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部隊》其妙處在於人心之抉擇,而非動作之勁爆

2023-02-18     飛地APP

原標題:《影子部隊》其妙處在於人心之抉擇,而非動作之勁爆

梅爾維爾知道對於一位鬥士而言,生活不是穿著長款風衣上演的一幕幕風花雪月的愛情故事,而是含糊不明、可能招致死亡的日常遭遇。

影子部隊(Army of Shadows, 1969)[美] 羅傑·伊伯特宋嘉偉、李鈺 譯

讓-皮埃爾·梅爾維爾的《影子部隊》,講述的是法國抵抗運動 (French Resistance)的成員們面對絕境奮勇抗爭的故事。鮮有電影能夠如此真實地展現出人物內心深處伴隨著宿命論的希望感。這不是一部關於大膽突襲與炸毀列車的電影,而是一部關於饑寒交迫、絕望無助的男人與女人們的電影,他們秘密地穿行於納粹占領的法國。他們的部隊的的確確是由影子組成的:他們使用假名,他們居無定所,他們可能會因一位叛徒或是一次意外,而被即刻出賣。他們知道自己很可能難逃一死。這不是一部戰爭電影。

它講述的是一種心靈的狀態。在「一戰」英雄貝當元帥 (Marshal Pétain)的維希 (Vicy)政府之下,法國官方宣布成為納粹占領區。大部分法國人接受了,以此免受德國部隊的徵召。而在倫敦,戴高樂 (Charles DeGaulle)領導著自由法國運動 (Free French movement),但他只能在廣播中發出聲音,沒法指揮軍隊──除了那些在抵抗軍中的人之外。這些人偽裝成平民百姓,過著兩種生活,暗中偵察德國人,向同盟國提供信息,有時還對敵軍發動游擊戰。

很多電影都曾拍過這個劇情。梅爾維爾自己就曾是抵抗軍中的一員,他無意拍一部情節劇。情節劇釋放緊張情緒,並將其表現出來。他的電影拍攝的是抵抗軍成員的內心鬥爭,這些人一直生活在恐懼之中,堅持做著徒勞無功之事,接受著他們同志的死亡,不計報酬,但他們知道自己沒有做錯。因為很多人是以假名死去的,因此他們的犧牲便無人知曉。在這部電影中,一對兄弟從未發現原來他們都屬於抵抗軍成員,而且其中一位是以匿名的身份死去的。

這是梅爾維爾又一部被重新發現的電影,他正在進入影史最佳導演之列。他在世時並未如此受人推崇。現在,我們知道他的黑幫電影《賭徒鮑勃》 (Bob le Flambeur, 1955)使他成為法國新浪潮之父──早於戈達爾 (Jean-Luc Godard)、特呂弗 (François Truffaut)、馬勒 (Louis Malle)。他以實景拍攝,將攝影機裝在一輛自行車上,拍攝移動鏡頭,使用默默無聞的演員,拍攝未經排演的街景與日常事件,而非高度緊張的情節劇。在他拍攝《獨行殺手》 (Le Samouraï,1967)的年代,電影中的職業殺手比凡夫俗子更加高大威猛,他卻削弱了職業殺手(阿蘭·德龍 [Alain Delon]飾)的存在感,將其刻畫成一位平常、孤獨、簡單與低調的角色。而在《紅圈》 (Le Cercle Rouge, 1970)里,他拍攝了警察與黑幫,後者知道一個人應該如何才能贏得極少數能夠破譯密碼的人的尊重。他的電影畫面精準,鏡頭運動嚴謹,具有攝人心魄的美感。

現在我們迎來了可能是他最偉大的電影在美國的首映(我沒有看過他的全部電影,但我會看的)。當《影子部隊》在1969年上映之時,巴黎左派批評它為「戴高樂主義」,因為片中有一個關於戴高樂的簡短場景,也因為它還涉及一位反抗軍成員支持他的事業。一直到1960年代的後期,戴高樂都被看成一位保守的殘餘勢力。人們在那個時代很難有機會看到這部電影。這個三十五毫米膠片的修復版,現在在全美藝術院線中放映,儘管距今有三十七年之久了,但它是今年的最佳外語電影。

