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青峰:好校長的首要標準,就是要讓教師享受學校——教育要處理好這3組關係

2023-09-25     守望新教育

原標題:夏青峰:好校長的首要標準,就是要讓教師享受學校——教育要處理好這3組關係

【置頂標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好校長的首要標準:就是要讓教師享受學校

作者|夏青峰

學校是什麼?它不是那些建築,也不是那些獎牌,它是活生生的人——教師與學生,而且它是具體的教師與學生而非抽象的,它是現在的教師與學生而非未來的。我們校長的事業,就是讓現在的教師與學生們生活得更好、發展得更好。

一所學校,無論它多麼有名氣,如果身在其中的老師們,他的生活是非常枯燥乏味,沒有一點生活品質的話,那麼學校的名氣與他又有什麼相干呢?讓教師有些喝咖啡的時間與空間,組織引導教師看看高品味的電影大片,讓教師多點文體活動,讓教師出去遊覽外面的風景,讓教師多享受一些溫暖,多獲得一些感動,讓教師的生活品質不斷地提升,讓教師的生活更為如意,這是我們校長應盡的職責。——夏青峰

夏青峰:相信內在生命力量,優化外在成長環境

新教育實驗的校長角色——行走大地的思想者

01

為什麼要讓教師享受學校

1、享受學校,應成為校長的工作追求

我們人生的很多時光都是在學校中度過的,在學校中的生命質量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我們整個人生的生命質量。作為一個校長,我們的責任應該是什麼?每位師生都在學校里,度過了他的一段生命歷程,在這段生命的歷程里,他快樂嗎?他充實嗎?他獲得了提升嗎?他是相信了人性的美好,還是厭倦了人際的交往?他是獲得了發展的動力,還是失去了對光明的嚮往?他的心境是更加的高遠,還是思想日益的封閉?

我們無法對他的整個生命負責,但是我們應該儘可能地為他這段生命的歷程抹上一些亮麗的色彩,讓他能享受學校。所謂享受學校,就是指我們在學校里,能夠得到精神的愉悅而非痛苦、個性的發展而非壓抑、胸懷的廣闊而非狹隘,願望的實現而非沮喪。

2、教師享受學校,是學生享受學校的前提

我們的教育受著實用主義與功利主義的影響,很多時候背離了它的本真,把教師當成了學校發展的工具與手段,這種觀念是很可怕的。學校里的活動,更多的是一種精神層面上的活動,是一種心靈相互對話與影響的活動。我們的老師希望孩子們熱愛生活、心態積極、不斷創造,可是我們老師自己呢?

只有老師們對學校充滿了情感、對生活充滿了熱愛,內心中充滿著陽光,師生之間心田中的陽光才會交相輝映。教師若不能在學校中愉悅精神、發展個性、實現願望,我們還能指望學生們做到這些嗎?羅曼.羅蘭說:「要撒播陽光到別人心中,自己心中首先要有陽光」;溫總理說:「教育大計,教師為本」!這些話語無不給我們以深深的啟示,要發展好學校,首先就是要發展好教師。

3、教師的智慧與熱忱來源於他對學校的享受

學校不能僅僅是教師工作的場所,學校要成為教師的精神家園。在這個家園裡,他有安全感,他能自由舒暢地呼吸,他喜歡這裡的人與物,他喜歡從事自己的工作,並且他的精力能夠很好地集中在他喜歡的工作上,在工作中他感受到了快樂與價值,他的思想能夠得到表達,他的精神能夠得到升華,他能夠很好地享受這裡的一切。如能這樣,我們的老師能不對生活充滿熱忱嗎?教師的智慧與潛能能得不到充分的發揮嗎?

