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云水禅心(爸妈精读主创)
最近的一条新闻刷新了我的三观:
一位68岁的老人在乘坐公交车时没有刷卡买票,公交车司机好心提醒,让老人补票,可是老人不但不补票,还说了许多的脏话。
全程都被一位4岁的小男孩看在眼里,临下车时,小男孩对老人说;“爷爷,每个人坐公交车都要买票,你也不例外。”
本是一番好意的提醒,没曾想,却遭到了老人的报复。
这位老人等候在男孩放学的路上,当看到男孩靠近自己时,他迅速拿出随身携带的公文包,打向男孩的头部,并将他推倒,随后逃离现场。
看到这里,相信很多父母会感到气愤甚至疑惑,我们只希望孩子健康平安,但这样的正义行为反而会给自己带来麻烦,到底值得吗?
也许马云的经历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杭州电视台曾经做过一个试验,想测试一下人性到底有多冷漠。
他们找来五六个大汉,大晚上在马路上撬窨井盖,看看是否有人出来制止。没想到,一个又一个行人对此行为视若无睹,直到马云的出现。
他看到后,立刻呵斥住了这帮撬窨井盖的人,测试也就此结束。当记者问到他当时的想法时,他说:“这么没有道德的行为,每个人都应该出来制止,我只不过做了应该做的事情而已。”
多么通透的一句话,本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事,大家却因为事不关己,而放弃了选择正义之路。
我们总在教育孩子要正直、善良、诚实、遵守规则,然而有些成年人却把这些美好品质视若无物。
现在家长往往只注重孩子学习成绩,但对于正义感这些美好品德却觉得无所谓。事实证明,一个富有正义感的孩子远远比一个只会学习的孩子更有魅力,也更受人们欢迎。
孩子天生都是正义善良的
人性本恶还是人性本善?耶鲁大学心理学家Karen Wynn是耶鲁婴儿认知研究中心的主任,他主导的 “婴儿实验室”为我们揭开了答案。
实验很简单,让五个月大的婴儿们一起看一场简短的木偶剧,舞台中间会有一个小老虎木偶,它想要打开舞台中间的木盒子拿出里面的玩具。
但旁边站着另两个木偶,穿黄色衣服的小狗会来帮助小老虎打开木盒,但穿蓝衣服的小狗会跳到盒子上,把盒子关起来,不让小老虎打开,同样的剧情会重复许多次。
很明显一个是善意的行为,一个是恶意的行为。
研究者在婴儿观看木偶剧之后把穿黄色衣服的小狗和穿黄色衣服的小狗两个木偶拿到他们面前,四分之三参与实验的婴儿选择抱住“好木偶”,而用手去拍打“坏木偶”。
实验的结论是:即使是很小的婴儿,也认为好的行为要表演,坏的行为应该受到惩罚。可以说人类在婴儿时期已经具有天生的“基本正义感”了。
近日,河南省平顶山一间民房着火,消防车紧急抵达后受灾户夫妻却在闹别扭没人来接车,多亏了一群孩子热心在消防车前奔跑引路,消防车才及时赶到火灾现场扑灭大火。
在抖音上看到一名小女孩默默把地铁上大妈乱扔的垃圾捡起来,放进塑料袋。
年幼的孩子阻止乱串马路的妈妈。
下课的孩子扶起倒在地上的共享单车。
相比人心的冷漠,这些孩子充满正义感的行为无不让我们觉得惭愧,也再一次证明了人性本善。
但为什么对于孩子的正义
父母却很紧张
记得侄子有一次乘坐公交车回家,发现车上有小偷在盗取别人财务,于是他毫不犹豫的大喊一声:“车上有小偷”。
这时候车上的乘客纷纷看自己的行李物品有没有被盗,小偷只能灰溜溜在下一站下车了。
回到家侄子很激动,把他见义勇为的事告诉妈妈,本以为妈妈会为他骄傲。
但表姐不但不表扬他,竟勃然大怒:傻孩子车上这么多大人都不吱声要你管,万一小偷下车后报复你怎么办?
