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器!“北斗”2020年将完成全球组网,GPS不在一家独大

2019-07-16   武器正能量

前不久,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第46颗“北斗”导航卫星,进一步提升了国产“北斗”卫星定位系统的网络覆盖能力与综合服务保障性能。自去年11月第41颗“北斗”上演“惊天逆袭四小时”以来,中国在独立研发卫星定位系统的道路上后发先至,继美国GPS、欧洲“伽利略”、俄罗斯GLONASS之后,将逐步成为第四个拥有自主研发建造卫星定位系统的国家和组织。特别是在民用领域之外的军事等高度机密领域,随着“北斗”的不断完善并投入使用,GPS将不再一家独大。

之所以说去年11月第41颗“北斗”在最后四小时成功扭转局势,这和一项特殊的国际规定息息相关。因为,在发射火箭的当晚近12点,距离国际电联规定的频率申请失效时间仅仅只有4个小时,一旦超越了这个时间,即便“北斗”成功进入预期轨道,也无法搭上全球卫星导航网络建设的末班车。因此,这次成功发射不仅体现了中国航天人勇于挑战的自信与勇气,更是中国在航天领域特别是卫星定位系统研发领域强大实力的体现。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随着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方式将两颗北斗导航卫星如期送入运行轨道,隶属于“北斗三号”的这两颗组网卫星,也正式实现了北斗卫星定位系统的全球组网。

根据此前中国航空航天工业部的透露,自2009年正式启动建设的“北斗三号工程”聚集了我国航空航天领域的众多核心部门机构,以及一大批顶级技术精英,经过数年的不懈努力,目前已经全面突破了系统核心关键技术,进入到了项目落实关键阶段——即“北斗”卫星的联网布局阶段。也正是从这一次成功发射开始,截至到不久前第46颗“北斗”导航卫星的成功发射,北斗组网卫星的一系列高密度发射不断拓展了网络覆盖范围。预计到2020年左右,“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将基本具备全球服务能力。

提到卫星定位系统,普通民众最为熟悉的莫过于美国研发建设的GPS,特别是在民用领域,比如大家习以为常的手机定位导航,就得益于GPS的强大网络覆盖能力。尽管包括中国在内的众多国家都在大面积地使用GPS,但从国家发展特别是国防安全角度来说,长期依赖于他国的卫星定位系统,无疑时刻存在着安全及信息泄露的隐患。特别是在军事等许多尖端领域,卫星定位系统作为大国重器,直接关系着国家的稳定发展。

从目前全球范围来看,在卫星定位系统占据先期发展优势的是美国和俄罗斯, GPS与GLONASS两大系统各自拥有20多颗卫星,已经提前完成了全球组网工作,具备了覆盖全球的定位能力。目前来说,与GPS相比,“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尽管还存在着一些差距,但在信号质量、中低纬度定位性能等关键技术环节上已经同GPS不相上下。与此同时,随着“北斗三号”组网进程的不断推进,未来“北斗”卫星定位系统进一步提升与优化,有望全面超越GPS。

追根溯源,我国自1985年提出了“双星”设想(以两颗地球同步卫星实现联网定位),以及1994年“北斗一号”项目启动以来,经历了二十多年的追赶,目前已经后发先至。特别是在2000年,“北斗”卫星定位系统与欧洲“伽利略”定位系统共同向国际电联申报,按照相关规定,在七年内进行导航卫星的发射以及组网工作。

可以说,从2007年2月首颗“北斗”卫星一飞冲天,到不久前第46颗“北斗”延续辉煌,中国不仅赶上了全球卫星导航网络建设的末班车,也将在持续发力追赶中,开启国产卫星定位系统发展超越的全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