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主呼气,肾主纳气。中医认为呼吸不单是肺的事,也有肾的参与,吸气靠肾,呼气靠肺。肺和肾两脏密切配合才能正常平和地呼吸。肾主纳气,是指肾有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的功能,使人的呼吸保持一定的深度。即肺吸入的清气,必须下达到肾,这样的呼吸才有“根”。肾的纳气功能正常,则呼吸均匀和调;肾的纳气功能减退,摄纳无权,则肺吸入之清气上逆而不能下行,即可出现呼吸表浅,动则气喘,呼多吸少,或呼吸困难等。故《类证治裁·喘证》说:“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
肺主气,在生命活动中主呼吸,肺的呼吸要保持一定的深度,必须依赖于肾的足够纳气作用。在正常的生理功能下,肺的呼吸和肾的纳气是相会协调配合的,故《医碥》说:“气根于肾,亦归于肾,故曰肾纳气,其息深深。肺司呼吸,气之出入于是乎主之,且气上升至肺而极,升极则降,由肺而降,故曰肺为气主。肾主纳气,故丹田为下气海,肺为气主,故胸中为上气海”。若肾气虚损日久,伤及阴液,则可出现气阴两虚的证候,除了见肾气虚的证候外,还会出现心烦,面赤,手足心热,气短息促,舌红,脉细数的表现。
喘咳日久不愈必会伤到心脏,则会出现,血行不畅,内有瘀阻,而见心悸,口唇,面部以及指甲和舌等出现青紫,脉象见结代等症状。若喘促持续不愈,气损及阳,阳虚而气脱,则会形成孤阳外越的病理转归。
《医贯》说:“真元耗损喘,出于肾气之上奔,其人平日若无病,但觉气喘,非气喘也,乃气不归元也。视其外证,四肢厥逆,面赤而烦躁恶热,似火非火也,乃命门真元之火离其宫而不归也。察其脉,两寸虽浮大而数,两尺微而无力,或似有而无为辨耳”。在这里,他详细说明了,肾不纳气所造成的喘证外,日久累及它脏,进一步发展,还会引起虚阳外脱的危证。
肾不纳气,多因久病咳喘,耗伤肺气,累及肾脏,肾气亏耗,肾的纳气作用减退,或年岁大,肾气虚衰,均可导致肾气不足,摄纳无权,肺气难续,而发为喘证。肾气虚衰,下焦元气根本无固,气不归元,肺失清肃,气逆于上,导致喘咳气急,不足以息,呼多息少,气不接续,动则尤甚,张口抬肩,不能平卧。故《圣济总录》说:“肺气喘急者,肺肾气虚,因中寒湿至阴之气所为也。肺为五脏之华盖,肾之脉入肺中,故下虚上实,则气道奔迫,肺叶高举,上焦不通,喘急不得安卧”。另外,肾不纳气也有自汗,气短,胸闷,和言语低微的表现。
总之,肾气不固,也属于虚喘的证候,肺虚重则可补肺益气养阴为主,兼补肾虚。肾气虚较中者,可补肾纳气为主,兼补肺气。但是总的治疗原则以补肾纳气,益精填髓的药物进行调理,另外平时要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自身的抵抗能力,当然,如果已经影响其它脏腑,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治疗。
⊙文章内容仅供临床思路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员请勿试药。
⊙图文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