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医学认为,胆为六腑之一,附着于肝,与肝经脉相连,互为表里。胆内藏胆汁,助胃消化,有“中精之腑”之称,故晋人王叔和在《脉经》中说:“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
胆的功能称胆气,胆气除分泌胆汁外,还与人的情志活动也有一定关系
胆的作用之一:贮藏排泄胆汁
胆汁是由肝的精气所化生,如《东医宝鉴》说:“肝之余气,溢入于胆,聚而成精。”肝生成胆汁是不间断的,而胆汁排泄到小肠是间断性的,生成与排泄这两个过程显然不是同步的,于是胆就担负着贮存胆汁的功能。贮存的目的是为了调节胆汁生成和排泄之间的关系。所以,贮存是为排泄的需要,是暂时的。
胆的作用之二:胆主决断
胆的决断功能,对于御御和消除某些精神刺激(如大惊卒恐等)的不良影响,以调节和控制气血的正常运行,维持脏腑相互之间的协调关系,有着重要的作用。
《素问灵兰秘典论》篇将胆比作“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就是指胆具有判断事物,并准确地做出决定的能力。体内各脏腑机能之所以能维持正常的生理状态,也有赖于胆气的生发与条达,好比万物生长变化都是循着春气上升的自然规律一样,故李东垣说:“胆者,少阳春升之气,春气升则万化安。故胆气春升,则余脏从之。”(《脾胃论》)。
如上所述,胆有贮藏和排泄胆汁,助胃消化,及判断事物,调节情志等功能。在病理情况下主要表现黄疸、恶心、呕吐、脘胁疼痛等胆汁排泄失常证和少寐、惊恐、叹气、易怒等情志失调证。根据其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的不同,中医把胆病分为虚实两类,分别治之。
胆实证
湿热壅盛,胆失疏泄
表现:胁下胀痛,往来寒热,口干口苦,便秘尿赤,或发黄疸,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则:清热除湿,行气利胆。
宜用:大柴胡汤加减
热郁胆胃,气机失畅
表现:脘胁胀痛,口苦咽干,恶心呕吐,食少腹胀,尿赤短少,或梦中流涎,舌质红,苔黄厚,脉洪数或滑数。
治则:清热利胆,和胃降逆。
宜用:清胆和胃汤
湿郁肝胆,胆汁泛溢
表现:两目发黄,色泽鲜明,胁肋疼痛,尿少黄赤,或见发热口渴,恶心呕吐,口干口苦,或食少腹胀,舌苔黄腻,脉弦数。
治则:利湿清热,疏肝利胆。
宜用:茵陈利胆汤
胆虚证
胆气虚怯,痰热上扰
表现:容易惊恐,烦热少寐,头晕欲吐,视物模糊,或失眠多梦,舌苔滑腻,脉弦缓。
治则:温胆宁神,化痰清热。
宜用:加味温胆汤
胆气虚,神志不宁
表现:失眠多梦,易惊醒,胆怯心悸,遇事善惊,气短乏力,小便清长,舌质淡,脉弦细。
治则:益气镇惊,安神定志。
宜用:益气温胆汤
综上所述胆作为六腑之一的作用是巨大的,当出现问题时需听从专业人士建议及时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