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助力智慧社會建設

2019-09-19     中國社科馬克思主義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強應用基礎研究,拓展實施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突出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為建設科技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網絡強國、交通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提供有力支撐。」其中,「智慧社會」這一新概念的提出,為我國深入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指明了發展方向。

首先,智慧社會建設呼喚加強大數據應用。當前,新一輪技術革命方興未艾,智慧社會建設成為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抓緊新一輪技術革命的機遇,習近平主席在致2018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的賀信中強調:「中國高度重視大數據發展。我們秉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圍繞建設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全面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助力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由此可見,大力推動大數據產業創新發展,成為共創智慧生活、建設智慧社會的必然要求。

其次,大數據應用機遇與挑戰並存。智慧社會建設,以大數據為基石、以現代網絡為平台、以科技創新為驅動、以實現人民美好生活為願景。一方面,大數據為智慧社會的建設提供了機遇。其一,大數據應用於社會生產領域,為實現智慧生產創造了機遇。我國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構建以數據為關鍵要素的數字經濟,推動大數據產業創新發展,同時各行業運用大數據制定發展戰略,從而促進大數據產業同其他行業融合發展,打造經濟增長新動能。大數據現已成為智慧生產發展的重要引擎力量之一,助力實現智慧生產。其二,大數據應用於社會治理領域,為智慧社會高效治理提供機遇。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學習時強調,「建設全國一體化的國家大數據中心,推進技術融合、業務融合、數據融合,實現跨層級、跨地域、跨系統、跨部門、跨業務的協同管理和服務」。中國政府構建公開政務平台,在進行重大決策時廣泛吸收民意,實現社會治理主體多元化,同時運用大數據構建社會風險管理系統,便於政府把握民生動態,及時制定措施,滿足人民的多樣需求,助力實現智慧治理。其三,大數據應用於社會生活領域,為實現智慧生活提供機遇。智慧社會的目的是實現社會生活的智慧化,智慧生活即交通、教育、醫療等的智慧化。在交通方面,建設智慧交通系統,通過對交通數據的實時分析,靈活調整紅綠燈時間,減少交通擁堵。在教育方面,大數據推動學校構建智慧管理平台,通過對學生、教師、社會需求等數據的分析,可制定科學的招生計劃、構建雄厚的師資團隊以及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人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解讀大數據是時代任務。這一要求促使大學設立大數據專業及研究機構,對龐大的數據進行科學研究,推動大數據技術與其他學科的融合發展,同時豐富的數據資源也為學科融合搭建了數據橋樑。在醫療方面,建設完備的資料庫,在保護個人隱私的前提下用於大規模科學研究;建立完善的醫療監控體系,實現對診斷、治療、監護、用藥等的監控,充分發揮醫保對醫療的監督作用,助力實現智慧生活。

另一方面,我國一些地區在基於大數據推進智慧社會建設過程中也面臨著諸多現實挑戰。其一,基礎設施建設不足。一些地方為推進智慧社會建設,打造眾多大數據系統,忽視大數據系統配套設施建設,並使決策者陷入完全信賴數據決策的誤區中。其二,信息孤島問題。信息孤島會導致數據資源利用率低下,大數據價值降低,難以在智慧社會建設中有效發揮作用。其三,大數據技術不完善。隨著智慧社會的提出,大數據成為社會焦點,海量的數據被收集整理,但當前我國大數據統計分析技術處於研發初期階段,對數據的分析整合能力不足;大數據安全技術水平還不成熟,由於海量數據置於數據平台中,一部分人利用數據技術漏洞盜取數據資源,存在個人隱私泄露、行業及國家機密泄露的風險。其四,制度機制建設滯後。在建設智慧社會時,一些地區雖以大數據建設為建設重點,做到了技術先行,為智慧社會鋪出一條大數據通道,但忽視了制度保障與數據協調運行機制的建設,不能清晰劃定責任主體,增加了社會治理的難度。

最後,全面夯實大數據應用基礎。為了解決我國大數據在智慧社會建設中的應用問題,我們應當在前沿技術研發、數據開放共享、隱私安全保護、人才培養等方面做好前瞻性布局。一是加大科研投資力度,支持多主體參與技術研發,最大限度地發展採集技術、數據安全儲存技術、數據統計分析技術、數據交易分享技術和數據模型預測技術等大數據技術。二是加快建設數字基礎設施,推進數據資源整合和開放共享,建設規範的數據分享平台,確保數據交易合法,保障數據安全,打破信息孤島。三是完善大數據制度頂層設計,加快制定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加強法律、政策監管等的統籌協調,明確責任主體,規範數據使用。四是對高校大數據技術研發項目給予政策性扶持,推動高校相關專業蓬勃發展。同時,應積極設立人才培養機構,加大大數據人才培養力度,提高人民群眾的大數據素養,突破大數據人才缺乏的困境。總之,大數據不僅能為智慧社會建設提供豐富的數據資源,而且能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撐,因此需要充分發揮大數據的基礎性作用。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朱海龍 呂晶晶

(作者系杭州師範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湖南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08_iR20BJleJMoPMDIY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