電影追隨著位於里昂和巴黎的反抗軍鬥士們中一小群人的抵抗行動。他們中的大部分人沒見過他們的領袖──一位名為盧克·賈爾迪( Luc Jardie,保羅·默里斯 [Paul Meurisse]飾)的哲學家。他們的直接上司是菲利普·傑彼耶 (Philippe Gerbier),這位由利諾·文圖拉 (Lino Ventura)飾演的人物長著一個鷹鉤鼻,體格敦實,深沉內醒,堅韌不拔。若讓文圖拉進行誇大的表演,那肯定尷尬無比。和他共事的,是一位名為瑪蒂爾德( Mathilde,西蒙·西涅萊 [Simone Signoret]飾)的女性,以及那些名為弗朗索瓦( Francois,讓-皮埃爾·卡塞爾 [Jean-Pierre Cassel]飾)、馬斯奎( Le Masque,克勞德·曼 [Claude Mann]飾)與菲利克斯( Felix,保羅·克羅切特 [Paul Crauchet]飾)的其他人。

「你的丈夫知道你的行動嗎?」有一天,傑彼耶問瑪蒂爾德。「當然不知道。而且我的小孩兒也不知道。」由西涅萊所扮演的她,以一位女管家作為偽裝,她還可以假扮為衣著寒酸的漁婦、厚顏無恥的娼妓。她甚至還假扮成一位德國護士,和兩位同志開著一輛救護車駛入納粹監獄,說她受命把菲利克斯送去巴黎。她騙術的高明之處,不在於冒充為講德語的護士,而在於當她被告知菲利克斯病得太厲害,因此無法被運走時的隨機應變能力。她立刻同意,草草點了個頭,說:「我會向上面報告這個情況的。」然後便離開了。哪怕是稍微發生一些口角,都可能會暴露他們的身份。

這個團隊的成員們遊走於安全的藏身之所,通常都位於窮鄉僻野。當他們認出隊伍中的叛徒後,他們把他帶到一座他們租下的房子,不料發現新鄰居已經搬進來了。這些人可能會聽到槍聲。那就用刀來處決?房子裡沒有刀具。「廚房裡有一條毛巾。」傑彼耶說。我們看到那個人被勒住,沒有什麼電影中的處決場景比這個更加直截了當。然後便是終結。

為了保證反抗軍的安全,不僅需要處決叛徒,還需要殺死那些妥協者。片尾的處決場景對觀眾造成了創傷。我們承認那是必要的,但是我們還是無法相信它會發生。這是因為它處決的是團隊中最勇敢的一位人物。領袖盧克·賈爾迪堅持要現身,因為這位受害人「一定要看到我在車上」。這麼做是出於:尊敬、感謝,然後赦免。

影片中也有喘息時刻。由英格蘭飛來的飛機降落到一位男爵(讓-馬力·羅賓 [Jean-Marie Robain]飾)所擁有的土地上,以作人員交換,並帶來補給和上級的指示。傑彼耶和賈爾迪被帶到倫敦,和戴高樂一起參加一個簡短的儀式,還一起看了《亂世佳人》 (Gone with the Wind, 1940)。然後他們又飛回法國。

是的,也有令人激動的時刻。但是其妙處在於人心之抉擇,而非動作之勁爆。傑彼耶一度淪為階下囚,並被送去處決。納粹押著他們的囚犯們,到了一個很長的室內閱兵場。遠處的一端架著機關槍。囚犯們被告知快跑。那些能夠平安跑到另一端牆頭的人,這次將會幸免於難。傑彼耶思考著自己是否應該選擇快跑。這是一種極端環境下的存在主義。