有人說,愛迪生最重要的發明並不是電燈或其他什麼,而是發明了他的發明實驗室,是他的發明實驗室將一大批科學家和高級技術工人組織起來,以集體研究的方式造就了愛迪生這個科學神話。我們的學校就要類似於愛迪生的發明實驗室,讓每位教師的個性與智慧得到充分的發揮。校長做什麼?校長的責任就是要培植那種能夠誕生愛迪生以及他的發明實驗室的環境與土壤。只要環境與土壤具備了,我們那些暫時被泥土遮住的金子就一定能閃閃發光。

夏青峰:過什麼樣的生活,就是接受什麼樣的教育——把握平衡,學校教改的底層邏輯

專訪|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專訪新教育實驗發起人朱永新

02

怎樣讓教師享受學校

1、校長要具有平民的思想

我們千萬不能把校長當作「官」來做,我們不做「人上人」,也不做「人下人」,而是做「人中人」,我們與老師、學生有緣走到一起來,大家同心、同行、同樂,結伴成長。

我們需要積極地進行兩個方面的換位思考:第一方面的換位思考是,我希望領導能帶給我們什麼?那麼我把這些先帶給老師;第二方面的換位思考是,我希望老師們帶給學生們什麼?那麼我也先把這些帶給老師們。

在這兩個換位思考中,我們努力做個人道主義者,努力做個布道者,積極地在精神方面對老師們產生影響。我的一個深刻體會是,校長的胸懷有多大、氣量有多大,學校的名教師就會有多少,校長需要具備包容的品格,必須讓自己有容乃大,要讓校園裡,到處是老師與孩子們的聲音,而非校長一個人的聲音。要寬容缺點,發揚優點,鼓勵個性,讓不同特點的人都能得到發展。校長具有包容的智慧、氣度與品格了,學校必然會脫穎出一批人才。

校長怎樣才能具備包容的品格呢?那就是登高望遠。只有我們自己站得高,我們的眼睛才始終看到遠方,看到不久的將來,我們的校園裡是群星閃爍,看到那美好的未來、美妙的藍圖,深刻理解走向美好的過程中的那種艱難與粗糙,我們對老師們現在的很多不如意就會包容,就會提供出我們的引導與支持,而不是抱怨。

2、要營造積極的文化

在一個集體里,如果大家都在關注著工作的本身,都在做著自己有興趣的工作,那麼這個集體的文化必定是簡單而又積極的。但是,如果大家都不專注於工作,則可能要無事生非,集體的文化會消極而複雜,人身處其中反而覺得很累。正所謂,田野里不種莊稼,就會雜草叢生。我們校長的責任就是要不斷地種莊稼,讓積極的文化茂盛地生長起來,占據了整個田野,那麼消極的文化自然就會成為無土之木了。

如何讓優秀的文化迅速生長?首先要從校長自身做起!校長的心思用在哪裡,哪裡的莊稼就會茂盛。校長要始終對教育保持高度的敏感,對教育的研究具有濃厚的興趣,對教育的話題念念不忘,一空閒下來,就會思考教育,研究教學,這樣才會具有教育的情懷,教師也就會受到感染和影響,反之亦然。所以,能否保持學校的優秀文化,與校長本人的教育思想及性格特質是有關係的。

3、要培養教師的領導力

一個人一旦有了主人的感覺,他的態度就會積極許多,潛能就會被激發出許多。而怎樣讓教師始終有主人的感覺呢?我認為,那就是大力培養教師的領導力。在這個世界上,誰都在領導著別人,誰也都在被人領導,領導這個角色只是個相對的概念,而領導意識與領導行為卻是在每個人的身上都具體而真切地存在著。

作為校長的,我們不能總是對教師談執行力,談執行力的很多時候都是把教師處於被動的角色,我們要多談領導力,在某種程度上說,培養執行力的最好方法就是培養他的領導力。教師的領導,不僅是指對學生的領導,更重要的是對某種任務與項目的領導,誰負責了那項工作了,他實際上就是那項工作的校長。領導的方向不僅是對下級,還包括對平級,甚至包括對上級,通過自己有效的爭取與溝通,影響了領導的思維或者決定,那就是對領導的領導。說到底,培養教師的領導力,就是讓教師主動地、積極地、負責任地、創造性地把他自己感興趣的工作做得出色,在工作的過程中享受著樂趣,並不斷充實著自己、提升著自己。

4、不斷地與名家對話

我們要在學校里不斷地舉辦大型的教研活動和培訓活動,邀請各界名人名家來校與老師們對話,讓老師們在與名家的對話中,開闊視野,提升境界,激發發展與探索的願望,並把這些傳遞給學生。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不斷地在老師的腦海中強化這些榜樣的正刺激,會激發起教師精神的無限動力。同時,從不同人的身上,我們都可以吸收到不同的東西,校長一定要打造平台和創造機會,讓教師能夠突破地域、學段、學科等的限制,讓自己的思想得到滋養與豐富。

從榜樣中可以吸收力量,但真正持續的力量是從對工作的熱愛與追求中產生的,追求的快樂是最大的快樂,價值的實現是最好的享受!如何促進教師享受這種追求呢?那就是引導教師投身到教育研究中來,通過教育教學的研究與創新,保證教師精神的持續充盈與愉悅!

