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怪來啦!《妖怪傳》帶領觀眾體驗古人的雄渾想像力

2023-05-29     深度文娛

原標題:妖怪來啦!《妖怪傳》帶領觀眾體驗古人的雄渾想像力

今年年初,一部妖怪題材的動畫短片《中國奇譚》成為「開年爆款」,昭示了觀眾對妖怪文化的濃厚興趣。近期由西瓜視頻自製出品的紀錄片《妖怪傳》,同樣激發了收視熱潮。

《妖怪傳》是國內首檔講述「中國妖怪」的文化紀錄片。該紀錄片創新敘事路徑,從《山海經》《述異記》《聊齋志異》等古籍里,開掘出八隻極具個性色彩的妖怪和它們的中國故事,為觀眾開闢了一條了解中國妖怪文化的蹊徑。

該紀錄片採用動態漫畫和紀實講述相結合的形式,以瑰麗的想像彰顯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讓觀眾以歷史的視角回看中國志怪的演變,領略中國文化充滿力量的精神內核。中國神話故事中,有著千奇百怪的妖怪,古人對它們又恨又怕,今人卻又覺得它們神奇可愛,妖怪儼然已成為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一扇窗口。

挖掘妖怪故事

弘揚中國妖怪文化

當動物、草木會「說話」時,妖怪就已經存在於這個世界上了。妖怪起源於人類對大自然的敬畏。在古代,人們不明白為何會發生電閃雷鳴、颳風下雨等自然現象,於是就把這種未知的能量歸為妖怪作祟。

早在1800年前,東晉文人干寶就在《搜神記》中對妖怪做出定義,指出:「妖怪者,蓋精氣之依物者也。氣亂於中,物變於外。形神氣質,表里之用也。」日本妖怪研究學者水木茂稱:「要考證日本的妖怪起源,我相信70%的原型來自中國。」

中國的妖怪文化歷史悠久,有考古證據表明,早在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開始對妖怪有了認知和創造。先秦時代,先民們開始將妖怪故事記錄在各種典籍里,此後產生了《白澤圖》《山海經》《搜神記》《夷堅志》《子不語》《聊齋志異》等經典作品,使得很多妖怪家喻戶曉。

《妖怪傳》從上述上古神話和歷代民間文學中,選取狐妖、應龍、鯤鵬、金烏、天狗、姑獲鳥、山魈、無支祁等八隻妖怪,詳細講解了它們的起源、傳說、特徵和傳統文化中的涵義等,深度探討了每一隻妖怪前世今生的故事。

說是故事,其實更像是一種科普。有些妖怪很多人以前或多或少有所了解,為讓觀眾脫離「一知半解」的懵懂狀態,同時保證科普信息的準確性,該紀錄片邀請了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中國民俗學會副會長陳連山作為專家顧問,完整清晰地梳理出不同妖怪的歷史演化,帶領觀眾一起感受古人了不起的想像力,讓傳統文化「活起來」。

每一隻妖怪都有其獨特的中國故事,它們反映了古人對自然、社會、人性的觀察和想像,也蘊含了古人對生命、道德、智慧的追求與理解。《妖怪傳》從民俗發展的文化角度講述妖怪文化,期望通過說理的方式,讓中華民族寶貴的妖怪文化得以保存和發揚。

匠心製作

揭秘神秘的中國民間傳說

《妖怪傳》的製作可謂匠心獨具,無論是畫面還是音樂、解說詞,都精美動人。鏡頭所呈現的場景和建築,讓人身臨其境。背景音樂生動有趣,能夠與講述的內容相映成趣。同時在講述妖怪的傳說時,還介紹了許多民間故事,這些傳說均讓人感覺有趣和新奇。

在呈現形式上,該紀錄片採用生動的動態漫畫和專業的真人講述相結合的形式,既保留了原著的藝術風格,又增加了現代的視覺效果,帶領觀眾進入似真似幻的戲劇情境中,生動而形象地對社會人文歷史以及傳統文化的變遷做出深刻的闡述。

在講述古代部分時,該紀錄片採用情景搬演的方式再現,利用戲劇美學與虛擬表現美學的吸引力,很好地保證了敘事的趣味性。值得一提的是,《妖怪傳》中的情景搬演有意打破了「第四堵牆」,間離效果的使用豐富了劇中人物,讓幾千年前的人物立體可愛起來。

比如,講述「志怪小說的頂流寫手干寶在黑化狐妖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時,干寶為自己辯解,「我和九尾狐完全沒有個人恩怨,我們那時候民間百姓有這樣的想法,角色的設定肯定得根據受眾的喜好來寫,對吧?」互動式的加工處理,幽默生動,避免了敘事上的平鋪直敘。