由於梅爾維爾本人曾在反抗軍中工作(而且也由於這部作品改編自約瑟夫·克賽爾 [Joseph Kessel]1943年的著名小說),所以他知道對於一位鬥士而言,生活不是穿著長款風衣上演的一幕幕風花雪月的愛情故事,而是含糊不明、可能招致死亡的日常遭遇。當傑彼耶從蓋世太保的司令部逃走之後,他走進一家理髮店刮鬍子。理髮師的牆上貼著一幅貝當的海報。兩個男人一言不發。一個男人在深夜大汗淋漓跑了進來,說想要刮鬍子,這是很可疑的。當傑彼耶付了錢,準備離開時,理髮師遞給了他一件另一種顏色的外套。

這樣的場景讓人感到很現實主義,而且可能就是根據現實事件改編而成的。但是梅爾維爾曾向記者魯伊·諾蓋拉 (Rui Nogueira)說過:「我無意製作一部關於抵抗軍的電影。除了德軍占領時期這個時代背景外,我排除掉了所有現實主義。」對其主角們英雄壯舉的刻畫,與其說是為了反映真實事件,不如說是為了召喚心靈的真實狀態。唯一一個德軍的大場面鏡頭來自電影開場,德軍在香榭麗舍大街上齊步前行。梅爾維爾說這是最令他倍感得意的鏡頭之一。為了拍攝這個鏡頭,他拿到了法律上的豁免權,法國法律是禁止人們在林蔭大道上身著德軍制服的。

抵抗軍鬥士們甘願為一個已經正式投降的國家冒生命危險,他們是怎麼想的?他們能得到什麼回報?在1940年,梅爾維爾說道,抵抗軍成員的總數僅為六百人。他們中的許多人死於酷刑,其中包括盧克·賈爾迪的原型讓·穆蘭 (Jean Moulin)。克塞爾說:「由於他已經沒法再說話了,一位名為克勞斯·巴比 (Klaus Barbie)的蓋世太保首領交給他一張紙,上面寫著:『你是讓·穆蘭斯 (Jean Moulins)嗎?』讓·穆蘭唯一的回覆,就是拿過上校手中的鉛筆,將紙上的『S』字劃掉。」

選自《偉大的電影 3》,理想國 |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21.6

/點擊圖片跳轉購買「偉大的電影」系列/

|羅傑·伊伯特(Roger Ebert,1942—2013)生於伊利諾州厄巴納(Urbana),先後在伊利諾伊大學、開普敦大學和芝加哥大學主修英語,1967年成為《芝加哥太陽時報》( Chicago Sun-Times )影評人,1975年成為第一位因撰寫影評獲得普利茲藝術評論獎的作者。同年,他開始與吉恩·西斯科爾(Gene Siskel)長期合作,在電視上主持電影評論類節目「Siskel & Ebert」。1999年西斯科爾辭世後,他改與理察·勒佩爾(Richard Roeper)合作,節目亦更名為「Ebert & Roeper」。

自1969年起,伊伯特一直擔任芝加哥大學藝術課程的電影課講師,同時任伊利諾伊大學電影與媒體學兼職教授。其間,他獲得科羅拉多大學榮譽博士學位。三十餘載,他每年都在該大學的世界事務會議(Conference on World Affairs)上逐鏡分析一部電影。1999年,伊伯特在伊利諾伊大學創立「滄海遺珠電影節」(Overlooked Films Festival),專門推介被忽略的佳片,每年都吸引許多觀眾和影人參與。

2002年,羅傑·伊伯特不幸患上癌症。2006年,病情開始惡化,仍筆耕不輟,直至2013年4月4日去世。作者生前與愛妻查茲·哈梅爾史密斯·伊伯特(Chaz Hammelsmith Ebert,一位律師)生活在芝加哥。

題文配圖:《影子部隊》電影劇照(1969年)

排版:阿飛

轉載請聯繫後台並註明個人信息

誘惑布萊希特的行動失敗了

庫布里克:限制人類並不意味著救贖他

影像醒來,微微顫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0738cae55b88853ac057eb9af1df615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