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三四線開咖啡店:外賣復購率超70%,兩年沉澱20萬+會員

2023-11-02     咖門

原標題:我在三四線開咖啡店:外賣復購率超70%,兩年沉澱20萬+會員

巨頭擠壓下,區域咖啡該如何生存?

最近,我關注到一個叫「快樂咖啡商店」(以下簡稱快樂咖啡)的品牌,誕生於四川綿陽,疫情期間逆勢拓店,多個門店拿下當地美團外賣區域榜單Top1,而且沉澱了20萬+會員。

「價格戰」的當下,他們依然能做到單店日均350~400+杯的出杯量。

這個品牌有哪些值得借鑑之處?我深入挖掘採訪了一番。

「我在家鄉綿陽賣咖啡

連續三年拿下外賣榜Top1」

最初關注快樂咖啡商店,是在社交平台「城市咖啡種草清單」上。

很多網友都在曬圖推薦,原因是「門店出片、好喝平價」。與頭部品牌幾乎持平的上新頻率,還被當地網友調侃,「嘴巴趕不上產品上新速度」。

而更有特色的,是「快樂咖啡」的定位。

我踩點了綿陽首店衛生巷店,整體深綠色調,搭配深木色桌椅,潮玩周邊作為點綴,時下熱門的美式復古休閒風撲面而來

再來看菜單,涵蓋常規類產品、季節限定、人氣爆款、麵包輕食等30餘款單品,無論是耶加雪菲SOE、冰博克Dirty,還是酥酪拿鐵等熱賣單品,折後售價集中在12~15元/杯,比較平價親民。

我還注意到,快樂咖啡堅持使用半自動咖啡機出品咖啡,芝士、米乳、茶咖、椰子、燕麥等流行的產品元素一應俱全,上新節奏幾乎與頭部品牌同步。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搞怪的品牌IP和自帶情緒力的品牌名,其產品名也都圍繞「快樂」設置,比如「真開心拿鐵」,周邊包袋套餐則是「包你開心」。

日常的傳播文案及物料,也側重通過大膽的色彩碰撞、諧音逗趣的文案,不斷向消費者輸出「快樂情緒」

2019年底,從事咖啡相關行業多年的胡陽,在家鄉四川綿陽,開出了第一家「快樂咖啡商店」

三年多以來,憑藉著「快樂生活」的特色定位,人氣與口碑俱增,後陸續在綿陽、德陽開出15家門店,被當地網友戲稱為「綿陽本土咖啡大佬」。

胡陽介紹,2020年底上線外賣後,多個門店上榜美團、餓了麼咖啡/飲品熱銷榜,咖啡外賣銷量連續三年在綿陽位列第一。

而且,在價格戰正酣的當下,他們依然能做到單店日均350~400+杯的出杯量

今年區域中小咖啡品牌的生存不容易,他們為什麼活得還不錯?我和胡陽深入地聊了聊。

堅持爆品策略

不到兩年沉澱20萬+會員

深入了解後我發現,快樂咖啡雖然生長於三線城市,但做品牌,很多事都在向一線品牌看齊。

1、年年「超前」上爆款,打造自己的產品風格

基於此前的行業經驗,快樂咖啡自開店以來,很多上新都很超前:

  • 今年9月初,在米乳元素走紅市場之前,快樂咖啡就率先推出了稻香拿鐵;
  • 今年2月,在茶咖的趨勢下,加入紅茶的酥酪波士鴛鴦成為門店熱門,產品上線首日,7家門店一共賣出2000+杯;
  • 去年8月起,押寶芝士風味,推出酥酪系列拿鐵,成為門店爆款;
  • 再往前追,2021年秋天,他觀察到咖啡中絲滑乳品的應用趨勢,上架羽絨拿鐵,5家門店合計的月均出杯量突破6.5萬杯。

