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調整後的第一個春節檔,只能用「火爆」二字來形容。
《流浪地球2》《滿江紅》《無名》《深海》等六部電影,撐起了春節期間的票房大盤。據統計,春節七天假期累計票房近70億,同比增長11.89%。今年春節檔,成為中國影史總票房第二的春節檔。電影院久未見這樣的情景:人頭攢動、一票難求,有些熱門場次甚至出現了黃牛的身影。與春節檔一併升溫的,還有影視周邊市場。
1月22日,賽凡科幻空間開通眾籌項目,為《流浪地球2》周邊籌集資金。該眾籌項目期限為一個月,目標金額定在了10萬。這麼看來,出品方和製作方對市場熱情的預估還是太保守了,該項目上線僅7天,籌集金額就逼近1億。2月1日,距截至期還有段時間,出品方賽凡科幻空間便表示庫存售罄項目下架。
這條微博一發,又引來不少還在觀望狀態的網友激情下單。7天近1億,僅看數字就足以撩撥人心,《流浪地球2》眾籌項目證明了國內影視周邊市場蘊含的想像力及可能性。
「野性消費」背後的周邊市場
用「野性消費這個詞來形容眼下《流浪地球2》眾籌項目的火爆再合適不過,有意思的是,這幾年在公眾視野引發過關注與討論的影視周邊項目,幾乎都採取了眾籌的方式。
2015年,動畫電影《大聖歸來》上映,創下多項記錄的同時,開啟了眾籌+影視周邊的篇章。
《大聖歸來》衍生品運營方「娛貓」與天貓聯合,發起《大聖歸來》周邊眾籌活動。當日銷售額為1180萬,這一項目的成功也在某種程度上激活了影視周邊市場。
2019年,《魔童降世》上映,不走尋常路的「暗黑哪吒「頗受觀眾喜愛,官方順勢推出授權手辦眾籌項目,眾籌金額達1509萬元。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流浪地球1》上映後不久,也推出了周邊眾籌項目,7天籌集786萬元,在當時也算是不錯的成績。
此外,面向年幼年齡段的大電影《羅小黑戰記》上映後推出眾籌項目,籌集金額417萬元,B站推出《靈籠》周邊眾籌,籌集到了1665萬元;《陳情令》原畫集眾籌項目,目標金額5萬元,預售不到3天就籌集到近200萬元。
當然,無論哪個行業,二八效應都很明顯。雖然周邊+眾籌的項目引起討論和關注的不少,但也有大量眾籌項目達不到目標金額直接流產。
從消費者角度來看,眾籌這種與日常一手錢一手貨的消費模式不同,它更像是提前投資,消費者的心態自然也有所不同,對最終到手的周邊期待值和要求會更高。因此這也更考驗IP方對於合作夥伴的篩選能力。
眾籌是在影視劇作品發酵有一定熱度後的後置方式,而古偶、IP劇等自帶粉絲光環的影視作品,往往採取前置方式進行周邊製作,即在作品還未問世時,根據市場調研結果投入周邊製作。
2018年的《鎮魂》讓市場看到了劇粉的消費能力:單價48元限量4800份的趙雲瀾同款棒棒糖,不到1秒便全部售罄;限量一萬份,售價169的高清劇照畫冊,5天內搶光。
而到了2019年,《陳情令》的火爆程度更勝《鎮魂》一籌,劇粉在周邊消費方面也表現得更加「瘋狂」。
該劇熱播期間,衍生品月銷量達10萬元,單價28元的亞克力掛件並不算便宜,但仍有3萬多人願意為之買單;出品方新湃傳媒開發了部分人物的cos服及角色飾品,藍忘機同款抹額450元一條,雖然劇粉嘴上說太貴,但仍有人願意為之買單。據悉,僅《陳情令》官方淘寶店鋪的周邊衍生品銷售額,就突破了3500萬元。
有了《陳情令》的成功先例,其他劇集也紛紛效仿。《蒼蘭訣》《你是我的榮耀》《慶餘年》《夢華錄》等,均有自己的IP周邊。雖說這類商品很難在大眾層面獲得破圈的討論熱度,但總有劇粉默默下單支持,銷量也都過得去。
前置與後置兩種不同的方式,反映的是不同受眾群體的需求差別。採用眾籌方式的,多為大眾向口碑作品,消費者出於「支持好作品」的心理買單,也能接受從眾籌到生產的漫長周期;而粉絲向的作品,消費者往往會在追劇時產生衝動消費心理,「就是這一秒想get同款」,如果採用後置製作的方式,劇播完了觀眾下了頭,就會對產品銷量造成影響。
發展中的國內周邊市場
局外人看周邊市場一派紅火,在業內人士眼裡,影視周邊市場是門好生意,但國內的影視周邊市場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影視周邊,是指影視作品經授權後製作的商品。它的涵蓋範圍極廣,既包括毛絨玩具、T恤、手機殼、抱枕等常見品,也有鎮紙、車模、頭盔等不太常見的類別。
周邊雖小,但利潤極大。在海外,許多知名IP的主要收入是源自於衍生品而非票房本身,有些日本動漫IP甚至乾脆不再推新作,一門心思賣周邊就能養活整個工作室的人。眼看《星戰》《哈利波特》等海外IP將周邊產業玩得爐火純青,國內也琢磨起了周邊市場的玩法。
如果細究起來,國內影視作品也不是沒有周邊,只是早年這些衍生品並不在市場上販售,而是作為贈品或宣傳物料。而且這些衍生品多為印著劇中人物大頭照片的鑰匙扣、貼紙等小玩意兒,製作較為簡單,顏值及收藏價值都較差。
