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上(爸妈进化论主笔)
别人家的孩子又双叒叕上热搜了。
在这个超长假期里,江苏扬州小学2年级的缪苇航,在爸爸的带领下,解锁了一项新技能:做饭。
他从学着使用燃气灶等厨房电器开始,到下面条、包饺子、蛋炒饭、炸春卷,一步步进阶成了会做30道菜的“大厨”。这让不少成年人都自愧不如。
可是,在羡慕别人家孩子能干的同时,我更钦佩他的父母。
能让8岁的孩子备菜、看锅、切菜、烧火,接触危险工具,能放心地把厨房交给孩子。这样的父母还真不多见。
很多人都本能地将厨房当成孩子的“禁区”。
“这里这么脏,你快出去。”
“厨房有刀、有火,很危险。”
虽然出发点是为了保护孩子,但结果却是因噎废食。
将孩子拒于厨房门外,剥夺的是孩子探索未知的好奇心和乐趣。最终,孩子既缺乏必要的生存技能,又失去了从生活中获取宝贵知识的途径。
有专家说过:“厨房是孩子最好的学习场所”。
诚然。
做饭,是对孩子综合能力的培养
《好孩子的成长99%靠妈妈》中写道:“在观察蔬菜、择菜、洗菜、切菜、炒菜的过程中,可以提高孩子们的数学、科学、哲学等各个领域的知识。他们掌握了从课堂上根本没法接触到的知识。”
根据预算,计算食材的价格和购买数量,这是对孩子运算能力的培养。
了解食物的产地、如何种植、生产、含有什么营养,这是对孩子地理知识、营养学知识的丰富。
孩子获取知识的很大一部分来自于用双手去感知,动手去做事。择菜、剥蒜、捏面团,看似简单的动作,锻炼的是孩子的动手能力。手部动作越精细,越能激活大脑活动能力。
所以, 会做饭的孩子,学习能力也不会差。
诺贝尔奖获得者、斯坦福大学教授朱棣文,上学时,经常在宿舍的冰箱里翻剩菜,用有限的食材下厨。在有限的资源中求变,这对他日后专注于解决问题,起到了很大帮助。
他在选拔学生时,还淘汰过一些非常优秀的孩子。
“动手做是很重要的概念。他们可以将实验目的、步骤背得滚瓜烂熟,但走入实验室后,常常不知所措。这些只会念书的孩子,连煎蛋、煮蛋都不会,怎么可能懂实验?”
想来也是。一个连自己都照顾不了的人,又如何以饱满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事业中?
很多父母认为让孩子干家事,会耽误学业。实际上,做家务反而有助于孩子智力发育。这么看来,那些为孩子包办一切的父母,真的有些本末倒置了。
会做饭,不单是一项生存技能,也成了体现孩子综合能力的加分项。
做饭,让孩子获得对生活的掌控感
《如何让孩子成年又成人》中提到,体验主动性对人类至关重要,它意味着知道自己的行为有意义,知道重要的结果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做饭,之于孩子的意义,就在于当一些事情难以把控时,在烹饪中孩子可以成为主角,知道什么是可控的,并将自己对事物的看法、理解,融入到食物中,从而获得治愈人心的力量。这未尝不是对人生更多可能的把握。
侄子读五年级,假期里,刚开始,他还能按照制定好的学习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
后来,他开始变得懒散。每天除了上网课,就是看电视、玩手机。
那段时间朋友圈都是各种秀厨艺的,我想着要不带他学做饭吧,还能锻炼锻炼。
他一开始很抵触。等做上手后,开始问东问西,“为啥土豆的皮要削掉?”“芹菜用刀切多快,为啥非用手掰?” 慢慢地,他学会了蒸米饭、凉拌黄瓜、糖拌西红柿。
虽然都是简单的东西,但他享受每一道从自己手中出来的菜肴,尽管有的只是他帮忙递了一下调料。有时,他还会给我提建议,比如要烧几道菜,做成什么口味。