每一次上新,幾乎都精準踩中了流行風口,甚至搶先頭部品牌,提供豐富的咖啡體驗,有效帶動了門店拉新。

2、供應鏈先行,保證風味獨一性

快樂咖啡在僅有十多家門店的時候,就開始拓展咖啡豆生產線,與乳品工廠合作。

其本周上新的奶蘇拿鐵,就應用了其在工廠定製的特調基底乳,用「0糖0植脂末」突出產品的健康屬性。

並且,他們還把需要在門店復配的產品原料交給工廠完成,由此優化門店SOP,進一步提升品控。

產品成本提升,運營成本是下降的。目前錨定的產品毛利率是50%,但單店凈利潤可以做到30%。」胡陽說。

3、營銷向一線品牌看齊,2家門店就搭建小程序

與此同時,快樂咖啡還積極布局數字化,營銷觸達向大品牌看齊。

比如,利用微信生態、美團外賣、餓了麼外賣、抖音團購、美團團購等多渠道,提升品牌曝光率。

胡陽認為,深耕本土,更要重視私域的投入。快樂咖啡在僅有2家門店時,就著手搭建小程序,不到兩年時間,已沉澱20萬+會員

深耕細作也帶來了復購率。據品牌數據,其小程序有40%是復購客戶,線上外賣平台的復購率達70%。

4、降低「選擇困難」,關注咖啡的輕鬆快樂

胡陽強調,快樂咖啡是一個從生活角度出發的品牌,希望傳遞人與人之間的親和力,目前其主力客戶是29~35歲的年輕人,女性占據多數。

門店處處透露著人情味。比如,在統一視覺下做「一店一設計」,無論門店大小,獨立衛生間是必選項。

除了營造更加輕鬆治癒的空間氛圍,他們還不斷優化點單體驗。比如,限制用戶咖啡豆的選擇,將菜單的SKU從70+精簡到30+。

「我們希望用戶的咖啡體驗是輕鬆快樂的,過於複雜的菜單會讓消費者陷入『選擇困難』。」胡陽說。

價格戰下「積極躺平」

專注產品和核心消費群的維護

今年,是咖啡競爭極為激烈的一年。對於胡陽來說,也是其創業路上最具挑戰的一年。

他提到,快樂咖啡商店原計劃今年將門店從7家拓展到20家。但隨著春節後的市場變化,以及價格戰的影響,開店節奏被徹底打亂。

尤其在價格戰開始後,其單店平均日銷杯量,從年初的450~580杯,也下降到350~400杯。

每天100杯的落差讓胡陽慎重起來。「如果只能做到薄利,不能多銷,那麼加入價格戰就毫無意義。就現階段來說,關注品牌的長期競爭力,遠比聚焦一個簡單的出圈動作重要得多。」

於是今年8月起,快樂咖啡商店決定暫緩拓店計劃,潛心打磨門店模型與組織結構。

一方面,基於用戶需求,拓展可露麗、歐包等具有價值感的小食品類,這一舉動,讓門店的客單價直接提升了23%。

另一方面,拒絕上新內卷,想辦法吸引消費者長期復購。

快樂咖啡商店曾將產品上新速度從每季度更新一次,調整到每月3~4次,但他很快意識到,如果後方沒有強大的供應鏈與研發團隊,很難做到出品穩定。

「從一開始,我們就不是通過價格吸引用戶的,我們還是希望回歸產品、回歸初心,做生活化的咖啡。

「咖啡的消費習慣需要長期培養。時至今日,綿陽依然有很多人沒有喝過咖啡,(咖啡)前景一定是有的。」胡陽認為。

當市場回歸理性,誰能精準定位,滿足、服務好一部分消費者需要,誰就有其立足之地。

參考隔壁「一超多強」的新茶飲賽道,在中國這個龐大的市場,幾個頭部咖啡品牌就把整個市場吃掉,顯然是不現實的。

隨著行業快速疊代,也許不遠的將來,咖啡消費市場,選擇權會徹底交到消費者手上,進入用戶為王的時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02e790e9411bdc6854c154521bced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