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與捕蟬老人的一番對話,孔子悟出了深刻的道理

2022-05-07   天天文言文

原標題:通過與捕蟬老人的一番對話,孔子悟出了深刻的道理

原文

仲尼適楚,出於林中,見痀僂者承蜩,猶掇之也。

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

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墜,則失者錙銖;累三而不墜,則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墜,猶掇之也。吾處身也,若厥株拘;吾執臂也,若槁木之枝。雖天地之大,萬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側,不以萬物易蜩之翼,何為而不得!」

孔子顧謂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於神,其痀僂丈人之謂乎!」

——出自戰國·莊子《莊子·達生》

注釋

譯文

孔子到楚國去,穿過一片樹林,看見一個駝背的老人在用竿子粘蟬,就好像用手在地上撿東西那樣容易。

孔子說:「你真是靈巧啊!有什麼訣竅嗎?」

駝背老人說:「我有我的方法。五、六月的時候,我練習在竿頭上累疊粘丸。累疊兩個粘丸而不掉下來,粘蟬時失手的情況就很少了;累疊三個粘丸而不掉下來,粘蟬十次失手不會超過一次;累疊五個粘丸而不掉下來,粘蟬就像用手在地上撿東西一樣容易。我立定身子,就像一顆枯樹樁;我舉竿的手臂,就像枯木的樹枝。天地雖然很大,萬物雖然很多,但是我心中只有蟬的翅膀。我站著一動不動,眼睛不東張西望,不因為其它的任何東西而轉移我對蟬翼的注意,怎麼會捕不到蟬呢?」

孔子回頭對他的弟子們說:「用心專一不分散注意力,就能集中精神,這就是駝背老人所說的道理啊!」

文言知識

說「顧」:「顧」的本義是「回頭看」,如上文中的「孔子顧謂弟子曰」。又如,「顧盼生輝」。

「顧」在文言文中有以下常見釋義。

  • 指「看,瞧」。如《狼》:「顧野有麥場」。又如,《孟子·梁惠王下》:「王顧左右而言他」。
  • 指「訪問,拜訪」。如「三顧茅廬」,「光顧」。
  • 指「照顧,顧及」。如《碩鼠》:「三歲貫女,莫我肯顧。」
  • 指「顧慮,考慮」。如《史記·項羽本紀》:「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
  • 表示輕微的轉折,相當於「而,不過」。如《報任安書》:「顧自以為身殘處穢」,意思是「不過我自認為身體已遭受摧殘,又處於污濁的環境之中」。

文化常識:蟬的吉祥寓意

上文中的痀僂丈人在大夏天去捕蟬,可不是鍛鍊身體,而是為了食用。

蟬含有很多蛋白質,營養豐富,在食物匱乏的古代,蟬不失為一種營養品。所以古時候吃蟬極為常見,甚至被奉為美味佳肴。

在《禮記·內則》記載的食譜中就有蟬的身影。在《神農本草經》中記載有蟬的藥用價值。

蟬不僅可以食用,在古人的眼中,蟬還是一種神聖的靈物,自古以來就有很多吉祥的寓意。

下面就介紹幾種蟬的吉祥寓意。

一、重生

蟬的幼蟲在泥土中可長達數年甚至十幾年,之後才會爬上枝頭結蛹,破殼而出化為飛蟬。然而,飛蟬的壽命卻十分短暫,抵不過一個夏天。

所以蟬的生命歷程象徵著重生,也代表著對生活的無限執著和對信念的奮不顧身。

二、高潔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有載:「蟬蛻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

蟬一生雖然大多時間都在泥土中度過,但蛻變之後,卻攀於枝頭遠離浮塵,只以樹汁露水為食,可謂出淤泥而不染。因此蟬又代表純潔清高的品格,不阿諛奉承,蔑視權貴。

三、一鳴驚人

蟬的鳴叫是其獨特之處,叫聲明亮激昂,又不知疲倦,有著一鳴驚人之意。

四、腰纏萬貫

蟬與「纏」同音,將蟬掛於腰間,有「腰纏萬貫」之意。情侶佩戴,寓意愛情「纏綿久長」。

五、名利雙收

蟬附於荔枝之上,蟬「鳴」等同於「名」,寓意「名利雙收」。

六、永居榜首

蟬幼蟲變為成蟲時,便脫掉蟬殼,軀體在原來基礎上得以延伸,故稱為「蟬聯」。

我們常說蟬聯冠軍的「蟬聯」,也就是連續不斷,象徵位居榜首、永奪第一。

啟發與借鑑

痀僂丈人的這番話,不禁令人想起了賣油翁所說的「我亦無他,惟手熟爾」

痀僂丈人的身體不如常人,但在捕蟬這件事情上卻讓人不可企及,主要原因就是專一和刻苦。可見古人早已對如何做好一件事有了深刻的體會。

莊子的這則故事以小喻大,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用志不分,乃凝於神」。只要我們排除外界的干擾,專心致志地去做一件事,並持之以恆,就一定能有所成就。

(本文完)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天天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