更重要的是,《妖怪傳》沒有限於天馬行空的想像中,而是精準地權衡了趣味講述和嚴密邏輯之間的關係。片中引用了很多有深度的文化背景和內涵,例如陰陽五行、道家、佛教、儒家傳統文化等。傳統文化的引入,能夠幫助觀眾更好地理解妖怪背後的文化標識和文化象徵。

藉助妖怪

關照古人內心世界的隱秘角落

進入近現代以後,許多自然現象得到了科學的解釋,我們還需要妖怪文化嗎?在科技高速發展的當下,在無神論的思想指導下,「妖怪」對於我們來說難道只是封建迷信的代名詞嗎?

即便科技快速發展的當下,妖怪也並未從我們的生活中完全消失。研究妖怪文化,除了對理解中國古代社會文化全貌有重要的意義,透過「妖怪」,更多的是有助於我們實現某些科學之外的幻想。

《狐妖》一集系統梳理了不同歷史時期,狐妖形象的發展變化。

從《山海經》到《聊齋志異》,狐妖都占據著濃墨重彩的篇幅。狐妖與大禹在塗山邂逅,又與商紂王聯合導演了王朝覆滅,再沒有第二種妖怪如此般能夠貫徹中國歷史的始與終,成為中國古代文明滄海桑田的見證。

是誰在青丘低聲輕吟?是誰回眸一笑國失江山?有人視她祥瑞圖騰,有人恨她妖魔惑眾。提起狐妖,想必很多人最先想到的是《封神演義》里助紂為虐的妲己。其實,她只是漫長狐妖歷史中的片羽。千年來狐妖的樣子一直在變,恰恰影射了我們精神世界的成長。

妲己在商周時代確有其人,但卻不是狐妖的化身。妖在當時是「祥瑞」的象徵。商周秦漢的墓葬中,無論是帝王還是平民墓葬,經常可以看到九尾狐畫像作為「瑞獸」陪伴在女神西王母身側。陳連山教授將其「九尾」解讀為後代子孫繁盛的象徵。

魏晉時代,「狐妖」從「祥瑞」的象徵完成「妖怪」身份的蛻變,這與當時的社會環境有著很大關係。九尾狐的形象早期體現國家意志居多,魏晉時代個體意識開始覺醒,人們更加關注自身。狐狸作為偷吃家禽的動物,讓老百姓很難對其產生好感。在黑化狐妖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的志怪小說《搜神記》,就創作於這一時期。

到了清朝,狐妖的形象有所改觀,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共含有490篇短篇小說,狐妖的故事占84篇,嬰寧、辛十四娘等都是令人印象深刻的正面形象。蒲松齡筆下的狐妖,沒有高不可及,也不再低賤骯髒,而是與普通百姓一樣,有喜怒哀樂、愛恨情仇,正是大眾最想看到的狐妖形象。而中國人對狐妖的態度,也終於在崇拜、叛逆之後,找到了自信與平和。

這便是《妖怪傳》所講的狐妖故事,一路坎坷,大起大落。它是漫長歷史長河中,人類對生存和自然的理解,它幫人類說出了不敢說的話、做出了無法做的事,它是一面鏡子,與我們一路成長。

妖怪是古人內心世界的隱秘角落,人們對狐妖印象經歷的崇拜、叛逆與自信平和的過程,其形象的變遷映射了中國古人對妖怪的態度。妖怪文化不是簡單的封建迷信,而是對社會狀態、人類心理、文化衍生的映射。

它如同一面古鏡,映照著我們深層次的精神世界,雖是虛構,卻具有一定的心理現實性,反映了一個民族的精神文化特質,是自身世界觀、價值觀和生存狀態的的綜合展現。正如片中所說:「請仔細看看歷史上的每一個狐妖故事,因為它們,我們才得以聆聽千百年前的嬉笑怒罵,感悟中國文化的人間冷暖。」

觀看《妖怪傳》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古人奇詭豐富的想像力,這些不同形象、不同性格、不斷變化的妖怪穿越了時間的桎梏,重新浮現在我們眼前,向我們訴說著它們的故事。五千年文明淵源流長,它們一直都活著,活在我們的血液中。

《妖怪傳》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紀錄片,它不僅是一次探索中國傳統文化的奇幻之旅,也是一次認識自己和世界的思考之旅。相信這些故事,在喚醒我們童年時代聽爺爺奶奶口述故事記憶的同時,更會重新思考妖怪在中國文化中的獨特價值。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0c745a7024771e21119ee3042f06e9c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