5、促進學習與研究

學校滋養師生們精神的重要載體,就是閱讀書籍,只有在不斷的閱讀中,我們的精神才能暢遊於古今中外,我們的視界才會開闊,我們的理想才會高遠。讓學生喜歡讀書,首先要教師喜歡讀書,我們要通過各種形式促進教師的廣泛閱讀。而要讓教師喜歡讀書,首要的一點是校長喜歡讀書。

精神的充盈還體現在老師們的實踐中,而這種實踐關鍵是帶有研究味的實踐,積極地把老師引導到教育研究的道路上來,是讓教師享受學校的重要載體。如何促進教師的教育研究?這是我們校長工作的一個重要課題。

我想,首先要有教育的問題。要引導教師觀察兒童,敏感地發現兒童的思維與心靈的變化,要善於提煉出那些阻礙我們對教育規律探索的典型性問題,然後組織教師一起來探討。

其次,要有教育研究的共同體。即,要組建一些小組,進行分工,定期開展活動。人,是活在群體中,活在氛圍中的,只有大家的相互影響與促進,才能不斷產生動力。可以樹立典型,可以集中相關教育問題進行攻關研究。

第三,要有案例研究。要原始地記錄一些在學生課堂與活動中的發生的真實案例,通過錄像、微格分析或情境再現的方式,組織教師進行討論與分析,只有在真實的案例面前,通過對一些現象的分析與引導,教師的素養才會得到提高。校長一定要多聽課,多參與活動,多記錄,然後多組織討論。

最後,要多組織交流。可以發揮教師博客平台的作用,鼓勵教師寫博客,鼓勵教師開闢個人網站,鼓勵教師把自己的教改體會、教學實錄放到網上,和同事進行交流,在學校中形成一個互相學習的氛圍。同時,鼓勵教師寫隨筆,可以促進教師的觀察、探索、思考以及閱讀。寫能促進思、促進行、促進讀。

6、引導老師從「好勝」走向「好奇」

生活中我們需要獎牌,在某種程度上說,獎牌就是平台,但關鍵是我們不能把眼睛只盯著獎牌,我們的教育很浮躁,就是因為我們太功利與實用!要讓教師享受學校,就必須帶領老師們去超越功利,去享受那真正的人生價值實現的樂趣。

首先,要把老師從「好勝」引領到「好奇」,我們往往把心思放在班級之間、學科之間、校際之間那一點點分數的差別上,總在爭強好勝,而這種爭強好勝又轉移到學生那裡,於是大家都生活在競爭與好勝中,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這種狀況必須要改善。如何改善?引領學生真正對學習本身產生興趣,而其關鍵是,教師真正地對教學研究產生興趣,對教育教學的很多問題產生好奇,從而樂此不疲地探索下去。好奇心,是教師教學創新的源泉,也是教師享受教育的源泉。

同時,要和老師們經常討論交流這樣一個話題,那就是:我們是追求「天下人知我」?還是追求「我知天下人」?兩種不同的心態,會導致兩種不同的教育生態,產生兩種不同的教育結果。靜下心來,克服浮躁心態,深入課堂、深入學生,用心探索教與學的關係,用心體悟育人的規律,不斷提升自己的教育思想與境界,努力地去追求「我知天下人」,那麼「天下人知我」也將會不期而至。反之,在非常功利的思想指導下,我們的教育行為必然是短視和膚淺的,我們也將很難享受到教育的幸福,即使是暫時擁有了很大的名氣。

7、讓生活更為如意

學校是什麼?它不是那些建築,也不是那些獎牌,它是活生生的人——教師與學生,而且它是具體的教師與學生而非抽象的,它是現在的教師與學生而非未來的。我們校長的事業,就是讓現在的教師與學生們生活得更好、發展得更好。