2015年左右,國產電影發展勢頭向好,多位影視行業從業者、教授等呼籲,「是時候該發展我們自己的影視衍生品了」,也確實有部分有心人投入該行業,但因消費者的觀念並未建立,且不少周邊價格與質量並不匹配,所以銷量並不盡如人意。「影視周邊收入慘澹」的問題,甚至在不少社交媒體上引發過討論。
這倒也不能歸咎於國內從業者敷衍了事,2015年很多人才了解何謂「IP」,而如何對IP進行全鏈路開發更是知者寥寥,一切都要自己摸索。
經過向海外同行取經學習,IP方才知道,周邊也分為「軟」「硬」,而且周邊開發不止小物件,而是萬物皆可周邊化。
但無論是有使用價值的「軟周邊」,還是僅供收藏的「硬周邊」,周邊製作需要前期投入大量精力與金錢。對於IP方而言,售賣周邊固然是收益,但國內衍生品市場起步時間較晚,大部分消費者尚未接受過市場教育,製作周邊也意味著風險,因此很長一段時間內國內周邊市場都以小打小鬧為主。
反倒是盜版商,瞅准了市場空白的機會渾水撈金。2010年《讓子彈飛》上映,盜版商迅速推出「麻將面具,電影同款」,出品方反倒沒獲得該有的周邊收益,
2015年《大聖歸來》開啟眾籌,被視為國內影視周邊「元年」。自此影視周邊開發才算是步入正軌,專業化衍生品開發公司的出現,也為IP方減輕了周邊開發的壓力。
經過7年多的發展與市場教育,觀眾的消費觀念已經形成,國內影視周邊的銷售情況也在攀升,購買熱門影視作品周邊,已經成為不少觀眾特別是年輕一代的習慣。比如,2021年《覺醒年代》熱播,帶火了帆布袋、手機殼等衍生品。這一系列周邊,甚至殺入了淘寶年度十大商品榜單。
但和海外周邊市場相比還差得很遠,如前文所說在海外周邊收入有時候可達到IP總收入的70%,而國內周邊收入則只占到10%-20%左右。而且國內周邊品類較為單一,以棉花娃娃、飾品、小擺件居多,針對IP開發落地實景項目如主題樂園方面,也存在不足。
國內影視周邊市場想要趕上《星戰》們,至少還得再努力個幾年。
周邊開發的B面
影視周邊開發販售帶來最直觀的,當然是金錢上的收益。除此以外,它所提供的長尾效應及賦能能力,對於IP壽命的延長也是必不可少的。
以《星球大戰》為例,1977年該系列電影第一部問世。距離現在,已經足足有半個世紀的時光,不誇張的說,當年在影院中看過這部電影的不少觀眾如今已經作古,但《星戰》的生命力卻是那麼頑強,對00後、10後們,還有這麼強的吸引力。
除了系列電影本身的豐富以及內容的過硬之外,種類豐富的周邊,也在延長著IP的壽命。星戰的周邊品類極廣,從最常見的水杯到收藏級的光劍,價格也豐儉由人,不同年齡段及消費能力的粉絲,都可以買到自己心儀的產品。
而且《星戰》周邊設計並非都粉絲特供,而是可以作為日常物品使用或穿著的,這無疑是一種最潤物細無聲的種草路徑。在海外網站相關話題下,就有網友表示,自己是因為看到哥哥/爸爸的星戰周邊很酷炫,繼而對IP本身產生興趣。
《哈利波特》也是一樣,雖然原著早已完結,就連繫列電影最後一部《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 下》,都已經是12年前的舊作,但這十二年間還是有大量年輕的「男女巫師」持續入坑。IP衍生品的反哺效應,功不可沒。
筆者在《哈利波特》IP授權店鋪「某某物語」的買家小薰處了解到,今年上大二的她此前根本沒看過《哈利波特》系列電影,也沒讀過原著,只是因為「想去環球影城拍照才下單買了聯名款」,結果「因為不太清楚不同配色和學院之間的關係,先去超話了解了一下,又看了幾個電影Cut,最後垂直入坑,把8部電影和7本書全追了。」
這種情況不獨發生在海外IP身上,國內也有案例。《鄉愛》盲盒與《甄嬛傳》盲盒問世後,很快引起瘋搶,大量買到盲盒的消費者在社交平台曬出開盒視頻,評論區就有人說「又想再去看嬛嬛回宮了」。一隻小小的盲盒,也能為劇集反哺熱度。
不要小看消費者的探究能力,面對令他們滿意的周邊產品,他們是很有可能去主動了解IP本身,並成為其忠實受眾的。這一點也在提醒周邊開發方們,影視周邊設計及開發要花心思,也要考慮路人友好度及日常使用的可能性,而不是將影視作品中的元素不加任何消化理解地直接套用,做成只有粉絲才會接受的特供向產品。
影視IP開發周期時間長,尤其是大製作的系列電影,開發周期隔上3-5年是常態,在漫長的空白期,沒有新物料和話題是很難留住受眾的,而周邊產品,則具備長尾效應,能提高活躍度和黏性。
不妨再進一步設想,影視周邊的開發設計銷售,甚至可以配合營銷動作協同作戰。比如將部分涉及「劇透」的內容融入到周邊設計中,引導觀眾去猜測討論接下來情節的走向,製造話題提升熱度等等。
當然,這一切的前提都是建立在影視作品本身內容過硬的基礎上。《流浪地球2》能夠眾籌近1億,與觀影群體對這部國產電影的高度認可有關。「小破球2」為2023年影視周邊開發開了個好頭,這份輝煌能否進一步刺激衍生品市場的發展,不妨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