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深圳前海对外发布了12项惠及港澳居民的政策措施,引发多家媒体报道关注。
据深圳卫视&壹深圳客户端记者从政策发布现场获悉,前海此次推出的12项政策主要围绕以下三方面展开:
综合梳理来看,这些政策的目标指向十分明确——为港澳居民,尤其是法律界、建筑界、保险界等领域的专业人士在大湾区工作、就业、创业、生活提供便利。
而纵观近段时间的粤港澳大湾区政策动向,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这已经是大湾区在近一个多月来又一次针对港澳居民释放政策利好。
回顾此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会议11月6日召开。会后,香港特区政府公布了16项普及惠民及便利香港专业界别到大湾区发展的措施(“惠港16条”)。同日, 15条惠及澳门的政策措施(“惠澳15条”)也正式对外界公布。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惠港16条”和“惠澳15条”正式推出的两天前,国台办、发改委等20多个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简称“惠台26条”)。
对此,有分析认为,这充分表明这一批“惠港”、“惠澳”政策的出台,不仅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全盘统筹的关键环节之一,也是“一国两制”这“更大一盘棋”的有机组成部分。
将视线重新聚焦于深圳前海,此次推出的12项惠港澳措施,与国家层面制定的“惠港16条”、“惠澳15条”之间有何联系?透过此次政策发布,有何深意值得细细探究?
带着这一连串的问题,记者尝试从政策发布的内容、时机、背景等角度进行分析。
前海的探索:紧随中央与“自选动作”
此次前海发布的12条政策措施与中央层面制定的“惠港16条”、“惠澳15条”,在内容上看也是一一对应。
譬如,“惠港16条”中提出“在粤港澳大湾区试点推出香港居民异地见证开立内地个人银行结算账户”,强调“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开展“稳步试点”。前海在这次的政策发布中对外宣布,将“推动异地见证方式在前海银行机构广泛推广”。
“稳步试点”和“广泛推广”,前海尝试“自选动作”的自信来源于片区内金融产业的发展基础。
金融是前海的支柱产业之一。作为国家金融业对外开放试验示范窗口和跨境人民币创新业务试验区,前海去年获批金融综合监管试点、资本项目收支便利化试点两项国家级试点。
尤其是今年2月,广东自贸区首家地方金融监管机构——深圳市前海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正式揭牌。据了解,该机构将探索建立粤港澳大湾区金融监管协调沟通机制,加强跨境金融机构监管合作及信息交流,共同维护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安全。
话题重新聚焦“异地见证开户”,中央层面特别强调试点工作要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开展。而从前海地方金融监管局揭牌这则新闻透露的片羽信息中,深圳卫视&壹深圳客户端记者认为,前海此前对于加强大湾区金融监管所作的积极布局,已然为自身在其他方面的进一步探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与之类似的还包括前海提出“放宽港澳律所服务经营年限”等等。在记者看来,这些措施拥有一个共同点——既紧随中央,在第一时间作出贯彻落实,又先行示范,在可行范围内探索“自选动作”。
前海为什么要探索“自选动作”?
在7日的发布会现场,深圳卫视&壹深圳客户端记者发现,前海此次发布的12条措施,官方文件的全称实际上是《前海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会议关于惠及港澳居民的政策措施”行动计划》。
从这一文件名中便可以看出,此次前海可以说是“带着任务做事”,旨在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第三次全体会议精神。
前海的任务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可与此次政策发布的特殊时间联系来看——12月7日。
七年前,也就是2012年的12月7日,党的十八大刚刚结束不久,习近平总书记离京视察的第一站就选择了深圳,选择了前海。在考察中,总书记要求前海“依托香港、服务内地、面向世界”。这十二个字也成为了前海工作的重要使命和核心内容。
牢牢把握深港合作这一主线,前海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会议后迅速反应,第一时间制定出台相关的落实举措,这是前海打造大湾区合作示范区的担当,更是前海不容推辞的责任。
“惠港” “惠澳”政策接连出台 为港澳发展打开广阔空间
从中央到地方,惠港惠澳政策的连续出台,显示出中央支持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让港澳分享国家发展红利的巨大诚意。
尤其是对于香港,近几个月来,这颗“东方之珠”遭到“修例风波”的困扰,关心香港发展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各界人士难免有所担忧。而这一连串利好政策的发布,显然将为香港打开广阔的发展空间,为更多港人在大湾区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值得注意的是,这当中有多项政策,旨在解决香港专业人士在大湾区内工作所面临的掣肘问题。
长期以来,香港在医疗、金融、建筑、法律等专业服务等范畴一向有着厚实的发展基础和独特优势。放宽这些专业领域人士到内地发展的限制,甚至鼓励他们来大湾区工作生活,不仅能够加快大湾区的融合发展,化香港的优势为湾区发展的动能,也将使得港人未来的发展出路更加广阔。
对此,香港立法会议员邵家辉一周前在接受媒体关于中央“惠港”措施采访时就表示,持续数月的暴力冲突使香港经济一落千丈,零售、旅游、饮食等行业受到重创,在此困难时期,港人多条路到内地工作或创业,未尝不是出路,“起码有多个选择,不用坐困愁城”。
除了方便专业领域人士,一些涵盖了购房、电子支付、教育、医疗等基本生活范畴的政策也具有极强的普惠性,是港人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得到的切实优惠,让市民特别是年轻人到湾区发展可以更加放心、更加便利。祖国始终是香港的坚强后盾,相信有中央的坚定支持、有特区政府的积极作为,香港一定能够渡过目前的难关。