于他而言,这就是创造,从无到有,他获得了一种掌控感和成就感。
他知道原来自己还可以为别人做饭,还可以让别人欣赏。这种成就是他在书本中体会不到的。我不知道以后会怎样,但起码做饭让他这一段的人生,过得足够完满。
孩子在成长路上总会遭遇各种困境,如果只被动接受,就会被生活牵着鼻子走,丧失“我觉得我行”的自信。
而厨房,就是孩子的缓冲带,把孩子从机械、萎靡的状态中拉出来。看到自己创造出的美食,仿佛人生又重回那个燃爆的状态。
厨房不该成为孩子的禁区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厨房不只是做饭那么简单,它还蕴含着丰富的生活哲学。下厨与学习并不冲突。
1、允许孩子做点危险的事
侄子小时候,家里的剪刀、厨房用具都是放在高高的地方。等他上了幼儿园,老师反而给他提供了一把小刀,并教给他如何握住刀,如何安全地切东西。他知道了刀很锋利,所以每次使用的时候都小心翼翼。
所以,只有当孩子了解了什么是危险,他才知道如何去预测和规避危险。
很多父母出于安全考虑,拒绝孩子进入厨房。过度保护,反而让孩子失去了辨别危险的能力。比如孩子因好奇,把手伸进热锅里;用酒精灯自制爆米花导致爆炸。
意外太多,我们无法屏蔽掉孩子面临的所有危险。但在大人的监督下,我们可以让孩子从练习一些稍有危险的活动开始,就算不小心受伤,也不会太严重。
这样,即使以后遇到别的危险,他们也会凭借之前积累的经验,用合适的、可控的方法去体验。
当然,我们必须定几个规定,比如不要拿着刀跑,不要用刀对着自己和别人。
2、从简单的事做起
《中国学龄前儿童膳食指南》建议,孩子2岁后可以进厨房参与食物的选择与制作,如洗东西、择菜叶、把西兰花掰开、洗豆子、给烤制的事物刷油、揉面、把剩下的东西扔进垃圾桶、混合食材等。
我们也可以让孩子从这些简单的事情着手,循序渐进,避免任务太难,挫败孩子自信心。
将三个孩子送入斯坦福的陈美玲,就很注重厨房教育。
大儿子三岁时,够不到厨房的洗涤台,她就搬一张椅子,让他站在上面择菜、洗菜、切菜。后来,就带着他一起做蛋糕、饺子皮。
在厨房里,孩子对鱼产生了浓厚兴趣,还把床当小船,经常站在上面和妈妈玩假想钓鱼的游戏。5岁时就几乎读遍了所有的鱼类图鉴书。
于孩子而言,进厨房做事不是任务,更像是一种游戏,由易而难,不断打怪升级。
在游戏中他们了解了不同的食材,认识了不同的用具,甚至拓展出了广泛的兴趣。
在兴趣的驱动下,他们会更有活力、更专注地去做喜欢的事情,最终也会促进学习。
知乎上,关于做饭的问题,许多成年人深有感触:
小时候,父母怕烫着、摔着,这也不让学那也不让学。
长大后,又被父母嫌弃,这也不会干那也不会干。
生活能力不足,怨谁呢?孩子才是最无辜的。
我们不可能养孩子一辈子,也不能把孩子护在怀里保护一辈子。有远见的父母会培养孩子独自生活的本领。而最朴实无华的本领,就是做饭,保证自己走到哪都能活下去。
即便遭遇挫折,孩子们也有勇气、有力量从生活的重压下抽出身,为自己煮上一顿热乎饭。
所以,教孩子做饭,不只为了填饱肚子,还为了今后能自食其力,善待自己。
孩子坐拥出色的成就,纵然令人羡慕,但若能成长为一个有着健康生活和心态的快乐的普通人,未尝不是人生的一大幸事。
作者简介:江上,富书专栏作者,富书亲子营第6期基础6学员,文学硕士兼宝妈,用心生活,用笔生活,本文首发 @爸妈精读 ,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富书2018重磅推出新书《好好生活》
• 图片源于网络,版权归图片所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