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将戚继光南平浙闽,北镇蓟门,战功赫赫。就其思想根源而言,得力于阳明心学不少。其子嗣所为《戚少保年谱耆编》说他"私淑阳明,大阐良知,胸中澄彻如冰壶秋月,坐镇雅俗有儒者气象",最早揭示戚继光深受阳明心学影响的事实。后世论者也多论及阳明心学对其治军思想的影响,"戚继光身处王守仁思想广泛影响的大背景下,终生服膺阳明心学,由'良知'发展出'正心之术',并应用到将帅的培养当中,把端正思想作为做将帅的根本" 。
君善识人,大司马胡梅林方尹姚,君曰:"必为当今明将。"劝其读先师《奏疏》、《公移》。乙卯,倭奴焚掠乡居,君作《团练乡兵议》,以赞成之。首荐门下士,今都督戚继光、总兵梁守愚,卒赖其力,以成大功。梅林谢君日:"始疑公儒门,不闲将略。乃知善将将也。"
戚继光与钱德洪之间,具体是什么关系呢?因为明人所用"门下士"一词,所指颇为宽泛。大体说来,主要有三个层面。其一,科举方面考官与考生的关系;其二,官府层面上下级之间、或先达提携晚辈的关系;其三,学术思想层面老师与弟子之间的关系。钱德洪生于弘治九年,仅嘉靖十三年,聘主广东乡试。
嘉靖十七年左右,任国子监监丞。戚继光生于嘉靖七年,嘉靖十九年,13岁时始在故乡山东从儒士梁玠读书。嘉靖二十三年,17岁袭父职任登州卫指挥佥事,二人没有科考、官府层面的交叉,所以,王畿所谓的"门下士",主要指学术思想层面的关系,即戚继光跟从钱德洪研讨心学。
戚继光生活的嘉、万时期,正是阳明心学争论纷纭、流弊渐生之时,仅浙中王门就有王畿、钱德洪两个派系。
王畿、钱德洪虽并称王门高第,但二人的见解却存在较大分歧。大体说来,钱德洪主张在事上磨练,而王畿则主张直信本心,其差别相当于禅宗"渐悟""顿悟"之差异。戚继光对当时心学流弊有明确批判:"学道者以渐进为愚,以顿悟为贤。天下之人皆欲求顿悟,耻从渐进,而不思吾人生禀中人之材多,上智之材少,只要一步便到圣贤地位,却将下学工夫不肯讨论。"戚继光明确反对"直信本心"之说,主张以"诚意"为工夫,在事上磨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