一所學校,無論它多麼有名氣,如果身在其中的老師們,他的生活是非常枯燥乏味,沒有一點生活品質的話,那麼學校的名氣與他又有什麼相干呢?讓教師有些喝咖啡的時間與空間,組織引導教師看看高品味的電影大片,讓教師多點文體活動,讓教師出去遊覽外面的風景,讓教師多享受一些溫暖,多獲得一些感動,讓教師的生活品質不斷地提升,讓教師的生活更為如意,這是我們校長應盡的職責。

來源|守望新教育、佰特博雅工坊。

盧志文:好學校的十大特徵——幸福是教育的目的方向,完整是教育的質量標準

林忠玲:我們需要這樣的校長、老師和學生——人對了,事情就對了

深度學習閱讀愛好者繼續——

教育要處理好這3組關係

作者|夏青峰

北京中學校長

來源|中國教師報

如何讓校園成為師生的精神家園,讓學生內心產生溫暖感與安全感,我認為需要回到教育原點,處理好3組關係,分別是學校與學生的關係、教師與學生的關係、學生與學生的關係。

1

手段和目的不能顛倒

要讓學生心理安全,首先要處理好學校發展與學生成長之間的關係,不能本末倒置。

辦學是為了育人,辦學只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這個道理大家都懂。可是,反思教育現實中的種種問題我們會發現,往往是目的與手段顛倒了。嘴裡說的是要以學生成長為中心,實際操作起來卻變成了以學校發展為中心。

以爭創特色學校為例,這本無可厚非,特色可以讓學校更加吸引學生,特色可以促進學生的成長。

可是在實際操作中,由於要形成學校的鮮明特色,就需要調動學校的大部分資源來支持這項工作,而且要有參與率,最好是全校所有師生都參與進來,大家都要做相同的事情。

有些事情大家都做沒關係,如體育鍛鍊、閱讀等,但有些事情是不能強制每個人都去做的。

我們在創辦特色學校時要注意,一定有許多學生是不擅長、不喜歡、不適合做這件事的,他們的興趣與特長在另外的地方。因為絕大部分中小學生是按照居住地、戶口等方式來選擇學校的,與學校的特色無關。

假如一個學生上了一所科技特色的學校,而他偏偏不擅長科技,而是擅長藝術,他就有可能被邊緣化,他的特長不能發揮、興趣得不到培養,內心就無法安全與舒展。

許多時候,辦學者是以學校內部的相同來實現學校的與眾不同,從而形成特色的。這種做法究竟是以學生成長還是以學校發展為中心呢?目的與手段是否已經發生了顛倒?

所以,辦成什麼樣的學校不是目的,培養出什麼樣的人才是根本。我們要儘可能為每個學生搭建成長的平台,儘可能關注與促進學生真正的全面發展,按照學生成長所需來配置資源。

2

生長而非加工

在學校里,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這句話我們已經說了很多年,也一直是新課改的指導思想。

但有時,主導太強勢,主體就會失去意義,凡事都主導,主體就很難發揮作用。

在一些學校、一些地區,主導作用變成了「加工」,把學生主體變成了加工的對象,這是很可怕的。

教育的過程是生長而非加工。生命有其內在的生長力量,每個正常發育的學生都如同一顆「種子」,只要提供給它必要、充分且適合的土壤、陽光、水分和營養,並保護其不受外力傷害,它就能正常地生根、發芽、開花與結果,長成它最好的模樣。

教師就是要提供這種外在的良好的成長環境,讓生命的內在成長力量與外在良好環境進行有效互動,通過外部環境去喚醒、激發、滋養、支持、引導內在的生命力量。

如何提供好這種外部環境?既要「保護」又要「幫助」,儘可能阻止外來干擾因素的破壞,儘可能幫助這些「種子」獲得它所需要的土壤、陽光、水分與營養。

教師需要充分相信生命的力量,要對生命的力量懷有深深的敬畏感。

在此基礎上,重點關注、理解並實施以下幾個關鍵詞:

一是「信任」。信任學生是教育的前提。如果教師在內心深處根本不信任學生,那教育就無從談起。我們要深深地相信,每個學生都是善良的,每個學生都希望得到愛、尊重與鼓勵,每個學生都希望發展得更好,每個學生都有創新的潛能。

二是「發現」。在信任學生的基礎上,教師首先要做的不是急於教給學生什麼,而是要認真做一個觀察者,發現學生的優點、特點,包括缺點。教育學生,必須了解學生。了解學生就要認真細心地去發現學生。教師需要不斷追問自己:我們真的了解自己的學生嗎?

