評估自己的工作,實際上工作中有三分之一的部分是自己喜歡的就很不錯了,只要是講結果,有責任的工作,都不可能全是自己喜歡的,但工作都是復合的,即使自己不太喜歡這個工作,也要努力做到「大體上還算擅長」的程度。這種大體上還算擅長的領域,將為未來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如果一個人能在好幾個領域都做到「大體上還算擅長」的話,那日後可走的路就會寬闊很多。

如果到了三十歲,對工作熱情不高,也讓自己的職業起碼在平均水準之上。即使不喜歡當下的工作,如果無力抗爭,說明自己能力有限,也許只能配做這種工作,不要邊工作邊抱怨,沒有把當下的工作做到優秀就沒資格說是不喜歡,而只能說自己能力不夠。

職業素養除了自己做事靠譜外,還要學會與人相處,與人為善,積累自己的人脈。職場幾十年,沒有人能完全獨立成功,少高估自己,在職場遇到自己能力之外的變故時,你的積累多豐厚,你能調動多少社會資源,往往決定你能不能開啟另一條曲線。

Photo by Jesse Bowser on Unsplash

Plan B 計劃

分散風險無疑是我們對抗風險的好辦法。越年輕磨練自己的專業能力越好,但沒有太多積累時,過於分散自己的精力多元化,會在主業上深入不夠。所以在有了一定的專業能力後,就要考慮副業計劃。

人生風險無處不在,不要過高估計自己的抗風險能力。有些打工一族,年薪不到百萬,就敢單一收入 — 自己收入單一來源工資,自己成為家庭單一收入來源,讓太太不工作,生兩到三個孩子,當然生活方式每個人不一樣,這樣的家庭在風險面前很脆弱。要知道什麼如日中天的企業,大廠,都可能一夜之間成為歷史,有時候個人的力量微薄,面對趨勢大潮可能沒辦法做任何事。

要持續延展自己的能力範圍,多點能帶來收入,能安身立命的本事,本事不在大小,而在於「反脆弱」。

理財計劃

現代社會,與其指望躲在安全工作的背後,不如躲在金錢的背後。

每個人都要有清醒的認識。任何工作都有風險,考個公務員有個鐵飯碗,這樣的想法仔細想想就知道不大靠譜,任何工作都會有代價,任何收入都有波動,但確定的是我們的支出是剛性的,我們只可能沒有收入,但不可能沒有支出。所以要讓工作能力儘量多元,財務收入也要多元,否則自己的財務體系就很脆弱。

理財是每個人的基本能力。理財能力和時間管理,精力管理一樣,從年輕時就要學習,終生磨練。我們不指望能成為專業的投資者,但要給自己多一些反脆弱的能力,聽聽現在這個理財暴雷,那支股票清盤就知道,也沒有絕對穩妥的投資渠道,所以普通人對自己的理財目標要理性預期,多元化投資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保值增值,畢竟普通職場人最靠譜的投資是投資自己的工作能力,但保住財,理好財和賺錢能力精進同樣重要。

要把財務自由當成自己的職業自由的前提。一般來說,想要財務自由,要有 25 倍的年生活費,所以確實很難,但把自己的生活費控制住,把自己的賺錢能力提升上去,把辛苦錢守住,成為自己安全的避風港並不太難。

人生不斷變化,多少歲做職業方面的規劃並沒有標準,但是如果到了一定年齡,你還沒有對人生有所思考,將會面臨很多意料之外的打擊。當然,無論什麼時候,立即行動總好過活在愧悔之中。人生只能向前,任何人都要為自己的未來努力。

作者:景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0f6f06cc7ae9bb7df8d9acb8195c5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