侄子听完妈妈的警告,忍不住大声哭泣,他肯定心中非常疑惑甚至难过,为什么我做了学校老师一直教育我们正确的事情,却会受到妈妈的呵斥。
我相信表姐是害怕人性本恶,怕手无缚鸡之力的小孩在为正义出头的时候会收到打击和伤害。
我们总告诉孩子要善良,但太多的例子告诉我们,正义的人好像总是吃亏甚至有危险。
父母担心孩子受伤,不让孩子出头,可以理解,但是从长远来看,孩子是否有担当,是从一件件小事开始的,所以培养孩子的正义感很重要。
教会孩子充分展现正义感,也切记将伤害或麻烦降至最低,才是上上之策。
孩子,愿你保有善良同时,也学会保护自己。
米列曾所过:“越是善良的人,越察觉不出别人的居心不良。”
2013年11月15日,四川达州3个孩子在楼下玩耍,看见有个婆婆在不远处摔倒,老人对孩子们说:“小娃儿,把我扶起来一下嘛!”3人将老人扶起,老人马上翻脸抓住其中一个小孩的手,吵嚷着说自己被小孩撞到要他们赔钱。
因为附近没有目击者,三个孩子无奈只能承担了这个“莫须有”罪名。此事引起全国媒体和公众广泛关注,当年春晚以该此事为原型创作了小品《扶不扶》。
父母千万要告诉孩子,如果路上遇见老人或其他人摔倒在地,可以求助周围成人帮助,千万不能亲自去扶。
帮助人也要量力而行,记得曾看到一条新闻,三名3年级的小学生在江边玩耍,打闹中两名学生不慎落入江中,在岸上的另一位同伴立刻下水施救。
在与瑞急的江水搏击几分钟后,不但没有把两名同伴救起来,下水施救的同学也不幸被江水吞没再也没回来。
事后从他妈妈哽咽述说中了解,他儿子其实并不太熟悉水性,但他平时就特别喜欢帮助别人。
可爱善良勇敢的孩子,人生中最美的时光还未开始,生命却被定格在了救人义举的瞬间,真是令人惋惜。
见义勇为固然没错,但一定要量力而行,对于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要衡量自己是否有把握也很重要。
有时候,不作为也是一种恶
孩子天生是正义的,但为什么当我们长的后看到高铁霸座、超市插队,大部分人都成了看客。
当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是无辜的,这些事看似平常,其实这里正埋藏着一颗邪恶的种子,它正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结出邪恶的果实。
《道士下山》中有句台词,坏人猖狂,那是因为好人沉默,其实沉默,也是一种作恶,这句话放在这个时代,尤为具体。
听到邻居殴打他的妻子我们选择默不作声。
看到公交车上恶人猥琐无辜女士,我们还是选择沉默。
我们往往都纵容了这种“平庸之恶”。
心理学家认为对于孩子正义感教育,如果父母不能给予正确引导,将是非善恶的观念正确传递给孩子,孩子就容易缺失正义感,甚至一步步走入歧途。
近几年,校园欺凌层出不穷,学生正义感的缺失是原因之一。
看到不良少年殴打同学,哪怕被打的同学叫的多么凄凉,伤的多么痛,却没有一个人上前阻止,也没有一个人去叫老师,都是听从了父母的教育“明哲保身”选择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默默走开。
艾迪生的《旅行记》曾说:“世上没有比正义更伟大更神圣的美德。”
正义也如我们眼睛一样不可缺少,如果大家都变成自扫门前雪不问他人瓦上霜,这社会将变得多么危险让我们心寒。
作者简介:云水禅心,富书专栏作者,爸妈精读系头条号签约作者;爱写作的一枚80后“老母亲”,喜欢读书,喜爱思考,写作的过程也是育儿道路的反思。本文首发爸妈精头条号。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zyGtuW4BMH2_cNUgLz2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