三是「支持」。我們無法設計更無法替代學生成長,我們能做的就是給他們提供幫助與支持。不同的種子所需要的環境是不一樣的,個性化、有針對性的支持可能才是學生在成長中最需要的。

四是「引導」。生長的過程是從一個不成熟的狀態向成熟狀態邁進的過程。不成熟的學生,儘管有內在成長的動力,有向上向善的願望,但一定會在這個過程中面臨困惑,需要我們的引導。支持與引導,許多時候是互為一體的。

信任、發現、支持、引導這四個詞語是北京中學的教風。我們認為這是教師面向學生時應該重點發揮的四個影響,也是處理好教師與學生關係的關鍵。

3

鼓勵合作,淡化競爭

在北京中學,我們將校風確定為和而不同、樂在其中,將校訓確定為世界因我更美好,出發點之一就是讓學生明白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

沒有抽象的學生,每個人都是具體的,成長的「花期」各有不同,有人成熟得早,有人成熟得晚,但都在成長中。

學生各有各的發展優勢,有的喜歡畫畫,有的喜歡踢球,有的擅長演說,有的擅長算題。優勢有時很明顯,有時未被激發。同學之間一定要相互欣賞,相互支持與幫助,同心同行、結伴成長。

在學生與學生之間,我們要儘量鼓勵合作,淡化競爭。這就需要一個很好的機制。有時,機制不好,良好的願望會走向相反的方向。

例如,學校里經常開展一些比賽或者評比,往往會設置獎項或評比名額。由於名額限制,許多競賽評比會形成「你上我下」的局面。許多學生就可能因此期望別人不如自己。

在學生剛剛開始學習與人相處時,這種評比機制不利於他們健康心理的形成。要變那種「你上我下」的惡性競爭為「你上我也上」的良性競爭。

中小學的各項評比競賽最好採用「達標」的方式舉行,即設立條件和標準,學生只要達到這個標準,就能獲得獎項。

這樣鼓勵學生與「標準」競賽,不斷地挑戰與超越自我,而不是與同伴競賽,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都願意看見甚至幫助其他同學一起達標,期望大家都好而不是只想自己好。

通過一些機制的調整與優化,讓學生能和諧相處,同伴相處好了,內心的安全感一定會加強。

「教育界的諾貝爾獎」——為什麼是朱永新和新教育實驗?

中國教育報:「新教育實驗」給教師帶來了什麼?——給教師有跡可循的成長路徑,讓教師的成長清晰可見!

如何營造書香校園?——沒有書香充溢的校園,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學校

程介明:從朱永新「新教育」看到的——創造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朱永新:新教育實驗的「長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最新指南|中國陶行知研究會新教育分會:關於發展團體會員、個人會員的通知

分享美好,致敬原創!【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約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麥田裡的守望者》有一個詞語,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與不管之間,有一個詞語叫「守望」。——陳東強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謂盛德。惟進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貴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無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種子,相信歲月。埋下種子,以日以年;守望歲月,靜待花開。——陳東強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幫助師生 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聆聽大師的教育智慧,分享智者的教育心得,匯聚田野的教育創造,助力同道的教育夢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
新教育實驗, 是一個以教師專業發展為起點,以通過「營造書香校園、師生共寫隨筆、聆聽窗外聲音、培養卓越口才、構建理想課堂、建設數碼社區、推進每月一事、締造完美教室、研發卓越課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動為途徑,以幫助新教育共同體成員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為目的的教育實驗。
新教育新在何處? 對於我來說,當一些理念漸被遺忘,復又提起時候,它是新的;當一些理念只被人說,今被人做的時候,它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貧乏走向豐富的時候,它就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舊時的背景運用到現在的背景去繼承,去發揚,去創新的時候,它就是新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097f3a1971a08d35aad8b90ae01adaf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